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走自己的路,才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2021-02-01 08:53 京报网  作者:刘宝东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关于这条革命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毛泽东同志在后来谈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背景的时候,屡次都说那可是“逼上梁山”。如果说用逼迫的“逼”字来形容我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的话,那么就可以用摸索的“摸”字来概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与会同志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反思最为深刻。他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权问题;二是农民问题;三是军事问题。关于领导权问题,他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国共两党的合作如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地搬进了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即忽视了争取革命领导权。关于农民问题,他批评了忽视农民运动的偏向。关于军事问题,他谈得最深刻:“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可见,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这次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领广州、建立苏维埃。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但仅坚持了3天,其他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也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关于这条革命道路,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毛泽东同志在后来谈起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背景的时候,屡次都说那可是“逼上梁山”。如果说用逼迫的“逼”字来形容我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背景的话,那么就可以用摸索的“摸”字来概括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策,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与会同志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作了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反思最为深刻。他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领导权问题;二是农民问题;三是军事问题。关于领导权问题,他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国共两党的合作如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地搬进了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即忽视了争取革命领导权。关于农民问题,他批评了忽视农民运动的偏向。关于军事问题,他谈得最深刻:“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可见,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这次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从起义目标来看,几乎都是剑指大城市,秋收起义的目标是长沙,广州起义的目的就更明确,占领广州、建立苏维埃。二是从结果来看,这些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即便夺取了城市也占不住,广州起义占领了广州,但仅坚持了3天,其他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也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走路,走到那个地方走不通就要转弯,因为那个地方走不过去”。而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到乡村这个弯,毛泽东转得最快,也转得最好。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认为攻占长沙已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果断决定退兵文家市,当时队伍驻扎在里仁学堂,经过激烈的讨论,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得到认可,放弃“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定计划,“议决退往湘南”,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

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开展的

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怎么发展。各地情况虽不尽相同,但都面临三个共性问题:一是怎样战胜敌人的围剿;二是如何争取农民的支持;三是怎样建设巩固的根据地。这三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的,这里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例,谈谈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开展的。

起义军上山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部队给养问题,即吃饭问题。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开始1000多人还好办,等到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近万人队伍“吃饭太难”是边界割据的致命伤。

那用什么办法解决呢?最初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打土豪,因为打土豪既可以扫除革命的障碍,又可以鼓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但打土豪仅是权宜之计,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毛泽东很快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那么又如何代表呢?当然是解决农民最关心问题,而农民最关心什么呢?是土地问题。毛泽东就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领导边界各县进行轰轰烈烈的分田。分田是个很复杂的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协调分配,都需要有人牵头,都需要组织来领导,这样在广大农民热烈拥护下,宁冈等县的基层党组织逐步恢复了起来,并且相应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分了地后农民最怕再次失去土地,这就需要红军的武装保护,由此支前拥军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红军的基本生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样就形成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循环,工农武装割据在井冈山地区就蓬勃开展起来。

经过一年多实践,毛泽东对如何革命有了初步正确认识,他及时作了理论总结,1928年10月、11月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述,他从国情出发揭示了红色政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完整阐述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提出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发展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客观地讲,这时毛泽东的认识仍然仅是战术层面的个案思考,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的统筹考虑,革命新路仍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革命新路在教条主义束缚中破茧而出

党探索革命新路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难在于没有经验,二难在于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束缚。可以说,教条主义是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八七会议后实现了斗争形式的转变,但是党内的“左”倾情绪却潜滋暗长,仍然坚持通过城乡武装总暴动以造成一省或几省的革命胜利的局面。毛泽东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思想,与共产国际“走州过府”式的“流动游击”思想是相违背的。在中共六大上,共产国际批评了乡村包围城市的提法,红四军内部分人也对毛泽东产生了质疑。尤其是1929年4月3日中央指示红四军分散游击的“二月来信”到了军中,使得有流寇思想的人似乎从中央的信中找到了根据。结果1929年6月下旬召开的红四军七大,解除了毛泽东前委书记的职务。

失去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政策上发现许多错误,党及红军组织皆松散”,要求恢复毛泽东领导的呼声很高。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发出的“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和红军建设的基本原则,毛泽东重新出任红四军前委书记。1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红四军九大(古田会议),会议着重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毛泽东提出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同时从组织上建设,通过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无产阶级化。二是如何建军,毛泽东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并规定了正确处理军内外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两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使得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夺取政权,有了可靠的保证。

这个时候,毛泽东开始思考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革命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他感觉到以根据地为依托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已经不再是一个战术的权宜之计了,而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全局问题,即道路问题。这时,他收到了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带有悲观情绪的元旦贺信。古田会议后五天,即1930年1月5日,他给林彪回复了一封信,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批评了“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反对“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主张应该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强调只有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可见,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路。这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功开辟出来了。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经历了革命的大风大浪,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吸取了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著作,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

一是阐明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特点:“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这种国情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国家那样,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后再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以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为主要斗争形式。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城市,所以农村是孕育革命的温床,而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二是论证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决定的。对于这个特点,毛泽东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通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这六个“同时存在”将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再从地理特征来看,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革命势力有着充分的回旋余地,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正是这种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同时也决定了革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

三是进一步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详细地论述了抗日战争中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前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内一些同志对于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产生了动摇。对此,毛泽东在一系列论述中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提出要坚持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仍然必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仍然要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指出这是夺取抗战全面胜利乃至中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

这样,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理论形态上逐步臻于成熟和完善了。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曹淼)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