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旅游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

2021-11-05 07:32 四川日报  

培育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对话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戴允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巴蜀文旅走廊如何建?川渝文旅又将面临哪些发展机遇?记者采访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戴允康。

谈机遇:赋予川渝两地文旅发展新时代使命

记者:您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给川渝两地文旅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戴允康:《规划纲要》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两中心两地”。文化旅游一直是四川资源的比较优势,建设“两中心两地”中特别明确要求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提出打造城市消费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多项具体任务要求,赋予了川渝两地文旅发展新的时代使命。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明确“共建巴蜀文旅走廊”,请谈谈您的认识和理解。

戴允康:川渝山水相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人文相亲,互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两地文旅进一步做大区域旅游市场、做强区域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坚持统筹共建、协同联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成果共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巴蜀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培育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对话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戴允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巴蜀文旅走廊如何建?川渝文旅又将面临哪些发展机遇?记者采访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戴允康。

谈机遇:赋予川渝两地文旅发展新时代使命

记者:您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给川渝两地文旅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戴允康:《规划纲要》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两中心两地”。文化旅游一直是四川资源的比较优势,建设“两中心两地”中特别明确要求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提出打造城市消费品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多项具体任务要求,赋予了川渝两地文旅发展新的时代使命。

记者:《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明确“共建巴蜀文旅走廊”,请谈谈您的认识和理解。

戴允康:川渝山水相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人文相亲,互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访游客超过1亿人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两地文旅进一步做大区域旅游市场、做强区域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坚持统筹共建、协同联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文旅融合、成果共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巴蜀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谈合作:签订各层级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63份

记者:目前川渝两地在文旅方面已展开哪些合作?

戴允康:两地建立了共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合办公、协调会议和信息报送4项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形成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等“四重”清单,目前国家发改委、文旅部共同编制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已形成征求意见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川区域)建设实施方案》也已编制形成。

两年来川渝文旅合作在项目建设、线路设计、宣传推介、品牌打造、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签订各层级文化旅游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文化旅游合作联盟11个,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协作13项,文物保护利用联动11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15项,发布跨省区精品旅游联线70余条等。

推动文旅合作走深走实,一批重点文旅项目有望落地。两地将合作培育“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等十大巴蜀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立文旅“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三星堆保护展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等重点文博项目建设。

此外,两地还积极开展文旅宣传推广活动。

谈未来:打造全国跨区域文旅合作新典范

记者:下一步将采取哪些务实举措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戴允康:我们将持续深化川渝两地文旅合作,着力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全国跨区域文旅合作新典范。

规划引领方面,积极配合国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好四川、重庆两个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施方案,做好2022年度走廊建设重点工作谋划,进一步提升川渝文化旅游战略位势、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

推进重点任务方面,不断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区域协同带动力、文旅产业竞争力、优质产品供给力、文旅综合支撑力,加快形成川渝之间文旅空间布局、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市场开放、文旅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格局。两地将着力打造贯通四川、重庆的文化遗产探秘、自然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体验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扩大长江三峡、九寨沟、武隆喀斯特等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规划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四川段)。依托特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发展巴蜀乡村旅游。推动黔江与周边区县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载体

对话

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

刘祥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碧红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巴蜀消费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国际消费目的地如何打造?有哪些可感可体验的消费场景?记者采访了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刘祥超。

四点发力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记者:《规划纲要》把支持重庆、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成都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举措?

刘祥超:近年来,我省大力支持成都建设充分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和国际时尚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围绕4方面发力:

加强统筹谋划,聚力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工作。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7个区域中心城市和2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省级财政连续3年对每个消费中心城市每年予以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激励。

着力改造提升,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载体。支持成都重点推进春熙路、交子公园2个都市级商圈和成都蓉北商圈等3个新商圈规划建设;启动161条特色商业街区和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支持成都打造八类消费场景“一场景一示范”,构建农商文旅体多产业、多领域、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消费服务体系。

推动消费升级,扩大优质消费供给。支持成都建设跨境电商全球服务资源中心;支持成都发展首店经济,2020年全市引进首店386家,数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做强直播电商,推动设立四川成都电商直播产业园,依托5大电商直播基地,开展直播活动10万余场,2020年网络零售额突破4000亿元。

优化国际消费环境,有效激发消费活力。一方面,强化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目前国际(地区)航线达130条,居全国第4位,中西部第一。同时,持续完善国际班列网络布局和境内外服务节点。另一方面,不断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离境退税商店数量达149家。此外,持续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

创新工作举措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记者:在双循环背景下,四川在推动消费供给升级方面,开展了哪些创新性工作?

刘祥超:一是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去年开始,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支持成都、泸州等10市,围绕提升服务消费、集聚消费资源、创新促销方式等7个方面,培育建设消费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消费中心,成为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有力载体。

二是改造提升步行街。我们制定出台了四川省步行街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宽窄巷子全国示范步行街标杆建设、25条省级特色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累计改造商业体200余万平方米。

三是组织参加进博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加大中高端消费品和服务进口。

记者:未来又有哪些新动向?刘祥超:下一步还将在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打造国际美食中心。传承发展巴蜀美食文化,推广川菜品牌、打造“川菜渝味”美食品牌。支持成都建设各具特色的美食地标,打造“国际美食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开展“川菜美食之旅”营销活动,举办“川派餐饮汇”、“味美四川”全国行、全球行,培育推广“天府名菜”品牌。支持川菜申报各级非遗名录。

第二,发展数字信息消费。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搭建5G全景应用生态体系,升级重构教育、医疗、健身等消费新场景。扩大视频直播、视频社交、在线教育等信息服务消费,开展信息消费进商圈、进社区、进企业等体验活动,打造一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第三,加快零售转型发展。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利用新技术构建智慧零售新模式新场景和新业态,完善新消费供给生态。鼓励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等“无接触”零售。鼓励发展更多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支持线下企业拓展线上业务。

第四,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具有巴蜀特色的假日经济、夜间经济,丰富夜间经济产品,建设夜间消费核心区、示范区、集聚区,呈现国际时尚范、巴蜀慢生活。(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静雯)

(责任编辑:袁菡苓)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