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安徽>教育

安徽工大学子把“毕业论文”写在血液采集室内

2021-06-11 16:49 人民网-安徽频道  

6月9日上午,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2岁的李明挽起袖子,躺在床上,温热的血液正从他的血管里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来。

等待两年,便配型成功一名患者

2019年李明还在大二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马鞍山市大华爱心献血屋。在完成了人生第一次400ML的献血后,恰逢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治疗血液疾病的重要意义后,他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今年的4月27日,正在工厂测试毕业设计产品性能的李明接到了中华骨髓库马鞍山站电话。他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自己的HLA配型与一名白血病重症患者吻合,而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他意识到这是受捐者“唯一的机会”。

他第一时间电话告知了父母和辅导员张佩佩老师,想征得他们的支持。“父母一开始是不理解、充满担心的,我一次次跟他们沟通,最终获得了他们支持。”憨厚的李明微笑着说。

病床上完成一篇特殊“毕业论文”

4月29日,李明参加了捐献前体检和高分辨采样,体检合格。5月28日捐献计划出来,6月9日捐献。从体检那天开始,除了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外,他还坚持锻炼身体,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确保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更有利于移植成功。

“按照学校要求,毕业生应该在6月8日前递交毕业论文,6月11日准备论文答辩。工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要求很高,但为了救助这位急性白血病患者,李明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医院期间完成论文的再稿,他要用爱心完成一篇特殊的毕业论文。”辅导员张佩佩老师说。

6月9日上午,安徽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2岁的李明挽起袖子,躺在床上,温热的血液正从他的血管里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来。

等待两年,便配型成功一名患者

2019年李明还在大二的时候,一个人走进了马鞍山市大华爱心献血屋。在完成了人生第一次400ML的献血后,恰逢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治疗血液疾病的重要意义后,他毅然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今年的4月27日,正在工厂测试毕业设计产品性能的李明接到了中华骨髓库马鞍山站电话。他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自己的HLA配型与一名白血病重症患者吻合,而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他意识到这是受捐者“唯一的机会”。

他第一时间电话告知了父母和辅导员张佩佩老师,想征得他们的支持。“父母一开始是不理解、充满担心的,我一次次跟他们沟通,最终获得了他们支持。”憨厚的李明微笑着说。

病床上完成一篇特殊“毕业论文”

4月29日,李明参加了捐献前体检和高分辨采样,体检合格。5月28日捐献计划出来,6月9日捐献。从体检那天开始,除了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外,他还坚持锻炼身体,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确保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更有利于移植成功。

“按照学校要求,毕业生应该在6月8日前递交毕业论文,6月11日准备论文答辩。工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要求很高,但为了救助这位急性白血病患者,李明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医院期间完成论文的再稿,他要用爱心完成一篇特殊的毕业论文。”辅导员张佩佩老师说。

血液采集室内,李明躺在床上,血液从他手臂上的血管缓缓抽出,进入血液细胞分离机,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再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回体内,这个操作过程与无偿捐献血小板一般无二。历经5个多小时,李明成功捐献15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马鞍山市第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服务”和“奉献”,早已陪伴他的大学四年

“作为班级的组织委员,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李明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这些事情一样平常。”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徐惠说。

在李明参加的众多志愿服务活动中,这次捐献是极为特殊的。以往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面向一个群体,而这次的捐献是为了一个生命。

“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自由空间,让李明有机会将‘精工博学厚德敏行’的安工大校训内化于心,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说起自己的学生,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季爱华一脸自豪。(汪盛颜)

(责任编辑:关飞)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