2021-01-22 09:21 《光明日报》 作者:夏静 张锐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20年落成的怡和新房,原本只是列强在武汉租界中修造的一栋普通的商住联排公寓。1927年8月7日,20多人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不仅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也为这栋建筑注入了新的灵魂——八七会议会址,一个传承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圣地。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八七会议会址的确认与保护却历经不少波折。
20世纪50年代,曾经流传过八七会议是在江西九江召开的说法。好在,《“八七”中央紧急会议文件小引》中关于“不得已只能尽在武汉的中央执监委员、青年团中央委员及湖北、湖南、上海的负责同志开会”的记载,都证实八七会议是在汉口召开的。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原馆长赵晓琳曾撰文介绍,1956年,湖北省文物部门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开始调查八七会议会址。因为线索不多又没有文献记载,所以进展不大。
关于八七会议的具体地点,最早是杨之华(瞿秋白妻子)在1959年指出的。她说:“八七会议开会的地点是在汉口鄱阳街当时英国惠露(罗)公司的二楼。会议设在一位俄国农民顾问的家里。”后来,经过李维汉、陆定一等当年参会同志多次回忆和实地踏勘,最后确认会址是汉口鄱阳街139号二楼,即原三教街41号,惠罗公司隔壁。
红色史迹,重获新生。
1978年8月7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之下,依托怡和新房部分单元,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预报改革开放的绚丽红梅。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1920年落成的怡和新房,原本只是列强在武汉租界中修造的一栋普通的商住联排公寓。1927年8月7日,20多人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不仅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变,也为这栋建筑注入了新的灵魂——八七会议会址,一个传承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圣地。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八七会议会址的确认与保护却历经不少波折。
20世纪50年代,曾经流传过八七会议是在江西九江召开的说法。好在,《“八七”中央紧急会议文件小引》中关于“不得已只能尽在武汉的中央执监委员、青年团中央委员及湖北、湖南、上海的负责同志开会”的记载,都证实八七会议是在汉口召开的。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原馆长赵晓琳曾撰文介绍,1956年,湖北省文物部门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开始调查八七会议会址。因为线索不多又没有文献记载,所以进展不大。
关于八七会议的具体地点,最早是杨之华(瞿秋白妻子)在1959年指出的。她说:“八七会议开会的地点是在汉口鄱阳街当时英国惠露(罗)公司的二楼。会议设在一位俄国农民顾问的家里。”后来,经过李维汉、陆定一等当年参会同志多次回忆和实地踏勘,最后确认会址是汉口鄱阳街139号二楼,即原三教街41号,惠罗公司隔壁。
红色史迹,重获新生。
1978年8月7日,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之下,依托怡和新房部分单元,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预报改革开放的绚丽红梅。
初建的纪念馆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一层为“八七会议历史陈列”展览,二层为复原当年八七会议召开的场景,三层为办公场所。1980年5月20日,邓小平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标“八七会议会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为更好再现那段艰辛探索的峥嵘岁月,即使在汉口老城区寸土寸金的地方,纪念馆仍不断进行扩馆改陈。
1997年,纪念馆筹备第一次扩馆。武汉市政府以280万元购得与纪念馆相邻的鄱阳街135号、137号房屋产权。武汉市文物办遵循“修旧如初,恢复原状”的原则,修缮两号房屋。2001年8月7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纪念馆第一次扩馆并完成第三次改陈。
“2010年正式启动的扩馆修缮工程,是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扩馆修缮工程。在新馆开馆首日,接待海内外观众人数就创下了纪念馆建馆以来日接待量的新纪录。”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马超说,扩建后的纪念馆增加了鄱阳街129、143和141号三个单元,占地面积达982.2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036平方米,是建馆之初的六倍多。
马超介绍,在展览照明设计方面,展厅内的采光照明设备合理调节展览区域,以达到文物展品观赏的最佳效果,并且充分考虑到光辐射可能对文物展品造成的损害,有效地控制色温,保护文物。
扩馆维修工程还加固了文物本体建筑,修缮了办公辅助用房、文物库房,完善了整个建筑的安防消防监控设施,实现了对馆区的全面监控。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马超介绍,纪念馆积极申报的维修计划已经通过立项并正在完善设计方案,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后对八七会址本体建筑进行局部修缮,使其既能“容颜常驻”,又能得到“永续发展”。
为百年老宅驻魂,让城市文明流芳。
2020年,八七会议会址所在的怡和新房建成百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长江之畔,这栋至今保存完好的百年建筑,已经、正在并将继续见证恰是百年风华的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