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 09:09 人民网 作者:韦衍行
南京雨花台,落花如雨,松柏掩映。然而,这个清静幽雅、群雕叠阶之处,却见证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此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让雨花英烈的故事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南京邀请了作曲家印青、词作家王晓岭等多位艺术家创作完成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巍巍钟山春常在,郁郁青松掩芳丘。交响组歌将于4月23日至24日登陆国家大剧院。在演出前夕,人民网专访印青和王晓岭,聆听他们如何用音乐讲述雨花英烈故事,诠释雨花英烈精神。
触摸英烈的灵魂 令雨花故事绽放崭新光彩
接到以交响组歌形式展现雨花英烈精神的创作任务时,印青、王晓岭二人都非常兴奋。“听到雨花台三个字,我顿时眼前一亮。”曾在南京生活过多年的印青,对雨花台和雨花英烈有深刻的认识。王晓岭也表示,自己是听着雨花英烈的故事长大的一代,“没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这个担子会落到我肩膀上,我感到非常光荣。”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为了挖掘英烈故事的细节、进一步认识雨花英烈精神,二人不仅多次前往当地采风,还阅读了大量与英烈有关的文学资料。其中,“播火者”一词给王晓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马列主义刚传入中国,像邓中夏、恽代英这些年轻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南京雨花台,落花如雨,松柏掩映。然而,这个清静幽雅、群雕叠阶之处,却见证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此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让雨花英烈的故事和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南京邀请了作曲家印青、词作家王晓岭等多位艺术家创作完成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巍巍钟山春常在,郁郁青松掩芳丘。交响组歌将于4月23日至24日登陆国家大剧院。在演出前夕,人民网专访印青和王晓岭,聆听他们如何用音乐讲述雨花英烈故事,诠释雨花英烈精神。
触摸英烈的灵魂 令雨花故事绽放崭新光彩
接到以交响组歌形式展现雨花英烈精神的创作任务时,印青、王晓岭二人都非常兴奋。“听到雨花台三个字,我顿时眼前一亮。”曾在南京生活过多年的印青,对雨花台和雨花英烈有深刻的认识。王晓岭也表示,自己是听着雨花英烈的故事长大的一代,“没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这个担子会落到我肩膀上,我感到非常光荣。”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为了挖掘英烈故事的细节、进一步认识雨花英烈精神,二人不仅多次前往当地采风,还阅读了大量与英烈有关的文学资料。其中,“播火者”一词给王晓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马列主义刚传入中国,像邓中夏、恽代英这些年轻的仁人志士,在黑暗中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组歌中《坚强些,同志们》的歌词来自恽代英的原话,“我身外没有值钱之物,只有一副眼镜和身上的磷。我愿我的磷燃烧起来,烧掉旧世界,燃亮新乾坤……”为了更好地诠释英烈的感情,这首歌交由“恽代英”自己演唱。印青表示,这是组歌的一大亮点,“我们不以旁观者的角度讲故事,而是通过艺术创造,让演员在扮演英烈的同时,将这些经历和感受唱出来。这样的处理方式能给予观众更强烈的心灵震撼。就连我们在创作的时候,也仿佛能触摸到先烈的灵魂。”
印青介绍道,自己为此次组歌创作了16首风格迥异的乐曲,除了英烈故事之外,还有一首《献给无名烈士的歌》。这也是印青本人最为钟爱的作品之一。“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时,我注意到有两块白色的无字碑。听讲解员说,这是纪念无名烈士的。”说到这里,印青眼眶微红,语带哽咽,“当时我鼻子一酸,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不仅是雨花英烈,历史上多少共产党人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牺牲,许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但是他们无怨无悔。”
跨越时空的对话 使当代青年走进雨花英烈
英雄魂魄在,凛冽万古存。如何更好地体现雨花英烈精神在当代的传承,是二人创作时遇到的一大难题。
“这部组歌虽以英烈故事作为支撑,但绝对不能只讲故事,因此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将其与当代青年对话的方式。”王晓岭说。最终,组歌采用了“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
“起初想过分上下篇章,上篇讲英烈的故事,下篇讲当代的传承,其实能讲得比较清楚。”王晓岭微微皱眉,对这种呈现形式并不满意,“这样处理的话,两个篇章就好像是两部作品。”因此,组歌设置了一位无名英烈的代表,还有一位雨花台烈士陵园的青年讲解员,“他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出了一首首歌曲。革命先烈和当代青年两个角度的相互对照,推动组歌叙事的发展。”
时代的交替呈现对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表现烈士的气节,还要表现今人对他们的缅怀之情。“只有好听的旋律还不够,更要体现精神层面上的崇高境界。”印青认为,组歌不是一首首单曲的罗列,要从整体着眼,使得人物和故事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张力和情感的连贯性。从开头的《雨花石情思》到后段的《中国正青春》,不仅道出当代青年对雨花英烈的追思,随着音乐的推进,更表现出他们追随英烈的步伐,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这也是组歌的好处之一,可以在表现宏大题材的同时讲述细节故事。”曾经多次参与过组歌创作的王晓岭将这种形式比作《清明上河图》,“组歌就像是一幅收展自如的长卷,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选点升华。”印青也表示,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视角,此次组歌里每首歌都采用了不同的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流行应有尽有。
“有九曲十八弯的激流险滩,有瀑布飞泻而下的雄壮激昂,有月涌大江流般的广阔视野,也有潮平两岸阔的汇流入海。”王晓岭形象地总结道,《雨花台——信仰的力量》仿佛一条流淌不息的音乐之河,让观众随着曲风节奏的变化而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与韵味。
信仰与艺术结合 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雨花英烈的事迹,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印青和王晓岭认为,《雨花台——信仰的力量》就是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教材,让观众在音乐的熏陶下,对雨花革命先烈及其所在历史年代有更深刻的认识。
“文艺作品是活灵活现的,看得见也摸得着。”王晓岭表示,用文艺作品讲述党史故事,能让观众在感受文艺之美的同时,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毕竟感性比理性更容易打动人。党的百年历史在经过艺术呈现后,更容易让人们留下深刻记忆。”
印青也认为,通过音乐的诠释,能使信仰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当时在南京首演的时候,甚至序曲还没有结束,很多观众就热泪盈眶了,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文艺作品,不论题材如何,一定是先来自于打动心灵的瞬间。”在采访的最后,王晓岭分享了最开始创作《献给无名烈士的歌》时的情景,“当时我们正坐在高铁上,树林、农田、楼房等景色不断在窗外闪过。印青对我说,这块土地可能就埋藏着许多革命烈士的遗骸,我们前进的路上也许有着他们当年战斗的足迹。”听着列车飞驰向前的声音,创作的想法也逐渐成形——虽然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但他们值得被我们铭记。王晓岭的声音虽轻,但异常坚定,“当时印青还即兴创作了几句歌词,‘洁白的墓碑上也许没有他们的姓名,可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