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环保

湿地保护:同生命 互相依(新时代新步伐)

2021-02-02 05:42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 彬

朱鹮飞翔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汉江及汉江支流的河滩、湿地。
  陶本耀摄(新华社发)

2021年2月2日,我们迎来主题为“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的第25个世界湿地日。湿地健康与水文环境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水是湿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是决定湿地特征和类型的关键因素。同时湿地具有保水蓄洪、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涵养水源等功能,在淡水循环与稳定水资源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说,湿地之魂就是水,水造就了湿地,湿地储存和净化了水。

日常生活中,湿地是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湿地进行保护,一方面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合理的湿地管理措施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人类对水资源的不断攫取和污染,使湿地面积和质量面临双重风险,湿地保护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妥善解决,成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为了真正做到人与水和谐相处,实现良性循环,展现湿地最大价值,需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改善湿地和水文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湿地和水环境系统的韧性。

笔者建议,以水环境生态风险为切口,多维度增强湿地适应能力。在风险来源方面,辨识湿地水环境风险因子,量化不同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及范围,并差异化分析风险来源的空间分布;在风险传播方面,识别关键水环境风险因子的传播路径,剖析多水源环境间风险的传递过程,探究水量风险和水质风险间的耦合关联机制与叠加效应,确定水环境风险分级和风险阈值;在风险防控方面,基于不同调控措施与发展目标的同一性,从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力三个维度动态模拟湿地水环境韧性,形成可参考的结论,为湿地管理职能部门提供相应的水生态风险预判、适应对策及防控措施。

打破现有生态补水的局限,多举措加强湿地水环境保护。除已有的政府出资外包水务公司进行湿地生态补水模式外,试点多元补水模式,如将湿地相关产业的收入作为湿地补水费用的扩展来源,推进政府建设水务设施自助补水等举措。同时,开展补水运行机制化管理,成立补水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补水方案,预算补水成本以及提供补水措施等相关工作。由此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湿地生态补水运行方案,从补水时间安排、补水工程建设、补水调水工程管理等方面,对补水前、补水中和补水后进行全方位的运行管理。

朱鹮飞翔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汉江及汉江支流的河滩、湿地。
  陶本耀摄(新华社发)

2021年2月2日,我们迎来主题为“湿地与水——同生命,互相依”的第25个世界湿地日。湿地健康与水文环境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依存。水是湿地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是决定湿地特征和类型的关键因素。同时湿地具有保水蓄洪、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涵养水源等功能,在淡水循环与稳定水资源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说,湿地之魂就是水,水造就了湿地,湿地储存和净化了水。

日常生活中,湿地是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湿地进行保护,一方面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合理的湿地管理措施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人类对水资源的不断攫取和污染,使湿地面积和质量面临双重风险,湿地保护与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妥善解决,成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

为了真正做到人与水和谐相处,实现良性循环,展现湿地最大价值,需秉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改善湿地和水文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提高湿地和水环境系统的韧性。

笔者建议,以水环境生态风险为切口,多维度增强湿地适应能力。在风险来源方面,辨识湿地水环境风险因子,量化不同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度及范围,并差异化分析风险来源的空间分布;在风险传播方面,识别关键水环境风险因子的传播路径,剖析多水源环境间风险的传递过程,探究水量风险和水质风险间的耦合关联机制与叠加效应,确定水环境风险分级和风险阈值;在风险防控方面,基于不同调控措施与发展目标的同一性,从抵抗力、恢复力和适应力三个维度动态模拟湿地水环境韧性,形成可参考的结论,为湿地管理职能部门提供相应的水生态风险预判、适应对策及防控措施。

打破现有生态补水的局限,多举措加强湿地水环境保护。除已有的政府出资外包水务公司进行湿地生态补水模式外,试点多元补水模式,如将湿地相关产业的收入作为湿地补水费用的扩展来源,推进政府建设水务设施自助补水等举措。同时,开展补水运行机制化管理,成立补水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补水方案,预算补水成本以及提供补水措施等相关工作。由此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湿地生态补水运行方案,从补水时间安排、补水工程建设、补水调水工程管理等方面,对补水前、补水中和补水后进行全方位的运行管理。

开拓着眼点,以流域治理为主线,多尺度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为保障湿地水资源水量与水质,须大力推进垃圾黑臭水体治理和工农业与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并发挥湿地对水污染物的过滤与沉淀功能;通过“强库、固堤、扩排”三项工作,完善湿地蓄水防洪的天然生态功能;通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保障项目建设,将水量、水质与水生态综合纳入湿地管理中,充分发挥湿地的水资源供给功能;建立健全节约用水机制与相关法规政策,加强中水回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大力推进流域内重点领域的节水改造,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以水定额,充分发挥湿地的水资源涵养功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杨光宇)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