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

解读一: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 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2021-10-28 10:57   

人民网成都10月28日电 (朱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此,人民网专访了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云辉,请他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解读和梳理。

人民网:自2020年起,四川联合重庆推出首批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旨在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请问目前的合作进展如何?覆盖了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田云辉:为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技厅迅疾行动,与重庆科技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明确设立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项目,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支撑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截止到目前,两地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领域,联合组织项目2批、投入经费6000万元、支持项目近60项。其中,四川省支持项目27项、投入经费3000万元。

主要成效集中体现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联合攻关机制。两地科技等部门主动作为,加强沟通协商,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经过两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领域联合确定、经费联合出资、项目联合申报、立项同步实施、管理分头组织的合作机制。

二是营造了协同创新氛围。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搭建了一个协同创新平台,从实施以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川外内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就踊跃参与,极大调动了川渝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合作的层次和实效。

人民网成都10月28日电 (朱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此,人民网专访了四川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田云辉,请他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解读和梳理。

人民网:自2020年起,四川联合重庆推出首批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旨在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请问目前的合作进展如何?覆盖了哪些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果?

田云辉:为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技厅迅疾行动,与重庆科技局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明确设立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项目,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支撑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截止到目前,两地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现代农业领域,联合组织项目2批、投入经费6000万元、支持项目近60项。其中,四川省支持项目27项、投入经费3000万元。

主要成效集中体现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联合攻关机制。两地科技等部门主动作为,加强沟通协商,联合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经过两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领域联合确定、经费联合出资、项目联合申报、立项同步实施、管理分头组织的合作机制。

二是营造了协同创新氛围。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搭建了一个协同创新平台,从实施以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川外内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就踊跃参与,极大调动了川渝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合作的层次和实效。

三是取得了一些实质突破。从首批项目情况看,进展比较顺利。比如,“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运行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高速列车定位、复杂运行环境下的列车运行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急性肾损伤的临床预警、发病机制与创新药物研究”项目正在开展相关药理药效和安全性研究,探索急性肾损伤的药物靶点和潜在药物;“川渝道地药材品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初步完成川渝两地姜黄、川牛膝、白芷3种药材产地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随着新一批项目的实施,将在更多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网:如何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成都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为核心的西部科学城规划与建设?

田云辉: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科技部支持下,我们正与重庆一道加紧推进西部科学建设。目前,科技部建立了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沟通协调机制,四川省更名成立四川省科技领导小组暨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了西部科学城建设系列重大问题研究,组织相关方面编制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方案,指导成都编制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方案,加快推动制定《关于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绵阳科技城“十四五”规划和西部(绵阳)科学城建设方案。

关于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总体考虑是:

战略定位上,聚焦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的战略支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极核、“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开放的前沿阵地。

主要功能上,突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创新要素集聚功能,产业创新引擎功能,创新成果转化功能,创新机制示范功能。

建设原则上,坚持“国地联动、地方主体;高点站位、开放创新;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场景牵引、生态赋能”四大建设原则。

建设目标上,第一阶段(2020-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城。强力支撑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二阶段(2026-2035年),科创综合实力走在全国科学城前列。科创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支撑。第三阶段(2036-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空间布局上,构建“两核多地”空间功能布局:以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带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协同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其中,成都科学城总规划面积约442平方公里,聚焦提升创新驱动功能和基础研究能力,完善“一核四区”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绵阳科技城总规划面积约396平方公里,以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支撑的空间功能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深化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省科技领导小组及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领导小组职能作用,统筹协调全省要素资源,构建起省市协同、部门协同、市区协同、区域协同的推进机制。

二是继续做好规划设计。深入学习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梳理西部(四川)科学城建设涉及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事项,积极对接科技部规划司等相关司局,主动参与国家《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研究制定,力争将四川省更多重大需求、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方案。

三是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加快天府实验室建设步伐。大力推动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推动宜宾、遂宁等市州创建国家高新区。

四是深化川渝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川渝科技部门签署“1+3”合作协议落地,继续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建好川渝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科普基地联盟,共同谋划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继续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人民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成渝地区探索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请问两地目前在推进这项改革中有什么谋划和进展?

田云辉:6月15日,四川省委召开十一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形成复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支持中央在川和省属高校、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试点,试点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的减值及破产清算,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探索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扩大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处置自主权、扩大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处置自主权、建立对成果转化人的激励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学术理论研究、加强职务科技成果的科技安全和科技伦理管理、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等9项试点任务,计划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开展为期2年的试点。正式方案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责任编辑:罗昱)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