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2021全国两会>要闻>快讯

务实的大会 奋斗的中国

2021-03-11 06:50 人民日报  

凝聚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易舒冉

今年全国两会,我参加了“委员通道”的采访,有幸在现场看到了23位来自各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站在镜头前、聚光灯下,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

通道上,每位政协委员只有4分钟左右的回答时间,要想道出睿智之言、献出务实之策,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委员们需要把功夫花在平时——需要深入基层一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要主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履职能力。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几位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精神”这个词。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讲述了航天精神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委员呼吁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讴歌时代精神,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委员建议用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突破“卡脖子”技术……红船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也被提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从委员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知,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国家的繁荣富强越来越离不开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离不开伟大精神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年。我相信,只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用伟大精神凝聚伟大力量,我们就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 张慧中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能端牢自己的饭碗。”在首场“部长通道”上,我向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提出有关粮食安全的问题,唐仁健掷地有声的回答赢得广泛关注。

中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国际社会广泛点赞。比如,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了贵州省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启动食用菌种植、菌棒加工等项目,带动整村脱贫致富的实践;泰国《曼谷邮报》则介绍了数字经济、电商带货等方式在助力我国农村脱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我们在端稳中国人饭碗的同时,也积极助力带动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我曾在印度尼西亚工作,大米是印尼民众离不开的主食。2012年,我曾采访过隆平高科在加里曼丹省的项目,看到我们的杂交水稻项目在印尼的偏远村庄落地生根,为改善当地农民生计、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的水稻种子真好”是我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

当前,我国“十四五”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两会期间,如何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希望让农民群众从精神文化上“脱贫”;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委员呼吁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加大乡村环境治理,在乡镇一级设立垃圾处理设施等。

新时代,新征程。我期待未来能不断见证我国乡村振兴的新成就,向国际社会传递更多精彩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高科技带来高效率

本报记者 谷业凯

会场内外,“云会面”“云直播”“云采访”等屡见不鲜,成为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报道的一大亮点。

在新闻发布会和“委员通道”现场,我发现了一些细节:在屏幕上看到的人物大小,与现实中基本是1∶1的比例,超低的音画时延让人有面对面的感觉,高清摄像头能够捕捉到发言者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不仅最大程度保证了会议的现场效果,也把两会的好声音、新气象第一时间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云端”并不意味着遥不可及。代表委员只要在线,就能让整个网络都成为“会场”,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3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代表就在湖北团驻地通过5G“云连线”的方式,与场外人士共话乡村振兴,你来我往,气氛热烈。70多万网友参与其中,与会者虽相距千里,感觉却近在咫尺。

履职常在线、智慧多连线、责任不断线。近年来,新技术不断拓宽代表委员联系群众的渠道。一些代表委员敏锐捕捉新变化,顺势而为,将新技术应用作为听民声、察民情、传递两会信息的新方式。两会采访中,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委员就向我介绍她在委员履职平台APP上参与民生主题探讨的经历。

两会“云会面”,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新技术释放出的巨大潜力。就在10多年前,国内市场上一根光纤1公里大概要卖2000元,现在只卖40元,按单位长度算,价格比面条还便宜。5G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让两会服务更精准、报道更高效,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带到两会现场,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中国,正在奋力奔跑。

从外媒眼中看中国

本报记者 杨俊峰

全国两会,世界瞩目。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答中外记者问现场,与一些外国媒体同行的交流让我感触尤深。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片口罩。

活动开始前,一位外媒记者忽然发现自己的口罩落在洗手间了,于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借口罩。我礼貌地递给他,他迅速接过戴上,然后认真整理口罩边缘。

这一幕看似平常,却令我感慨。一些国家的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消极看待中国疫情防控,甚至连“戴口罩”都能成为被攻讦和指责的话题。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到底是否得人心?从这位外国记者整理口罩的细节中,我看到了他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和认同,支持与尊重。戴好口罩后,他感谢道:“谢谢,我在中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不仅保护自己,也能保护别人。”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个心愿。

有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今天的外国记者中能产生‘斯诺’吗?”

王毅回答,希望外国媒体记者将焦距对准中国时,既不要用“美颜相机”,也不要用“灰黑滤镜”。中国希望并欢迎更多外国媒体记者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我身后一位外媒女记者频频点头,会后我问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她说:“正如王毅外长所说,斯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看待中国共产党时,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始终坚守客观真实,始终追求公正良知。他所展现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让人敬佩。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名‘新时代的斯诺’。”

和外媒记者接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中许多人对中国表现出尊重。每一位渴望了解中国、客观公正报道中国的记者朋友都将能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云”上传递两会好声音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采访中,很多代表委员都参与了“云采访”“云直播”。借助一片“云”,两会好声音得以及时传播。

“云采访”,让访谈深度不减。“记者,你帮我看看这个拍摄角度可以吗?”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吾尔尼沙·卡得尔代表与媒体连线访谈。她端坐在镜头前,对着屏幕那头的记者讲述自己的履职故事、介绍自己带来的建议。这些天,她接受了许多“云采访”,每天都很忙碌。

“云直播”,让群众关切得以回应。在驻地的视频采访间,我见证了湖南代表团的一场“云直播”。代表们戴着耳机,对着手机屏幕,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集体接受远在长沙的媒体记者的提问。“打造好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如何迈好第一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曹慧泉代表回答:“立足当前,要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产业朝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方向培育。”

“云听会”,让代表建议得到更迅速采纳。在一些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我注意到,代表发言时身旁会架起一部5G手机。通过5G手机直播远程听会,国家部委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建议,现场给予回应,有的当场采纳。

很多代表告诉我,今年两会他们应对“云采访”和“云直播”时更加从容了。从容,是因为履职扎实。过去一年,他们去田间地头、到工厂学校、走边防一线……倾听群众的呼声、记录他们的建议。如此履职尽责,在镜头面前,何愁没话说?

一片“云”,传递两会好声音。代表们在镜头前的一言一句,都来自脚下的一步一个脚印。一片“云”,让距离不再是问题。正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职工尤良英代表直播时所说:“乡亲们,虽然我们现在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

用镜头记录春天的盛会

本报记者 雷 声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举世瞩目,万众期待。

作为摄影记者,按下快门,取景框里的每个瞬间,光影定格下的每个画面,都直接传递着代表委员的精神面貌、两会的万千气象。

透过镜头,我看到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精气神。来自基层农村的少数民族代表穿上节日的盛装,镜头里洋溢着脱贫致富的喜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妇女代表收到充满敬意的掌声,脸上满是自信、自豪。

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鲜活场景是拍摄工作的重中之重,画面里人物的表情、神态、景别、角度要精准把握,光线、色彩、背景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也需要慎之又慎。作为摄影记者,我们不得不“一心二用”,既要拍出好照片,又要结合画面里的会议主题、人物身份、发言内容等精心搭配。

摄影记者携带的设备很多,在人民大会堂、在大会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境内外记者搬运设备、引导线路。大会会务工作的周到细致,让记者们感受到热情温暖,感受到两会呈现出的自信、开放、务实。

以往拍摄代表委员,很多是他们研读纸质文件的镜头。今年拍摄代表委员,很多是他们面对电脑、手机查阅文件、接受采访的镜头。今年两会,纸质材料虽然少了,但代表委员参会更便捷了;会期虽然短了,但日程非常紧凑,代表委员履职的劲头没有减,求真务实的效果没有减。

一年一次的两会采访机会,我倍加珍惜,也倍感责任重大。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精彩瞬间何时出现,也很难预测哪个角度更能出新出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耐心坚守,踏实等待,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何洁琼

5G直播、Vlog、AI写作……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媒体同场竞技,佳作纷呈。第一次参加两会采访的我也在不断思考,全媒体时代,一名记者要怎样做好报道?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许多记者无法和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视频采访就成了传播代表委员声音的重要方式。许多代表委员长年深耕自己的领域,对相关领域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怎样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我通过这次两会,有几点思考:

一是要有新闻敏感度。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但一名记者的核心生产力还是对新闻价值的把握。在采访林毅夫委员时,他说到“任何想要卡中国脖子的做法,只会加速中国的进步”。这样的观点很有创新性,也很有传播力。我立即将文字与视频整理好传回后方,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广泛传播。

二是要有全局视野。全媒体时代,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的边界正在缩小,一次采集,多角度生产才更有效率。一次采访中,我了解到李稻葵委员对中国经济的国际站位很有研究,如果对外传播,效果一定很好。于是,我现场录制了英文解读,在不同平台发布,实现了个性化传播。

三是要有受众思维。什么样的形式受众爱看?什么样的内容传播效果更好?有时候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想一想。两会期间,我尝试出镜录制Vlog,以更为轻松的探访视频,带网友云端打卡体验。

一次采访经历,不足以回答好开头的问题,但身处一线实战才能积累更宝贵的经验,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上挖掘更多智慧,讲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将履职尽责写在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常雯宜

今年,我有幸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在采访中,我被代表们严谨认真、勤于调研、为反映群众呼声反复修改议案建议的精神深深感染。

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对于每一份文件,代表们都认真审议,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看到代表们认真履职的身影,我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来自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大地,将履职尽责写在田间地头。

在采访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代表时,他用带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向我讲述了他的履职故事。

过去几年,在卢玉胜的带领下,乡亲们通过种植油茶树、发展油茶产业脱贫致富,但卢玉胜并不满足于此。深耕农业十几年,他对农业有深刻的感受。做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农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怎么办?农村老龄劳动力因劳作受伤,能否有保险兜底?电商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未来的销路在何方?国家农业投入资金,能否根据各村情况灵活使用?

农民关心的这些问题,萦绕在卢玉胜代表心头。在走遍田间地头、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卢玉胜代表提交了包括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等十余条建议。这些建议件件有温度,条条含真情。

像卢玉胜这样来自基层的代表还有很多。相信在广大基层干部尽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带动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开好局、起好步。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1日 15 版)

凝聚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易舒冉

今年全国两会,我参加了“委员通道”的采访,有幸在现场看到了23位来自各个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站在镜头前、聚光灯下,回答记者提问,回应社会关切。

通道上,每位政协委员只有4分钟左右的回答时间,要想道出睿智之言、献出务实之策,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委员们需要把功夫花在平时——需要深入基层一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需要主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履职能力。

采访中,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几位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精神”这个词。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讲述了航天精神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委员呼吁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讴歌时代精神,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周玉梅委员建议用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突破“卡脖子”技术……红船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也被提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从委员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知,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国家的繁荣富强越来越离不开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离不开伟大精神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年。我相信,只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用伟大精神凝聚伟大力量,我们就可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 张慧中

“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完全能端牢自己的饭碗。”在首场“部长通道”上,我向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提出有关粮食安全的问题,唐仁健掷地有声的回答赢得广泛关注。

中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付出了巨大努力,国际社会广泛点赞。比如,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了贵州省紫云县板当镇洛麦村启动食用菌种植、菌棒加工等项目,带动整村脱贫致富的实践;泰国《曼谷邮报》则介绍了数字经济、电商带货等方式在助力我国农村脱贫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我们在端稳中国人饭碗的同时,也积极助力带动其他国家的农业发展。我曾在印度尼西亚工作,大米是印尼民众离不开的主食。2012年,我曾采访过隆平高科在加里曼丹省的项目,看到我们的杂交水稻项目在印尼的偏远村庄落地生根,为改善当地农民生计、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的水稻种子真好”是我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评价。

当前,我国“十四五”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两会期间,如何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代表关注乡村文化建设,希望让农民群众从精神文化上“脱贫”;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乡长贡觉曲珍委员呼吁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加大乡村环境治理,在乡镇一级设立垃圾处理设施等。

新时代,新征程。我期待未来能不断见证我国乡村振兴的新成就,向国际社会传递更多精彩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高科技带来高效率

本报记者 谷业凯

会场内外,“云会面”“云直播”“云采访”等屡见不鲜,成为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报道的一大亮点。

在新闻发布会和“委员通道”现场,我发现了一些细节:在屏幕上看到的人物大小,与现实中基本是1∶1的比例,超低的音画时延让人有面对面的感觉,高清摄像头能够捕捉到发言者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不仅最大程度保证了会议的现场效果,也把两会的好声音、新气象第一时间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云端”并不意味着遥不可及。代表委员只要在线,就能让整个网络都成为“会场”,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3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代表就在湖北团驻地通过5G“云连线”的方式,与场外人士共话乡村振兴,你来我往,气氛热烈。70多万网友参与其中,与会者虽相距千里,感觉却近在咫尺。

履职常在线、智慧多连线、责任不断线。近年来,新技术不断拓宽代表委员联系群众的渠道。一些代表委员敏锐捕捉新变化,顺势而为,将新技术应用作为听民声、察民情、传递两会信息的新方式。两会采访中,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高洁委员就向我介绍她在委员履职平台APP上参与民生主题探讨的经历。

两会“云会面”,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新技术释放出的巨大潜力。就在10多年前,国内市场上一根光纤1公里大概要卖2000元,现在只卖40元,按单位长度算,价格比面条还便宜。5G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让两会服务更精准、报道更高效,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带到两会现场,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具活力的创新中国,正在奋力奔跑。

从外媒眼中看中国

本报记者 杨俊峰

全国两会,世界瞩目。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答中外记者问现场,与一些外国媒体同行的交流让我感触尤深。

第一个故事关于一片口罩。

活动开始前,一位外媒记者忽然发现自己的口罩落在洗手间了,于是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我借口罩。我礼貌地递给他,他迅速接过戴上,然后认真整理口罩边缘。

这一幕看似平常,却令我感慨。一些国家的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消极看待中国疫情防控,甚至连“戴口罩”都能成为被攻讦和指责的话题。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到底是否得人心?从这位外国记者整理口罩的细节中,我看到了他对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和认同,支持与尊重。戴好口罩后,他感谢道:“谢谢,我在中国养成了戴口罩的好习惯,不仅保护自己,也能保护别人。”

第二个故事关于一个心愿。

有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觉得今天的外国记者中能产生‘斯诺’吗?”

王毅回答,希望外国媒体记者将焦距对准中国时,既不要用“美颜相机”,也不要用“灰黑滤镜”。中国希望并欢迎更多外国媒体记者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我身后一位外媒女记者频频点头,会后我问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她说:“正如王毅外长所说,斯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看待中国共产党时,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始终坚守客观真实,始终追求公正良知。他所展现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让人敬佩。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做一名‘新时代的斯诺’。”

和外媒记者接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中许多人对中国表现出尊重。每一位渴望了解中国、客观公正报道中国的记者朋友都将能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云”上传递两会好声音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采访中,很多代表委员都参与了“云采访”“云直播”。借助一片“云”,两会好声音得以及时传播。

“云采访”,让访谈深度不减。“记者,你帮我看看这个拍摄角度可以吗?”两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吾尔尼沙·卡得尔代表与媒体连线访谈。她端坐在镜头前,对着屏幕那头的记者讲述自己的履职故事、介绍自己带来的建议。这些天,她接受了许多“云采访”,每天都很忙碌。

“云直播”,让群众关切得以回应。在驻地的视频采访间,我见证了湖南代表团的一场“云直播”。代表们戴着耳机,对着手机屏幕,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集体接受远在长沙的媒体记者的提问。“打造好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如何迈好第一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曹慧泉代表回答:“立足当前,要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产业朝着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方向培育。”

“云听会”,让代表建议得到更迅速采纳。在一些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我注意到,代表发言时身旁会架起一部5G手机。通过5G手机直播远程听会,国家部委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建议,现场给予回应,有的当场采纳。

很多代表告诉我,今年两会他们应对“云采访”和“云直播”时更加从容了。从容,是因为履职扎实。过去一年,他们去田间地头、到工厂学校、走边防一线……倾听群众的呼声、记录他们的建议。如此履职尽责,在镜头面前,何愁没话说?

一片“云”,传递两会好声音。代表们在镜头前的一言一句,都来自脚下的一步一个脚印。一片“云”,让距离不再是问题。正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3团职工尤良英代表直播时所说:“乡亲们,虽然我们现在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

用镜头记录春天的盛会

本报记者 雷 声

今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举世瞩目,万众期待。

作为摄影记者,按下快门,取景框里的每个瞬间,光影定格下的每个画面,都直接传递着代表委员的精神面貌、两会的万千气象。

透过镜头,我看到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精气神。来自基层农村的少数民族代表穿上节日的盛装,镜头里洋溢着脱贫致富的喜悦。“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妇女代表收到充满敬意的掌声,脸上满是自信、自豪。

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鲜活场景是拍摄工作的重中之重,画面里人物的表情、神态、景别、角度要精准把握,光线、色彩、背景等视觉元素的运用也需要慎之又慎。作为摄影记者,我们不得不“一心二用”,既要拍出好照片,又要结合画面里的会议主题、人物身份、发言内容等精心搭配。

摄影记者携带的设备很多,在人民大会堂、在大会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境内外记者搬运设备、引导线路。大会会务工作的周到细致,让记者们感受到热情温暖,感受到两会呈现出的自信、开放、务实。

以往拍摄代表委员,很多是他们研读纸质文件的镜头。今年拍摄代表委员,很多是他们面对电脑、手机查阅文件、接受采访的镜头。今年两会,纸质材料虽然少了,但代表委员参会更便捷了;会期虽然短了,但日程非常紧凑,代表委员履职的劲头没有减,求真务实的效果没有减。

一年一次的两会采访机会,我倍加珍惜,也倍感责任重大。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精彩瞬间何时出现,也很难预测哪个角度更能出新出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耐心坚守,踏实等待,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创新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何洁琼

5G直播、Vlog、AI写作……全国两会期间,各家媒体同场竞技,佳作纷呈。第一次参加两会采访的我也在不断思考,全媒体时代,一名记者要怎样做好报道?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许多记者无法和代表委员面对面交流,视频采访就成了传播代表委员声音的重要方式。许多代表委员长年深耕自己的领域,对相关领域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怎样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我通过这次两会,有几点思考:

一是要有新闻敏感度。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样,但一名记者的核心生产力还是对新闻价值的把握。在采访林毅夫委员时,他说到“任何想要卡中国脖子的做法,只会加速中国的进步”。这样的观点很有创新性,也很有传播力。我立即将文字与视频整理好传回后方,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广泛传播。

二是要有全局视野。全媒体时代,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的边界正在缩小,一次采集,多角度生产才更有效率。一次采访中,我了解到李稻葵委员对中国经济的国际站位很有研究,如果对外传播,效果一定很好。于是,我现场录制了英文解读,在不同平台发布,实现了个性化传播。

三是要有受众思维。什么样的形式受众爱看?什么样的内容传播效果更好?有时候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想一想。两会期间,我尝试出镜录制Vlog,以更为轻松的探访视频,带网友云端打卡体验。

一次采访经历,不足以回答好开头的问题,但身处一线实战才能积累更宝贵的经验,才能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上挖掘更多智慧,讲出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将履职尽责写在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 常雯宜

今年,我有幸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在采访中,我被代表们严谨认真、勤于调研、为反映群众呼声反复修改议案建议的精神深深感染。

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对于每一份文件,代表们都认真审议,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看到代表们认真履职的身影,我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来自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大地,将履职尽责写在田间地头。

在采访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代表时,他用带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向我讲述了他的履职故事。

过去几年,在卢玉胜的带领下,乡亲们通过种植油茶树、发展油茶产业脱贫致富,但卢玉胜并不满足于此。深耕农业十几年,他对农业有深刻的感受。做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农民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怎么办?农村老龄劳动力因劳作受伤,能否有保险兜底?电商竞争日益激烈,农产品未来的销路在何方?国家农业投入资金,能否根据各村情况灵活使用?

农民关心的这些问题,萦绕在卢玉胜代表心头。在走遍田间地头、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卢玉胜代表提交了包括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等十余条建议。这些建议件件有温度,条条含真情。

像卢玉胜这样来自基层的代表还有很多。相信在广大基层干部尽职尽责、担当作为的带动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开好局、起好步。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1日 15 版)

(责任编辑:何淼)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