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

许丹丹:父辈叮嘱里点燃乡村孩子的梦想

2021-09-10 08:24 中国青年报  

许丹丹(中)与同是教师的父母合影。许丹丹供图

许丹丹的人生是围着学校转的。

幼年时,她跟着外祖父生活,常看着他蹬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去学校工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外祖父担任海南红光国营农场龙东小学校长。当时,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未普及,乡村教育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全校只有8名教师。除了教学任务,8名教师下了课,放下笔杆子,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下田种甘蔗、种水稻、割橡胶。等粮食熟了,学校拿出去卖,靠粮食收入补贴了学校紧缺的资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也是在这一年,许丹丹的父亲许环富,站在了澄迈县官族小学的三尺讲台上。而这所乡村小学正挣扎着从泥巴里“破土而出”。去往官族小学的路上通不了车,只有一条弯弯曲曲泥巴路,一脚下去,力气若使大了,脚抬起来后鞋子还在地上。学校的教室是土坯瓦房,四面漏风。

1991年,许丹丹的父亲调任澄迈县博才小学校长。师资紧张、缺水缺电、缺少宿舍等仍是乡村学校的难题。没有水,老师带着学生拉管引水;没有床,老师自筹资金给学生购买木板,制作板床;没有桌子,用木棍搭建起长条课桌;没有医务室,有学生摔伤了,父亲就连夜骑着摩托车带着学生到十几公里外的卫生院缝针、包扎。

许丹丹(中)与同是教师的父母合影。许丹丹供图

许丹丹的人生是围着学校转的。

幼年时,她跟着外祖父生活,常看着他蹬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去学校工作。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外祖父担任海南红光国营农场龙东小学校长。当时,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未普及,乡村教育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全校只有8名教师。除了教学任务,8名教师下了课,放下笔杆子,撸起袖子、卷起裤腿,下田种甘蔗、种水稻、割橡胶。等粮食熟了,学校拿出去卖,靠粮食收入补贴了学校紧缺的资金。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要求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也是在这一年,许丹丹的父亲许环富,站在了澄迈县官族小学的三尺讲台上。而这所乡村小学正挣扎着从泥巴里“破土而出”。去往官族小学的路上通不了车,只有一条弯弯曲曲泥巴路,一脚下去,力气若使大了,脚抬起来后鞋子还在地上。学校的教室是土坯瓦房,四面漏风。

1991年,许丹丹的父亲调任澄迈县博才小学校长。师资紧张、缺水缺电、缺少宿舍等仍是乡村学校的难题。没有水,老师带着学生拉管引水;没有床,老师自筹资金给学生购买木板,制作板床;没有桌子,用木棍搭建起长条课桌;没有医务室,有学生摔伤了,父亲就连夜骑着摩托车带着学生到十几公里外的卫生院缝针、包扎。

长大了些,许丹丹被接到了父母身边,这又是另一所新的学校,福山镇中心学校。

一家人挤在学校的宿舍里,在她的印象里,有一次半夜刮台风,将瓦房的一面墙给吹倒了。后来一到台风天,一家人不得不搬到教室的平顶房里。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在福山镇中心学校,那时候还没有教师办公室,她看着父母把作业抱回家,一摞摞地堆起来有一个手掌那么高。父母伏案一页页地批改,用红色的圆珠笔在本子上批注。那时,她还小,不懂母亲的教案里为什么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她疑惑,难道大人也要写作业吗?母亲告诉她,教师必须提前把教案写清楚,才能知道上课要教什么。

她也不懂什么才叫教师。只知道母亲自学了美术绘画,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教他们一笔一画把乡村的美给记录下来。也不懂一个好教师会改变什么,只知道小镇街上,从小商贩到司机,人人都会亲切地跟她父母打招呼,叫一声“许老师”“王老师”。

打小,她心里觉得,“教师是一个需要有艰苦奋斗精神的职业。”

高中毕业,父亲鼓励她从事教育工作。于是,许丹丹选择了师范类学校。恰逢国家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06年,计划要求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成为澄迈县石浮中心学校昌文小学的农村特岗教师。在21世纪的乡村学校,不再需要教师下田干活儿,也并不再需要教师去自制教具,但许丹丹发现,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严峻。

昌文小学地处澄迈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学校有两层高的教学楼,6个年级、6间教室、6名教师,距离教学楼10米远,有一排平顶房当做教师宿舍。这里的每名教师都是“全能型”的,身兼多门学科教学。

初来学校,音乐教师许丹丹不懂其他学科知识,只能埋头阅读书本,研究各学科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搬到了学校阅览室,把古诗整理成“知识树”,让学生背诵和默写。

成为家中第三代教师,许丹丹发现自己和父亲的课堂也有了一些戏剧化的相似之处。父亲在讲《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喜欢课前播放音乐,增加课堂乐趣。她也喜欢把音乐的元素加进课堂里,曾有一节课,教孩子们学会分类整理,恰巧有首歌就叫分类整理歌,开课时,音乐响起,一年级的小朋友马上就高兴起来,跟着歌曲唱了起来。

更多教育的话题被“摆”上了家庭饭桌。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后,许丹丹发现,一个教师的引导可以点燃一个乡村小孩的梦想。在昌文小学,很多孩子没接触过声乐舞蹈,课余时间,她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组建了一个舞蹈队,训练之中,有学生通过舞蹈考到了另一个更好的学校。

她也跟父亲交流班上不听话学生的管理问题。有个孩子偶尔在课堂上大吵大闹,偶尔会去欺负其他同学。父亲告诉她,要多鼓励、多关心教师眼中的“坏学生”。于是,在上课的时候,许丹丹会因为这个孩子回答问题声音大,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会因为他作业完成得好,奖励给他一个小印章。

一段时间过后,改变就在孩子身上慢慢发生了。一次下课,她正在组织小朋友们排队离校。孩子跑来她身边小声地说,自己还有一个生字没写完,想在教室写完后,自己关灯、关门。“每个孩子都想积极向上,受到老师表扬,老师在长久的教育中更需要一颗耐心。”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许丹丹有了更深的理解,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她更觉得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情怀,这种情怀包括“奉献、爱心、真诚……”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学生的心”。

成为教师之后,她也收获了小朋友纯粹的爱。到了教师节,许丹丹会收到村里小朋友送来的一束束花,花瓣是塑料制成的,颜色鲜红、亮丽,纸盒子里放着一个卡片,写着,“我最喜欢的许丹丹老师,节日快乐!”一看,她会忍不住笑起来,“很简单的句子,会让人觉得特别高兴。”

乡村教育的改革也还在不断进行着。在许丹丹的人生轨迹里,看着照片里的砖瓦教室变成了水泥高楼,看着学校旁边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有了音乐教室、有了电脑教室,“乡村教育无论是从硬件上,还是教师资源上,正在一步步跟上了。”(见习记者 杨洁)

(责任编辑:温璐)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