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政商动态

成都温江:创新群众招商参与机制 解决项目落地难题

2021-12-02 15:38   


当地群众举手表决。付沂辰摄


群众陪同项目方视察项目点位。秦瑞林摄


群众代表参与项目洽谈。付沂辰摄

为解决项目落地难题,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创新群众招商参与机制,邀请项目区代表参与项目评审、项目谈判和协议讨论等过程,让群众认识项目、认知市场、遵循市场规则,并在项目全周期服务中建立起项目共担机制,让“政府不是兜底者、企业不是慈善者,群众不是旁观者,大家都是参与者”成为共识。

一个项目4次模拟失败的反思

温江区和盛镇东宫寺社区在“大土整”项目终止后,为解决当地发展和群众居住环境问题,该镇政府和社区多次招引项目。2019年至2020年,先后启动4次模拟搬迁,但均以参与率未达到预期而终止。

“当时群众抱怨情绪较大,一怨政府招引项目力度不大;二怨社区不作为;三怨企业给出的条件不优厚;四怨群众个别要价高。”和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分析问题发现,群众总体还是期望发展,但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总认为项目要用自己土地就必须满足自己的要求,搬迁就是“一锤子”致富,后续的发展比不起当下的补偿。

由于群众对项目了解不够、参与不深、热情不高,最后致使地块腾退困难,优质项目无法落地。“让群众全过程参与招引建设,群众感知项目来之不易,让群众知晓运营机制,建立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是加快项目建设的突破。”该负责人表示。

让群众代表参与招商谈判

在确定项目投资意愿后,当地社区立即启动项目代表小组推荐工作,由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7-11名项目代表,并从项目代表中推荐产生招商代表3名,从前端参与项目招引、方案设计和商业谈判。

“我们建立‘3+2’代表轮值制度,即固定3名招商代表、随机邀请2名一般群众,通过听取项目策划方案,代表知晓项目建设内容、经营的模式,能够主动思考项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并通过了解企业投入成本分析,参与村社区搬迁谈判,让双方找到利益平衡点。“该负责人说,通过对项目经营的了解,代表们能积极思考后续参与合作的切合点。

同时,代表直接参与项目招引,肩负起“招进来”使命,内心发生了“怎样宰项目”向“怎样保项目”转变。比如在花语盛景林院街区引进中,先后55人次代表参与策划讨论,见证了项目谈判的艰辛,双方用地价格最终协商为112万元/亩,最终该项目顺利落户和盛镇。

群众代表成主力 搬迁工作事半功倍

项目签约后,招商代表迅速转变为政策的宣传员、老百姓的算账员和特殊矛盾的协调员,积极开展模拟动员和组织工作。

据了解,和盛镇东宫寺社区“鸿泉东宫康养林盘”项目落地后,代表自发召集院落会议23场次,召开代表协商会7次,议决特殊人口安置个案3个,自我协调困难户临时安置4人,包户宣传并解决问题户2户,快速落地并基本完成打样区建设。

在金盘路道路建设上,原预测搬迁花木需要资金,通过代表讨论协商,最终实现全线花木“零赔付、零租金”腾退,群众提前1个月完成清场,等待项目进场开建。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增效

群众全程参与招引,清晰地了解项目后期的运营机制,激发了后期参与管理服务的信心。

据了解,该镇“花语盛景”项目采取“建房款”换“经营权”的方式,投建一体完成项目建设获得产业配套20年经营权;集体预留资产交由项目方运营,其收益完全按照股份合作方式计算盈亏。当地群众围绕项目经营,提出了物管服务、劳务培训输出等后续合作事宜并达成一致,确保该项目顺利进行。

和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推出群众招商参与机制后,改变了群众项目招引的旧观念。群众参与项目谈判,把自己摆在了市场主体的一端,切身感受了产业导入的艰辛与不易。“过去思想是项目是政府引来的,所以政府就该搬迁我;现在,项目是我们谈判来的,后续还有发展利益,我必须要当好主人家!”

理清产业化项目招引职责。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租赁,主导在村社区集体,主体是社区居民。招引项目不仅是镇村两级的责任,更是群众自身发展的职责所在。镇村搭建招引平台,给与政策指导和专业服务。政府不再是苦求群众理解、项目落地的“两边不讨好“,而是作为中间桥梁,对接群众利益和企业述求,实现”齐欢颜“的共赢局面也不再困难重重。

另外,营商环境看不见、摸不着,但与企业关系密切,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群众代表通过全流程参与项目招引、谈判、促建等过程,群众百姓全面了解了整个项目落地的流程,对政府和社会化投资方的痛点、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项目落地后能够给自身、村集体带来的效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再漫天要价、横生阻难,积极配合推进项目落地,营商环境得以进一步提升。(何瑞)


当地群众举手表决。付沂辰摄


群众陪同项目方视察项目点位。秦瑞林摄


群众代表参与项目洽谈。付沂辰摄

为解决项目落地难题,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创新群众招商参与机制,邀请项目区代表参与项目评审、项目谈判和协议讨论等过程,让群众认识项目、认知市场、遵循市场规则,并在项目全周期服务中建立起项目共担机制,让“政府不是兜底者、企业不是慈善者,群众不是旁观者,大家都是参与者”成为共识。

一个项目4次模拟失败的反思

温江区和盛镇东宫寺社区在“大土整”项目终止后,为解决当地发展和群众居住环境问题,该镇政府和社区多次招引项目。2019年至2020年,先后启动4次模拟搬迁,但均以参与率未达到预期而终止。

“当时群众抱怨情绪较大,一怨政府招引项目力度不大;二怨社区不作为;三怨企业给出的条件不优厚;四怨群众个别要价高。”和盛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分析问题发现,群众总体还是期望发展,但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期望值过高,总认为项目要用自己土地就必须满足自己的要求,搬迁就是“一锤子”致富,后续的发展比不起当下的补偿。

由于群众对项目了解不够、参与不深、热情不高,最后致使地块腾退困难,优质项目无法落地。“让群众全过程参与招引建设,群众感知项目来之不易,让群众知晓运营机制,建立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是加快项目建设的突破。”该负责人表示。

让群众代表参与招商谈判

在确定项目投资意愿后,当地社区立即启动项目代表小组推荐工作,由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7-11名项目代表,并从项目代表中推荐产生招商代表3名,从前端参与项目招引、方案设计和商业谈判。

“我们建立‘3+2’代表轮值制度,即固定3名招商代表、随机邀请2名一般群众,通过听取项目策划方案,代表知晓项目建设内容、经营的模式,能够主动思考项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并通过了解企业投入成本分析,参与村社区搬迁谈判,让双方找到利益平衡点。“该负责人说,通过对项目经营的了解,代表们能积极思考后续参与合作的切合点。

同时,代表直接参与项目招引,肩负起“招进来”使命,内心发生了“怎样宰项目”向“怎样保项目”转变。比如在花语盛景林院街区引进中,先后55人次代表参与策划讨论,见证了项目谈判的艰辛,双方用地价格最终协商为112万元/亩,最终该项目顺利落户和盛镇。

群众代表成主力 搬迁工作事半功倍

项目签约后,招商代表迅速转变为政策的宣传员、老百姓的算账员和特殊矛盾的协调员,积极开展模拟动员和组织工作。

据了解,和盛镇东宫寺社区“鸿泉东宫康养林盘”项目落地后,代表自发召集院落会议23场次,召开代表协商会7次,议决特殊人口安置个案3个,自我协调困难户临时安置4人,包户宣传并解决问题户2户,快速落地并基本完成打样区建设。

在金盘路道路建设上,原预测搬迁花木需要资金,通过代表讨论协商,最终实现全线花木“零赔付、零租金”腾退,群众提前1个月完成清场,等待项目进场开建。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项目增效

群众全程参与招引,清晰地了解项目后期的运营机制,激发了后期参与管理服务的信心。

据了解,该镇“花语盛景”项目采取“建房款”换“经营权”的方式,投建一体完成项目建设获得产业配套20年经营权;集体预留资产交由项目方运营,其收益完全按照股份合作方式计算盈亏。当地群众围绕项目经营,提出了物管服务、劳务培训输出等后续合作事宜并达成一致,确保该项目顺利进行。

和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推出群众招商参与机制后,改变了群众项目招引的旧观念。群众参与项目谈判,把自己摆在了市场主体的一端,切身感受了产业导入的艰辛与不易。“过去思想是项目是政府引来的,所以政府就该搬迁我;现在,项目是我们谈判来的,后续还有发展利益,我必须要当好主人家!”

理清产业化项目招引职责。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租赁,主导在村社区集体,主体是社区居民。招引项目不仅是镇村两级的责任,更是群众自身发展的职责所在。镇村搭建招引平台,给与政策指导和专业服务。政府不再是苦求群众理解、项目落地的“两边不讨好“,而是作为中间桥梁,对接群众利益和企业述求,实现”齐欢颜“的共赢局面也不再困难重重。

另外,营商环境看不见、摸不着,但与企业关系密切,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群众代表通过全流程参与项目招引、谈判、促建等过程,群众百姓全面了解了整个项目落地的流程,对政府和社会化投资方的痛点、难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项目落地后能够给自身、村集体带来的效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再漫天要价、横生阻难,积极配合推进项目落地,营商环境得以进一步提升。(何瑞)

(责任编辑:罗昱)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