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科技

四川盆地“易滑”原因找到了

2021-12-21 07:42 四川日报  

四川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历史记录,1981年6月的特大暴雨就致使四川盆地产生6万多处滑坡。为何四川盆地如此“易滑”?

科学家通过10余年的研究,终于在最近破解了谜团。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上,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许强领衔的科研团队提交了《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研究》成果荣获2021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研究发现,四川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跟红层的广泛分布关系密切。世界红层看中国,中国的红层就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内除成都平原外,全部为红层出露,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在四川盆地红层出露区,虽然地层和斜坡都很平缓,但在强降雨过程中却时常发生滑坡,且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突发性和隐蔽性,灾害防不胜防。

许强介绍,红层滑坡的群发性特征往往会扩大灾害的严重程度,形成链发性灾害。

四川盆地的红层滑坡中,很多山体小于20度,按照物理学的摩擦定律,小于20°的平缓岩层不应该发生滑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水平红层滑坡的发生?这一度让防灾人员十分困惑。

许强率领团队经过大量现场调查和研究,发现红层滑坡是靠平推力再向下滑,施加推力的“罪魁祸首”就是降雨,雨水渗入岩石后,产生不同水压,将滑块整体平推出去形成滑坡。“通过对宣汉天台乡滑坡的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提出‘多级平推式滑坡’的模式。”许强解释,也就是说,大滑坡是由多个小的平推式滑动组合形成的。

四川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省份。历史记录,1981年6月的特大暴雨就致使四川盆地产生6万多处滑坡。为何四川盆地如此“易滑”?

科学家通过10余年的研究,终于在最近破解了谜团。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上,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许强领衔的科研团队提交了《四川盆地红层滑坡研究》成果荣获2021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研究发现,四川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跟红层的广泛分布关系密切。世界红层看中国,中国的红层就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内除成都平原外,全部为红层出露,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在四川盆地红层出露区,虽然地层和斜坡都很平缓,但在强降雨过程中却时常发生滑坡,且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突发性和隐蔽性,灾害防不胜防。

许强介绍,红层滑坡的群发性特征往往会扩大灾害的严重程度,形成链发性灾害。

四川盆地的红层滑坡中,很多山体小于20度,按照物理学的摩擦定律,小于20°的平缓岩层不应该发生滑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水平红层滑坡的发生?这一度让防灾人员十分困惑。

许强率领团队经过大量现场调查和研究,发现红层滑坡是靠平推力再向下滑,施加推力的“罪魁祸首”就是降雨,雨水渗入岩石后,产生不同水压,将滑块整体平推出去形成滑坡。“通过对宣汉天台乡滑坡的调查研究,我们进一步提出‘多级平推式滑坡’的模式。”许强解释,也就是说,大滑坡是由多个小的平推式滑动组合形成的。

红层是个“软骨头”,被水一泡就容易“叛变”。在中江垮梁子滑坡中,滑面和岩层倾角仅有5度,但滑坡体积达到了2500多万立方米,许强和团队计算发现,此类滑坡仅靠水是推不动的,滑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原来,是因为红层长期被地下水浸泡,使原本较为坚硬的泥岩变成泥巴,同时在降雨期间进一步使其泡水“软化”,巨大山体就像坐在一张“西瓜皮”上,被雨水轻轻一推就滑了下来。

如何管住“易滑”红层?许强介绍,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建立了红层滑坡防控的成套技术方法体系。首先,建立红层滑坡隐患识别标志,解决了判别滑坡最有可能在哪里发生的问题,为提前主动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次,建立了区域群发性预警模型和单个滑坡监测预警模型方法,解决了滑坡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再次,根据对滑坡成灾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提出以治水为主的红层滑坡综合防控技术,解决了红层滑坡的防治难题。最后,提出了滑坡治理与土地整理和科学规划有机结合的技术方法,解决了滑坡后土地如何科学合理使用的问题。

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成都市、达州市、巴中市、南充市等50余处红层滑坡防治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