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文化

数九、画九还要写九 冬至的习俗最风雅

2021-12-22 09:46 华西都市报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庄家汉在田中立。”在旧时的成都街头,这首《九九消寒歌》(又叫《数九歌》)大人娃娃都能说唱。在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人们口口相传,发明出一种民间的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做“数九”,又被称为“冬九九”。

民谚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根据民间的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来说,“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而到了“九九”时,便是春耕的时候了。

因为“数九”的存在,民间衍生出了很多有趣的玩法,譬如《九九消寒图》,就成为了旧时成都娃娃们在冬日的特别消遣。“每到冬至前后,卧龙桥一带的印书铺都会摆卖《九九消寒图》,这些消寒图很有雅趣,设计精巧,给漫长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民俗专家刘孝昌说。

画九:梅花九朵开冬尽春日来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所作《荆楚岁时记》,其写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而如何计量这九九八十一日呢?追求雅趣的文人墨客,自然发明出了别具风雅的方法。

在古代,数九又可以分为“画九”和“写九”。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古籍《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有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说的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其中,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便是冬尽春深的日子了。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袒;九九八十一,庄家汉在田中立。”在旧时的成都街头,这首《九九消寒歌》(又叫《数九歌》)大人娃娃都能说唱。在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人们口口相传,发明出一种民间的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做“数九”,又被称为“冬九九”。

民谚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根据民间的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来说,“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而到了“九九”时,便是春耕的时候了。

因为“数九”的存在,民间衍生出了很多有趣的玩法,譬如《九九消寒图》,就成为了旧时成都娃娃们在冬日的特别消遣。“每到冬至前后,卧龙桥一带的印书铺都会摆卖《九九消寒图》,这些消寒图很有雅趣,设计精巧,给漫长枯寂的冬季增添了不少情趣。”民俗专家刘孝昌说。

画九:梅花九朵开冬尽春日来

关于“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所作《荆楚岁时记》,其写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而如何计量这九九八十一日呢?追求雅趣的文人墨客,自然发明出了别具风雅的方法。

在古代,数九又可以分为“画九”和“写九”。明代刘侗、于奕正撰写的古籍《帝京景物略·春场》中有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说的就是,从冬至这天起,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其中,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便是冬尽春深的日子了。

“当年成都人时兴填画《九九消寒图》,消寒图颇受女娃子、小娃娃和老人们钟爱,别有一番情趣。”刘孝昌说,除了以梅花为主的消寒图,在上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成都,还流行着更为简易的版本。

“娃娃们自己动手制作《九九消寒图》,就是在纸上用红笔画个大‘井’字,组成九个空格,又用毛笔铜帽子沾墨水,在井字的每个空格内盖上九个圈圈,九格共计八十一个圈圈。从冬至之日起,娃娃们开始在每个格子上点颜色。”刘孝昌说。

写九:9字写出81笔墨笔填字盼春来

倘若觉得“画工”难以拿出手,不想“画九”,那么《九九消寒图》还有另一种消遣方式,就是“写九”。“写九”的习俗始于清代,与画图相同,这种数九的方式是选取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每画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而据刘孝昌的说法,这一习俗的兴起,还与清代的道光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道光年间,宣宗是一个爱舞文弄墨的皇帝,据说有一年冬至节,他在一个条幅上写了九个字‘亭前垂柳珍重带春风’,因为每个字繁体写来都是九笔,所以九个字一共九九八十一笔。”相传,后来清宣宗下令把每个字都钩成空心字贴在墙上,并从冬至起,命大学士们每天用墨笔填一笔,等《九九消寒图》上面的每个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明媚之时。“宫廷都这样做,所以从京城到成都的老百姓,也都在学、填这样的《九九消寒图》。”

在清末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时令类》中,也能看到相关的记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

刘孝昌说,在旧时成都的青石桥,就有卖这几个字的,以供老百姓填画,是当时人们的冬至乐趣。

时光流转,当下已经很少看到《九九消寒图》的身影了。如今,专业气象预报已能准确预报天气,无须人们再以这种原始的方式记录气候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