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安徽>教育

融各方智慧,汇多元资源

2021-06-16 16:56 人民网-安徽频道  

“总体来说,新传学院是教书育人的大课堂,是出成果、出人才,教学相长的基地。”5月21日,人民日报安徽分社原社长刘杰对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一个多月以前,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曾用较大篇幅报道了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这不仅表明了新传学院教育教学取得的丰硕成果被认可,也象征了该院的培养规划成为了一定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原名传媒学院,2015年1月改为现名。学院现有新闻学、广告学、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升本)等本科专业,以及中韩动画、中英新闻等合作办学形式。2013年,该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共同进入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行列,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徽师范大学以建设一流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目标,共建管理体系、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建实验基地、共建研究平台,投入了专项资金;2019年,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动画、广告学专业入选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往前追溯,2010年,新闻学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201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动画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2016年,摄影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新闻学专业成为安徽省一流专业。

“总体来说,新传学院是教书育人的大课堂,是出成果、出人才,教学相长的基地。”5月21日,人民日报安徽分社原社长刘杰对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一个多月以前,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等曾用较大篇幅报道了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特色和经验,这不仅表明了新传学院教育教学取得的丰硕成果被认可,也象征了该院的培养规划成为了一定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原名传媒学院,2015年1月改为现名。学院现有新闻学、广告学、摄影、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升本)等本科专业,以及中韩动画、中英新闻等合作办学形式。2013年,该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共同进入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行列,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徽师范大学以建设一流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目标,共建管理体系、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建实验基地、共建研究平台,投入了专项资金;2019年,学院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动画、广告学专业入选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往前追溯,2010年,新闻学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201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动画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2016年,摄影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新闻学专业成为安徽省一流专业。

校党委副书记蒋家平说:“新闻舆论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新传学院姓‘马’,要深度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传学院的‘新’,不仅是新闻,需要各种各样的‘新’手段,诸多‘新’东西的整合;新传学院的‘传’,是最终目的,传播出去,形成品牌,最终落实到育新人。”可以说,十多年接力奋斗,加上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社会资源等全方位支持的“东风”,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的新闻传播教育方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大门。安徽师范大学供图

部校共建,积聚思想资源

“回首在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习的这四年,各种各样的讲座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同时也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从一见倾‘新’到乐在其中,这些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毕业后我也会经常回我们的‘传媒视界’逛一逛。”2017级新闻学专业丁立群边翻阅自己记录的笔记边谈到。

当前,该院不断推进学界和业界“双挂双聘”制度,形成以了以沈正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团队,以丰富的教育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引发学界、教育界关注。在“4+1”共建机制和“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下,目前已安排媒体资深人士近20人次到学院开展教学活动,学院骨干教师14人次到媒体挂职。其中媒体资深人士就包括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邹宝元、沈宫石、吴国辉、吴林红,安徽广播电视台杨雪雷,芜湖传媒集团韩万春、金昌龙、王毅萍等。

同时近些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名记名编名主持进校园、国情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教师学术沙龙等品牌活动。截止目前,共举办“传媒视界”讲座125场,学术沙龙近20期,特约名刊主编、知名学者近50人次主持、指导。这些讲座和沙龙既邀请了在新闻学界享誉盛名的学术大咖和青年才俊,包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广西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郑保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信茹等,也约请了在新闻业界大名鼎鼎的实践专家,包括全国十佳财经记者高云才、澎湃新闻时事副总监陈良飞、光明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常河等。

在前任校党委书记顾家山的倡议和指导下,在现任校党委书记胡朝荣、校长张庆亮等的持续支持下,学院构建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课堂讲授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理论传授和讲座研讨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四个课堂联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体系,打造了名师工作室“刘杰故事汇”和“舒咏平工作室”。依托讲座载体、工作室载体,每一场讲座都力求通过教学提炼和研究总结,系统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以更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提升部校共建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学院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近10次,其中2020年秋的“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与新闻传播研究”高端学术论坛,首次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并直播方式,邀请了40余名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与新闻传播研究展开研讨。

125场讲座,125个不同的主题,20期学术沙龙,开拓了师生的视野,让师生们勇立新闻学界和业界的潮头。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发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平台优势,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品牌,重点建设新闻学、传播学、数字艺术与文化传播研究方向,进一步做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品牌。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供图

院媒协同,融汇实践支持

“依托学院资源,每逢暑期跟着老师、同学们一起进行社会实践,能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人’和‘故事’。”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吴晓帆在回忆自己的实践经历时说。

用双脚在大地上深根实践之理,用头脑在田野间寻找新闻线索,用眼睛在百姓身上发现独特故事,用笔在媒介上“书写”、传播中国声音。2013年以来,学院依托专业采风实践第一课堂、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构建起实践育人的大课堂,常态化实践采风,多个课堂融合联动,更加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政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越来越多的新传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成才成人。学院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采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每年都有大量采风稿件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广泛刊发与传播,比如人民网安徽频道、安徽日报客户端等。

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师生在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冒雨上山采访畲族山歌传承人蓝开友的场景。赵玮摄

不仅如此,学院采风和社会实践还得到了地方的支持。2018年,由马星宇带领的三峡移民实践团队获得了《南风窗》调研中国全国十强团队,这是学院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2019年,由张雁带领的宁国畲乡实践团队在当地田野间书写自己的调研故事,6篇调查性深度报道在澎湃新闻网“大学生调研”为栏专题刊发,引起诸多媒体转载;2018年和2019年,时任校党委书记顾家山一行在学院党政领导胡靖、张师帅、杨柏岭的陪同下深入到江苏省金湖县和宁国市慰问调研,并召开现场师生座谈会;2021年,新闻学专业师生到黄山市歙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生前往宣城市旌德县,进行专业采风教学,受到当地相关政府和部门的热烈欢迎。

2021年5月10日,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原社长、学院特聘教授刘杰和学院副院长马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朱晓凯,来到黄山市歙县富堨镇富堨渡桥,对正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采风的201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选题和采访指导。几天里,从事新闻行业30多年的刘杰,把自己的实践理论和同学们深入交流,在乡村医院、留守儿童乐园、村镇非遗香油木榨房,还有乡村振兴的一个又一个采访点,陪伴学生、指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耐心传道解惑。

“做一名新闻记者一定要眼里有活,心里有数,这个活就是新闻线索,这个数就是党的要求、百姓的需求。如果实践选题遇到瓶颈和桎梏,那就及时更换,从平凡的人事物中寻找新闻线索。”在富堨镇卫生院采访现场,刘杰表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前是大问题,现在怎么样了,在这里就要好好观察。

2021年6月5日,“NEXT WAVE·2021”中国国际纪录片节高校展映交流分享会暨“光影魔方观影会”第四季首映式在学苑南楼4号实验楼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影视实验室举行,纪录片《棒!少年》展映获得圆满成功。从5月5日至6月20日,将有7部视角独特、风格各异的优秀纪录片陆续展映。“打造这样的定期活动,聚集一批热爱电影的老师和同学,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电影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开掘更深的立意。”学院摄影专业教师卞祥彬在观后交流时说。

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一年又一年,学院师生的专业采风、实习实践一直在路上,广大学子真正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形象。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校园风景。安徽师范大学供图

专业联合,汇通文理优势

“作为一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若仅仅只会出镜主持是不够的,为了迎合当今融媒体人才的培养趋势,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教会了我们多元多样式的新闻采写、摄编和编播技能。”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廖迪威如是说道。

学院统一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付诸实施;同时,中英合作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相继出炉。学院踊跃采用“四个课堂联动、五个关系融合”的立体联动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各专业学生,构建了学院独特、创新的培育范式。2018年以来,学院又顺应形势,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又制定了2018版人才方案,其中新闻传播学专门制定了大类招生培养的人才方案。

精准实施育人路径,终有一日馥郁传香。具体来看,“四个课堂联动”即指“管理推动,专业驱动,学生自动”的课堂联动机制。近几年,学院在高考录取中分别向文、理双科都分发了招生名额,在后期的专业课教育中,学院围绕“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素养与能力,分类打造了专业采风、《新苑》杂志、AHNU新苑、校运直通车等系列品牌项目,以便激发文、理双科不同学生的兴趣。反观“五个关系融合”,则指的是:通过大类学科基础课夯实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锻造专业核心素养与能力,专业方向课提升个性要求和适应新闻传播业的类型发展要求,实验实践课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业务能力。在学院“四个课堂联动”和“五个关系融合”的培养体系下,学院学生的前景一片光明,目前有的学生已考研至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等,也有的学生已就业于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青年报等。

学院坚持专业融合,及时修订教学培养方案,同时业化实务教学,规划建设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促进地方新闻单位与学院融合互通,推动校媒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激活教学场景,打造培养新闻人才的“特殊课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社组织2020年记者节演说大赛。许准摄

知行合一,培养卓越人才

“学院用心搭建的平台非常好,着眼于内涵建设,放眼长远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生长性,学院学术氛围良好,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读书科研是立身之本,必须持之以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泉泉说。

学院十多年的发展道路是螺旋式且前进上升的,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多年来,学院着力培养师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各项教学出新出彩,各种研究硕果累累,长久以来,可谓是如日方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政策支持下,学院积极鼓励新闻传播类专业中青年教师全部参加媒体实践、校内新闻传播活动实践,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培养了一支既懂新闻传播理论又能有效开展业务教学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效果显著。

一方面,实施重大项目研究牵引。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组建课题组开展专项研究,获批“马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强化分类研究跟进,成立学术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围绕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课题,加强系统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推进合作研究拓展。与安徽省社科院联合举办“新媒体传播与舆情引导”全国学术会议,与新华网共建“安徽舆情监测与研究中心”等,进一步建设高水平学术团队,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出成果、出人才。据相关数据统计,学院共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项,厅局级科研项目60余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54项和省级振兴计划项目立项4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执行院长杨柏岭提出的“人文与科技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学院近几年在深度融合上的重要工作思路。在校内,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进入院内媒体、校内媒体开展新闻传播活动。专业采风课程、专业见习课程也都全面推行,都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学院构建课程实验、实验实践课程、专业采风、专业见习、联合作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暑期社会实践(课外拓展)“八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在毕业前夕,学生可进入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媒体单位开展实习工作,并伴有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这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闻是年轻人的舞台,在学院的培育框架下,学生在新闻业务研究上有了更好的延续。

“知行合一”是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在新传学院广阔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上,完善的育人机制、专业的合力指导照亮一批批“新青年”的成长之路。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屹立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屹立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身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望未来光明前景,新闻与传播学院要再接再厉,锐意进取,落实好各项培育成果,坚持做到以“资”促学,以“源”推采,以“融”育生,以“汇”哺人,在全面建设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学院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正如2019级新闻学专业金梦婷说道,“能在师大学新闻,真好!”(吴岳茂、马梅)

(责任编辑:吴西露)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