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科技>今日要闻

助力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2021-05-21 07:45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俊杰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导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破除“四唯”为科研人员减负?怎样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怎样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心科研?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率调研组分别赴安徽、上海,围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人才保障”开展调研。

切实为科技人员减负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聚焦问题,3月16日至18日,民进中央调研组在北京开展了预调研,召开了6场座谈会。在安徽、上海共6天的时间里,调研组密集开展调研,先后召开9场座谈会,走访了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和中国建材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飞行控制与仿真实验室等单位,了解情况、听取建议。

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负责人畅所欲言。“我们通过推进科技项目申报材料精简,科研经费拨付流程优化,减少科技项目检查审计,实行审计、督察、检查结果互认,全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合肥市有关单位负责人说,要推动政策更好落实落地,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我们希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医疗、教育、就业、家庭等方面予以帮助,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生产和科研任务。”中国建材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人在座谈时说。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导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破除“四唯”为科研人员减负?怎样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怎样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潜心科研?日前,受中共中央委托,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常务副主席刘新成率调研组分别赴安徽、上海,围绕“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人才保障”开展调研。

切实为科技人员减负

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聚焦问题,3月16日至18日,民进中央调研组在北京开展了预调研,召开了6场座谈会。在安徽、上海共6天的时间里,调研组密集开展调研,先后召开9场座谈会,走访了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和中国建材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飞行控制与仿真实验室等单位,了解情况、听取建议。

座谈会上,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负责人畅所欲言。“我们通过推进科技项目申报材料精简,科研经费拨付流程优化,减少科技项目检查审计,实行审计、督察、检查结果互认,全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合肥市有关单位负责人说,要推动政策更好落实落地,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我们希望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医疗、教育、就业、家庭等方面予以帮助,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生产和科研任务。”中国建材集团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人在座谈时说。

当前,“四不唯”在评审操作中难度较大,如人才评价、职称评定中,论文、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获奖情况等,仍然是评审专家判断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中,年轻人往往不占优势。调研组认为,需要健全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便于操作。同时,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中,刚性规定年轻科技人员承担实施的比例。

调研组认为,科技创新要靠人才,引进好人才的关键,是要把创新这件事情和科技人才一生的追求结合起来,能够持续推进下去。科技创新还要能够激发人才活力,让真正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才有充分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待遇保障。要形成支持创新的单位文化,关心科研人员的精神、心态、困苦,尽可能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和关心,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走进位于蚌埠市的安徽丰原集团产品展厅内,由聚乙烯生产的服饰、餐盒、地板等产品让调研组成员赞叹不已。而生产原料聚乙烯,则是从秸秆等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不久前,这个企业还成为北京冬奥会官方指定供应商,为赛事提供无塑就餐用品。

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加强员工培训,设立考核激励机制,使得优秀员工脱颖而出,进入人才骨干储备库重点培养。在薪酬和激励上大胆改革,拿出30%的股权激励调动骨干员工积极性,使得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员工能够享受到经营成果和发展机会。同时,通过加大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现在,地方与大院大所合作开展科研的情况十分普遍。调研组成员对专家个人和团队在当地科技攻关的时间如何保障的问题非常关心。“我们跟中科院合作的比较多,也比较密切,以课题的形式共同研发,带头人都是院所的专家,工艺创新留给企业。”公司负责人答复。

调研组专家建议,可以将研究生这样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给调研组成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省份在企业建立了4000多家专家工作站,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调研组建议,“希望能有机制创新吸引导师带领研究生参与地方的科研工作,改善研发和提升创新能力,这还可以对人才引进有帮助。”

夯实基础研究科研力量

4月16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复旦大学逸夫楼,认真倾听师生们的意见建议。大家不时埋头记录,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提问。“下大力气做好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根本性作用。”复旦大学校方负责人说,要看到应用和技术领域也有大量的基础研究问题,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科教融合。

研究人员平均薪资水平大概多少?怎么解决做基础研究的人员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刚才大家都提到要提高项目经费的提取比例,我觉得是一个权宜之计,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专家建议,要提高做基础研究的经费和人员基本工资。

调研组认为,“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是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通过这次调研,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多方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将认真梳理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汇总整理,深入研究,形成以民进中央名义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建议,并通过政党协商等形式予以反映。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1日 15 版)

(责任编辑:张颖)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