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6 09:43 人民网-安徽频道 作者:陈浩、王锐
芒种过后,大别山腹地也开启了“高温模式”。
临近中午,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一小学内,学生们闻“铃”而动,合上课本。在老师的组织下,他们以班级为单位,排队来到一门之隔的食堂,分批吃午饭。
乍一看,这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山区小学。实则不然。镌刻在她身上的红色基因,从校门口“列宁小学”的校名上便可窥知一二。
走访中记者得知,这是一所由红军创办的小学,历史可以上溯到战火纷飞的上世纪20年代。身为鄂豫皖苏区较早设立的小学,建校后,她孜孜不倦地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积淀出一部厚重的红色校史。眼下,走过了90余载光辉历程的她,是全国仅存的两所“列宁小学”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宁小学。人民网 王锐摄
“2017年,我们搬到现在的新校址,目前共有学生120人,一到五年级各1个班,外加幼儿园2个班。”列宁小学校长张辉提议:“想要真正了解这所学校,就得去旧址看看。”
旧址离得很近,只消几步路便到了。门外,有些年头的柏树遮天蔽日。不过,驻足于此,仍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抬头望去,“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的牌匾虽历经风霜,却清晰可辨。据考,“六区一乡”即第六区第一乡,是当时的行政区划名称。牌匾下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足以说明列宁小学特殊的历史地位。
芒种过后,大别山腹地也开启了“高温模式”。
临近中午,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一小学内,学生们闻“铃”而动,合上课本。在老师的组织下,他们以班级为单位,排队来到一门之隔的食堂,分批吃午饭。
乍一看,这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山区小学。实则不然。镌刻在她身上的红色基因,从校门口“列宁小学”的校名上便可窥知一二。
走访中记者得知,这是一所由红军创办的小学,历史可以上溯到战火纷飞的上世纪20年代。身为鄂豫皖苏区较早设立的小学,建校后,她孜孜不倦地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积淀出一部厚重的红色校史。眼下,走过了90余载光辉历程的她,是全国仅存的两所“列宁小学”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宁小学。人民网 王锐摄
“2017年,我们搬到现在的新校址,目前共有学生120人,一到五年级各1个班,外加幼儿园2个班。”列宁小学校长张辉提议:“想要真正了解这所学校,就得去旧址看看。”
旧址离得很近,只消几步路便到了。门外,有些年头的柏树遮天蔽日。不过,驻足于此,仍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抬头望去,“六区一乡列宁小学校”的牌匾虽历经风霜,却清晰可辨。据考,“六区一乡”即第六区第一乡,是当时的行政区划名称。牌匾下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足以说明列宁小学特殊的历史地位。
“1929年立夏节起义成功后,为巩固红色政权,红32师创办了这所小学。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由共产党员、六区一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周德谦兼任,教师也多由红军战士兼任。”聊起列宁小学的历史,旧址工作人员周其锋如数家珍。“学校的这几十间屋子,原先都是私宅。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原先的主人将其捐出,用作校舍。”
列宁小学旧址中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人民网 王锐摄
据他介绍,列宁小学开办后,学生达上百人。在那个年代,全校师生一边进行文化学习、农业生产,一边宣传革命、参与斗争。学校还成立少先队和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发宣传单、送情报、捉特务。令人痛惋的是,革命斗争中,吴尚慈、周百莲2名学生献出了年轻生命。
尽管年代久远,但置身旧址之中,人们仍能找寻到历史的蛛丝马迹:当年教学使用的教材、学生证、课桌椅,杀敌所用的土枪和大刀,还有一件件当下年轻人没有见过,甚至叫不上名来的农耕用具。
“战争时期,学校将星闪耀,周纯麟、程明、陈明义等多位将军曾在这里读书或任教。建国后,这里走出30多位硕士、博士。”周其锋说,鼎盛时,学校还成立了初中和高中部,学生上千人。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岁月的洗礼,让列宁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校舍,宽敞、明亮、整洁。教室内,一块藏于黑板后方的教学大屏,与学生人手一块的平板,共同构建出一座“智慧教室”。更重要的是,生在和平年代,学子们可以不闻窗外事,专心求学。
距离旧址不远的新校舍,宽敞、明亮、整洁。人民网 王锐摄
当然,也有不变的,那就是学校一以贯之的红色办学方向,以及为国家培育人才的办学目标。
“我们通过组织师生参观列宁小学旧址,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评选优秀少先队员、雷锋式好少年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动力。”张辉说,新时代新征程中,栉风沐雨的列宁小学,将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这一天的午休时间,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忙着出主题板报。“今年,是什么特殊年份?”面对提问,他们不假思索异口同声道:“建党100周年!”不一会儿,原本光秃秃的黑板上,便写上了字,画满了画:党旗、国旗格外鲜艳,“永远跟党走”几个大字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