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时政>时事观察

扎根历史立足实践 彰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自信

2021-05-27 09:50 人民网  作者:宋子节

编者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如何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创新发展?人民网《中国之治》推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系列解读,邀请多位专家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路。本期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晶。

展现中国金融发展特色 立足中国金融丰富实践汲取创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金融学理论的发展是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坚持问题导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理解中国金融学创新发展的密钥。

谈到中国金融学建设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晶表示,中国金融的丰富实践是金融学创新发展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思想与实践,新中国7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改革发展的丰富经验,给中国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创新动力。”张晓晶介绍说。

抗日根据地的“边币”与国民政府“法币”的货币竞争,建国初期治理通胀的经验等实践活动推动了中国金融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一个重要条件和结果便是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

“中国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服务于储蓄与投资的转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保持了长期的金融稳定,从未发生过金融危机。这是中国金融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张晓晶指出。

编者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如何加快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创新发展?人民网《中国之治》推出“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系列解读,邀请多位专家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之路。本期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晶。

展现中国金融发展特色 立足中国金融丰富实践汲取创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金融学理论的发展是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坚持问题导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理解中国金融学创新发展的密钥。

谈到中国金融学建设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晓晶表示,中国金融的丰富实践是金融学创新发展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思想与实践,新中国70多年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改革发展的丰富经验,给中国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和创新动力。”张晓晶介绍说。

抗日根据地的“边币”与国民政府“法币”的货币竞争,建国初期治理通胀的经验等实践活动推动了中国金融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一个重要条件和结果便是经济的货币化和金融化。

“中国金融发展一方面通过服务于储蓄与投资的转化,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保持了长期的金融稳定,从未发生过金融危机。这是中国金融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张晓晶指出。

立足实践,总结经验,充分诠释中国金融的特色所在。张晓晶认为,中国金融学应聚焦这些不能被西方主流金融理论所充分解释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金融发展的特色,并从中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论断,推动新时代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

扎根历史积淀吸收营养 发挥传统经济金融思想的宝库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常常困惑于“中国古代丰富的货币金融实践未能产生影响深远的货币金融理论”这一现象。对此,张晓晶表示,尽管我国传统经济金融思想在系统化、理论化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但却不乏真知灼见。

“回溯历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传统沉淀为中国金融学的底色。例如,凯恩斯在1912年为《孔门理财学》所作的书评中就曾花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转述中国的货币制度和思想,并指出中国学者很早就懂得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和货币数量理论。”张晓晶介绍说。

不仅如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是王茂荫。王茂荫于十九世纪中叶提出发行可兑换的钞币以缓解财政危机,对此马克思是赞同的。马克思曾说过:“如果纸币以金银命名,这就说明它应该能换成它所代表的金银的数量,不管它在法律上是否可以兑现。一旦纸币不再是这样,它就会贬值。”

“著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也指出,汉代法家的货币国定说可以认为是早期的货币理论,这种学说和近代克纳普等人的学说很接近。如果进一步延伸,它甚至可以看作是当前非常时髦的现代货币理论的鼻祖。”张晓晶指出。

从古至今,传统经济金融思想与中国社会实践为中国金融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既是中国金融学汲取营养的宝库,也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些真知灼见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践,是中国金融学重要的思想来源。

破除西方主流金融学教条 彰显中国金融学发展的自信

主流金融学总结的是西方发展经验,而中国金融学必然要讲中国故事。

“如果说以前对于中国金融发展经验的总结还缺少‘底气’并唯恐其与主流不一致,那么今天,这种‘不一致’或‘特色’恰恰是中国经验的价值所在。”张晓晶说。

如今,中国金融在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进一步彰显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自信。金融科技为小微企业精准输血,畅通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银行业协会组织开展银行机构的绿色评价工作。

“从经济科学的范式革命来讲,只有那些新鲜的独特的经验,为原有的范式(比如主流范式)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才可能是理论进步的真正动力和源泉。这些奠定了中国金融学创新发展的基调。”张晓晶说。

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论分析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任,中国金融学的创新发展当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张晓晶表示。

(责任编辑:任佳晖)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