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2021全国两会>原创

“十四五”,我们将收获怎样的幸福——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2021-03-11 17:58 人民网  作者:曹淼、扶婧颖、孙竞、万鹏、张聿修

编者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一个个清晰的数字,宣告了“十四五”时期的奋斗所向,也展开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图景。

在这个春天,我们眺望五年后的中国,也畅想未来的生活。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钱袋子”更鼓,“家底”更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甩开膀子,铆足干劲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美德蔚然成风,文艺百花齐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仰头见蓝,推窗见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安全守护“稳稳的幸福”。

这一个五年的约定深远而广阔,既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大愿景”,也蕴藏着百姓人家的“小目标”。如何去实现,如何去奋斗?人民网特别推出《“十四五”,我们将收获怎样的幸福》系列报道,邀请代表委员在开局之年,谈举措,话落实。

从解决老百姓的“关键小事”到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处处彰显着国家的治理之道。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汤维建委员:建设法治政府 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编者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一个个清晰的数字,宣告了“十四五”时期的奋斗所向,也展开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图景。

在这个春天,我们眺望五年后的中国,也畅想未来的生活。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钱袋子”更鼓,“家底”更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甩开膀子,铆足干劲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美德蔚然成风,文艺百花齐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仰头见蓝,推窗见绿;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安全守护“稳稳的幸福”。

这一个五年的约定深远而广阔,既承载着国家发展的“大愿景”,也蕴藏着百姓人家的“小目标”。如何去实现,如何去奋斗?人民网特别推出《“十四五”,我们将收获怎样的幸福》系列报道,邀请代表委员在开局之年,谈举措,话落实。

从解决老百姓的“关键小事”到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处处彰显着国家的治理之道。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汤维建委员:建设法治政府 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向记者表示,全面依法治国,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狠抓落实。在这其中,建设法治政府是重中之重。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对此,汤维建建议:首先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是推进行政程序法立法,让政府能够严格按照法治程序行权用权。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其次,进一步完善立法体制和机制,真正做到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没有民主立法,就没有科学立法。而实现民主立法,关键是要广泛听取民意,使法律真正满足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再次,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让司法公正、司法高效的目标真正得到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正义。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法治文化,汤维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使遵法守法成为每位公民的行为习惯;增加人民陪审员数量,让更多的人亲身参与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刘守民代表:多方联动 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灾害发生时,百姓怎么办?

“要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律协副会长刘守民向记者表示。

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刘守民向记者提出三点建议:

构建灾害预警公共服务体系。“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灾害预警成为可能。目前,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提前几十秒对地震灾害进行预警。这几十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避让、救援准备时间。”刘守民说。他建议在地震频发的省份进行试点,建立监测网络,投入技术研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机制,提高政府、社会、公民的应对能力。“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如何发布有效信息?信息发布后,通过何种渠道进行救援的动员和应对?社会组织及民众如何高效配合?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法律层面进一步理顺。”刘守民向记者表示。

立法规范非营利组织。刘守民认为,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完全替代社会的作用。因此,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离不开强大的社会力量。另外,当事件或灾害发生时,公益、救援、慈善等组织可以根据章程规定,凭借日常训练技能,迅速响应,展开动员、救援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张兆安代表:精细化+信息化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当前,我国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对提升城市治理效能乃至国家治理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将大大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向记者表示。

城市具有较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较高的治理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提高城市治理效能,高效解决广大企业生产经营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办手续、盖章等一些“关键小事”?张兆安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让治理更加精准化。具体来讲,首先是要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薄弱环节进行必要的梳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方针、政策和应对措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准施策。

第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数字治理。结合上海的经验,张兆安认为,超大城市数字治理有两个重要抓手,或者是“两个扇面”。其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高效办理一件事”为目标,经过不断的完善升级,已经成为上海率先打出的政务服务品牌。“一网通办”让各类用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大大优化了上海的营商环境,也大大便利了百姓办事。其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创造性地推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为超大城市高效、安全、有序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建设,抓住了城市治理的“牛鼻子”,让城市治理更加“智能”。

(责任编辑:曹淼)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