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 09:44 人民网 作者:郭冠华
编者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人民网文娱推出“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邀请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围绕文学、艺术、影视、考古等主题,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推进了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本期我们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讲述“十三五”时期考古工作的亮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及如何让考古融入公众生活。
考古融入公众生活 探索创新迎接未来挑战
人民网: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深受好评,您怎么看待“考古盲盒”的“出圈”现象?
王巍:在推出“考古盲盒”之前,博物馆曾做过模拟考古的活动,形式很好,但毕竟受到空间的限制,没有广为传播。“考古盲盒”具备“出圈”的特质,拉近了考古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体验到考古人的喜悦感。
人民网:在您看来,如何让考古走进公众视野并融入公众生活?
王巍:考古是一个探索未来、充满发现的学科。作为考古人,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让更多人通过正确途径了解考古。
编者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人民网文娱推出“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邀请文化领域的代表委员,围绕文学、艺术、影视、考古等主题,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言献策。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推进了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本期我们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讲述“十三五”时期考古工作的亮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以及如何让考古融入公众生活。
考古融入公众生活 探索创新迎接未来挑战
人民网: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深受好评,您怎么看待“考古盲盒”的“出圈”现象?
王巍:在推出“考古盲盒”之前,博物馆曾做过模拟考古的活动,形式很好,但毕竟受到空间的限制,没有广为传播。“考古盲盒”具备“出圈”的特质,拉近了考古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体验到考古人的喜悦感。
人民网:在您看来,如何让考古走进公众视野并融入公众生活?
王巍:考古是一个探索未来、充满发现的学科。作为考古人,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让更多人通过正确途径了解考古。
《国家宝藏》《国宝档案》等节目,还有刚才提到的“考古盲盒”,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文物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乃至艺术知识,值得我们通过不同文艺形式、不同文化产品进行传播。《考古公开课》《考古进行时》,考古方面的通俗读物,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直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新技术增进考古专家与公众的互动,回应公共考古需求,创新研究和传播形式,用比较生动的语言让民众了解考古成果。
如今,公众对考古事业抱持的巨大热情从互联网一侧显现出来,这是对从业者的极大鼓舞,业界也需进一步开放融通务实求新,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国考古走出去 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网:“十三五”时期我国的考古工作有哪些主要亮点?请展望一下“十四五”时期考古事业的未来发展。
王巍:“十三五”以来,随着考古经费的增多与课题意识的增加,围绕一个课题开展的考古发掘越来越多了,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广泛了,很多研究课题都有了新的进展。
五年来,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一支支中国考古队的足迹, 走入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考古发掘地点,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通过考古走出去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考古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国家对考古的高度重视、民众对考古的关心以及考古学者责任感的提高,让我们对考古的未来寄予厚望,相信我国考古事业在“十四五”期间会迎来一个更好的局面。
人民网: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王巍: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古学是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不同理论背景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区域的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各个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要研究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他们怎样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熔炉之中。
另外,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有中国特色的考古技术和方法,并注意吸收国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把中国的考古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范围去研究和思考。
考古人接续奋斗 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人民网:前些天,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了,其中哪一项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巍:印象最深的是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双槐树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780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中心区域有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我们命名它为“河洛古国”。它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古史传说绝非虚言,中原地区在5300年前已经形成了初期文明。
人民网:您曾三次获得田野考古奖,田野考古的深入开展,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巍:田野考古采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反映出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了考古强国。田野考古工作是艰苦的,考古学者都有情怀,我们十几年、几十年的持续努力,不指望能有惊天动地的发现,只希望对考古研究有所推动。
十五年来,我主持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这期间,几个重要的都邑性遗址发现,包括著名的良渚古城,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人民网:如果请您寄语年轻一代的考古工作者,您想对他们说什么?
王巍:考古是一个不断有所发现的学科,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成为一名考古人是幸运的事。我希望我们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能够热爱考古事业,在考古事业的春天里砥砺奋进,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
如果你选择了考古作为职业,等你将来回顾职业生涯,会发现没有枉费这一生:通过你的努力,人们加深了对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了解。你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喜悦。
相关链接: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①——文学如何把握时代脉动
全国政协委员阎晶明:担当时代责任,是作家的永恒追求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②——文化走出去如何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冯远:文化传播要依托人民融入生活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③——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王春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④——如何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陈崎嵘:重视网络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⑤——如何谱写建设文化强国新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胡和平:提升文化获得感 谱写建设文化强国新篇章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⑥——如何打造“出圈”的文艺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田沁鑫:跨界讲好中国故事,“典”亮优秀传统文化
两会“艺”起聊·文化强国十问⑦——如何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侯光明:胸怀人民 中国电影从“高原”迈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