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观点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纵横)

2021-06-08 05:41 人民日报  作者:赵曙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无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要求我们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角度,审视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但人才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由于全球范围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远快于人才培养的速度,人才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与智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创新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国内人才严重不足,据估算未来几年人才缺口将超过500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夯实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基础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拓展思路,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完善引进、培养、使用、留住国际化人才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在全球范围挖掘、使用、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无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要求我们从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角度,审视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队伍,但人才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同时,由于全球范围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远快于人才培养的速度,人才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与智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创新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国内人才严重不足,据估算未来几年人才缺口将超过500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夯实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基础已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拓展思路,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完善引进、培养、使用、留住国际化人才的体制机制,真正做到在全球范围挖掘、使用、配置人才资源,努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具备国际化的引进和培养人才理念。举例来说,要重视人才文化融通、知识贯通、视野达通。文化融通是指以跨文化、多文化管理和沟通为手段,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和培养更多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知识贯通是指通过打破专业、学科壁垒,强化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的有机融合,引进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视野达通是指以综合性、应用型、开放式为目标,引进和培养具有全球思维、战略眼光的人才。

人才建设要坚持“走出去、引得进、留得住”的思路。对于国际化人才,不但要引得进,还得留得住,这就需要营造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包括政策配套佳、服务效能高、人居条件好等。具体来看,一是完善政策。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国际化人才政策,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完善国际化人才发现、评价和激励机制。二是搭建平台。探索人才柔性双向流动,打造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国际化人才创业、创新、创优搭建平台。三是优化服务。推进国际化人才与国际化城市的互动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服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注重将国际化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做好动态调控,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建立起地方人才动态调控机制,稳步提升国际化人才集聚的质量和效益。用好政策红利,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政策红利的溢出效应,强化区域产业链协作、人才支撑、要素流动的协同合作,为将国际化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赋能。加强本土人才开发,借助国际化人才引进的东风,统筹协调各类人才开发工作,全面提高本土人才队伍素质,增强创新后劲,鼓足发展干劲。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8日 13 版)

(责任编辑:袁勃)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