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文化

趣说雅州:千年“跩花灯” 融入三种民族风情

2021-11-05 07:35 四川日报  

10月27日,在2021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中,雅安市芦山县本土文化题材微电影《花鼻子》获得5个奖项。微电影由芦山花灯非遗传承人裴体文主演,讲述了一位75岁的“花鼻子”老艺人杨林志传承芦山花灯技艺的故事。

芦山花灯属四川地方灯戏,当地俗称“跩花灯”,2006年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学者认为,芦山花灯是在民族融合交往的过程中诞生的。2000多年前,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后来秦灭巴蜀,让芦山成了“民族走廊”。现存芦山县的国家重点文物汉碑《樊敏碑》记载,“季世不祥,米巫凶虐。续蠢青羌,奸狡并起,谄附者众”。说明汉代该地区巫风颇盛,与祭祀礼仪相伴的傩戏(庆坛)应运而生。庆坛中逐渐加上了灯戏,以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灯坛两开”,芦山花灯就从庆坛中独立出来。

另据清朝乾隆年间的《芦山县志》,在北宋的“八月彩楼会”中,芦山花灯就被列入了演出节目。因此,民俗专家认为,芦山花灯兴起于汉,盛行于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芦山花灯除了乐队和帮腔,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其中的“花鼻子”既按羌族习俗反穿皮袄,又依藏族穿着习惯斜挎半边膀子,唱词和念白则是地道芦山方言,一场表演融入三种民族风情。

此外,由于芦山花灯的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有过去傩戏的影子,“傩中有灯,灯中有傩”,也因此被称为研究四川傩戏的“活化石”。

近年来,在专家指导下,芦山花灯还从基本舞步中提炼出了“集体跩花灯”表演,群众参与性极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整理)

10月27日,在2021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微电影大赛中,雅安市芦山县本土文化题材微电影《花鼻子》获得5个奖项。微电影由芦山花灯非遗传承人裴体文主演,讲述了一位75岁的“花鼻子”老艺人杨林志传承芦山花灯技艺的故事。

芦山花灯属四川地方灯戏,当地俗称“跩花灯”,2006年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学者认为,芦山花灯是在民族融合交往的过程中诞生的。2000多年前,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后来秦灭巴蜀,让芦山成了“民族走廊”。现存芦山县的国家重点文物汉碑《樊敏碑》记载,“季世不祥,米巫凶虐。续蠢青羌,奸狡并起,谄附者众”。说明汉代该地区巫风颇盛,与祭祀礼仪相伴的傩戏(庆坛)应运而生。庆坛中逐渐加上了灯戏,以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灯坛两开”,芦山花灯就从庆坛中独立出来。

另据清朝乾隆年间的《芦山县志》,在北宋的“八月彩楼会”中,芦山花灯就被列入了演出节目。因此,民俗专家认为,芦山花灯兴起于汉,盛行于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芦山花灯除了乐队和帮腔,主要角色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其中的“花鼻子”既按羌族习俗反穿皮袄,又依藏族穿着习惯斜挎半边膀子,唱词和念白则是地道芦山方言,一场表演融入三种民族风情。

此外,由于芦山花灯的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有过去傩戏的影子,“傩中有灯,灯中有傩”,也因此被称为研究四川傩戏的“活化石”。

近年来,在专家指导下,芦山花灯还从基本舞步中提炼出了“集体跩花灯”表演,群众参与性极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整理)

(责任编辑:袁菡苓)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