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16:18 人民网-社会频道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孝金波、周静圆)中秋佳节临近,一些骗子也蠢蠢欲动。人民网“求真”栏目整理了一些常见骗术,为广大群众送上一份节日“防骗指南”。
骗局一:冒充公司HR给员工发邮件
近日,某公司员工反映收到了以公司HR名义发送的邮件:《关于发放公司中秋节员工礼品的通知》。邮件内容称公司为每名员工准备了中秋节礼品,并附上了“员工中秋节礼品自选方案明细”的文件。
【真相】不法分子冒充公司的工作人员,以中秋节礼品为由给员工发送邮件,诱骗大家点开。然而这些邮件中往往隐藏着木马病毒,一旦点开,将大肆传播木马程序,盗取电脑文件和机密。收到来源不明的邮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轻易点开。
骗局二:利用月饼兑换券短信诈骗
有群众反映自己收到中奖短信,称参加某活动获得“中秋月饼兑换券”,附上了兑换码,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点击链接兑换礼品。
【真相】这类信息具有迷糊性,骗子利用大家的好奇心,诱导人们点开链接,输入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等。遇上陌生的兑换券短信,请一定要谨慎,切勿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以及小广告。
骗局三:钓鱼网站利用“中秋节促销”设骗局
某市民反映自己网购月饼时,跳出一个网页弹窗“中秋好礼大促销,买必送”。点开后,发现折扣力度非常大,他便在网站上填写好收货信息准备下单一盒月饼。没想到,客服马上打来电话告知买10盒可以包邮还送大礼包,包含精美茶具一套。该市民便购买了10盒月饼,一共支付了2980元。几天过后,这位市民依然没有收到月饼,打电话找客服,却发现电话无法接通,网站也打不开了。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孝金波、周静圆)中秋佳节临近,一些骗子也蠢蠢欲动。人民网“求真”栏目整理了一些常见骗术,为广大群众送上一份节日“防骗指南”。
骗局一:冒充公司HR给员工发邮件
近日,某公司员工反映收到了以公司HR名义发送的邮件:《关于发放公司中秋节员工礼品的通知》。邮件内容称公司为每名员工准备了中秋节礼品,并附上了“员工中秋节礼品自选方案明细”的文件。
【真相】不法分子冒充公司的工作人员,以中秋节礼品为由给员工发送邮件,诱骗大家点开。然而这些邮件中往往隐藏着木马病毒,一旦点开,将大肆传播木马程序,盗取电脑文件和机密。收到来源不明的邮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轻易点开。
骗局二:利用月饼兑换券短信诈骗
有群众反映自己收到中奖短信,称参加某活动获得“中秋月饼兑换券”,附上了兑换码,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点击链接兑换礼品。
【真相】这类信息具有迷糊性,骗子利用大家的好奇心,诱导人们点开链接,输入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等。遇上陌生的兑换券短信,请一定要谨慎,切勿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以及小广告。
骗局三:钓鱼网站利用“中秋节促销”设骗局
某市民反映自己网购月饼时,跳出一个网页弹窗“中秋好礼大促销,买必送”。点开后,发现折扣力度非常大,他便在网站上填写好收货信息准备下单一盒月饼。没想到,客服马上打来电话告知买10盒可以包邮还送大礼包,包含精美茶具一套。该市民便购买了10盒月饼,一共支付了2980元。几天过后,这位市民依然没有收到月饼,打电话找客服,却发现电话无法接通,网站也打不开了。
【真相】不法分子建立与正规网店相似的交易网站,打着中秋节优惠大促销的名号,引诱用户点击购买。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用户的信息遭泄露,另一方面更加严重的话,会被骗取钱财。提醒广大市民,购物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
骗局四:以网购月饼有质量问题为由诈骗
“你网购的中秋月饼有质量问题,我们给你赔偿。”有网民反映收到自称电商平台客服发来的消息,告知他购买的月饼出现质量问题,公司准备召回,为保持信誉良好,要退款并双倍赔偿给他。客服要求添加该网民的联系方式,并要他填写地址、扫码退款等。
【真相】提醒群众不要添加陌生人的联系方式,进行所谓“退款”操作。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轻易扫,不熟悉的金融软件不要使用,要先向官方客服咨询核实。
骗局五:以“航班取消”或者“酒店预订被取消”为由,盗取身份信息
中秋假期,很多人会有出游的打算,便提前订好机票和酒店。这时,不法分子便开始蠢蠢欲动,向消费者发送“航班取消”或者“酒店预订被取消”的信息,需要其提供身份证号重新预订。
【真相】收到类似的信息,如果对方要求提供身份证或者银行账户密码等内容,一定要提高警惕,应第一时间与酒店方面或者航空公司取得联系,并核实确认。
【求真观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助理研究员赵紫荆表示,与往年聚焦于月饼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话题相比,今年中秋节,大家更加关注反诈骗的内容。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人们日益习惯线上购物,对于线上商家常采取的“优惠券”“先拍下再改价”“VIP用户优惠”等促销手段也习以为常。结果是,公众一定程度对于这种促销手段放下警惕,使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对此,公众应尽量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网购平台,并且一定要与平台客服直接核实优惠活动、广告等信息,切记秉持“不占小便宜”的心态。此外,交通、住宿等出行问题也是骗局频出。恰逢“双节”临近,公众需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对此类谣言或骗局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