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四川新闻

与一般产业扶贫有何区别?森林碳汇扶贫存两大误区

2022-01-05 07:55 四川日报  

“把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森林碳汇扶贫,是片面的;把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扶贫项目,也是片面的。”近日,和记者聊起专著《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曾维忠教授,反复强调这一核心观点。

该专著日前获评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课题组经过数年的持续研究,在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基础、实践模式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推动森林碳汇扶贫由聚焦贫困地区的“单轮驱动”型向更加锚定贫困人口的“双轮驱动”型的变革与转型发展,提供了管理工具、政策依据和典型经验。

深入考察调研

提出强化森林碳汇扶贫功能

什么是森林碳汇扶贫?“准确、深入认识这一概念,是本项目研究的出发点。”曾维忠说,早在2012年,他与研究团队就开始关注森林碳汇。

在前期工作中,他们发现,尽管减贫是森林碳汇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贫困农户不仅难以有效参与碳汇项目建设,也难以获得公平合理的收益,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和干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森林碳汇扶贫。

“实现‘双碳’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是国家战略。”曾维忠说,为更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反贫困双赢,他们于2015年组建课题组,正式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立项研究。

课题组研究发现,当时在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两个明显的认识误区。

“把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森林碳汇扶贫,是片面的;把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扶贫项目,也是片面的。”近日,和记者聊起专著《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曾维忠教授,反复强调这一核心观点。

该专著日前获评四川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课题组经过数年的持续研究,在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基础、实践模式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推动森林碳汇扶贫由聚焦贫困地区的“单轮驱动”型向更加锚定贫困人口的“双轮驱动”型的变革与转型发展,提供了管理工具、政策依据和典型经验。

深入考察调研

提出强化森林碳汇扶贫功能

什么是森林碳汇扶贫?“准确、深入认识这一概念,是本项目研究的出发点。”曾维忠说,早在2012年,他与研究团队就开始关注森林碳汇。

在前期工作中,他们发现,尽管减贫是森林碳汇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困地区颇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贫困农户不仅难以有效参与碳汇项目建设,也难以获得公平合理的收益,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和干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森林碳汇扶贫。

“实现‘双碳’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是国家战略。”曾维忠说,为更好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反贫困双赢,他们于2015年组建课题组,正式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立项研究。

课题组研究发现,当时在开展森林碳汇扶贫研究与实践中,存在两个明显的认识误区。

其一,简单地将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森林碳汇扶贫。曾维忠表示,虽然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高度重叠,但简单地将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森林碳汇扶贫,就容易导致森林碳汇项目开发与扶贫脱节,导致“帮富不扶穷”,目标减贫农户被排除在经济受益之外,甚至让贫困人口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受益。

其二,片面地将森林碳汇项目等同于一般的产业扶贫项目。如此认识强调扶贫目标而忽视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降低了项目实施碳增汇的生态服务效用,有违于森林碳汇提出的初衷及其实践的可持续性。

为获得最实际的研究资料,课题组先后多次深入主体在四川、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实施的森林碳汇项目区,横跨11个县(区)35个乡(镇)72个贫困村的110余个地块(社区)考察调研,对1200余名农户和150余名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深度访谈。

《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提出,强化森林碳汇扶贫功能,不仅是提升森林碳汇市场吸引力、降低森林碳汇产业发展不确定性的客观要求,也是降低项目开发成本和实践风险,赢得项目社区农户广泛合作、长期支持,确保森林碳汇项目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推进森林碳汇扶贫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监测评估”的基本原则,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带来新的路径

探索两种森林碳汇精准扶贫模式

尽管森林碳汇项目客观上给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绿色减贫和精准脱贫带来了新路径,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大量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升碳增汇、达成碳交易等,而忽略了老百姓参与的重要性。”曾维忠举例,某项目规划备案、实施的连片地块多是当地农牧民传统轮歇种植或牛羊散养放牧土地,为应对林牧等矛盾,采取“堵”的方式,即在森林碳汇项目实施地块建设围栏,但效果十分有限。

“所以我们提出要疏堵结合。既要在碳汇林林分郁闭前期,采取建设围栏等必要措施,还要通过支持农牧民发展现代种养业、参与务工等方式,帮助农牧民增收,提升其对森林碳汇项目建设和长期运营的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曾维忠说。

基于此,《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提出两种森林碳汇扶贫模式。

一是“集体经济主导型”,即在集体经济基础好、集体林地资源多的地方,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带动模式,以集体林地入股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农户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开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达成减贫目标。

二是“农户主体型”,即在林地产权明晰、农户商品意识强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吸引更多贫困农户参与林地出租或入股、技术培训,碳汇林种植、补植和管护,围栏建设务工等就业岗位,促进农户脱贫增收。

此外,课题组还编制了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当于考核森林碳汇扶贫成绩的“评分表”。目前,该工程已在凉山州越西、昭觉、雷波3县建设森林碳汇扶贫示范基地3个,面积达123.6公顷。

访谈

下一步重点研究“非碳效益”

《森林碳汇扶贫:理论、实证与政策》这本专著写于精准扶贫实施阶段,如今我国已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其中观点建议是否过时?记者专访了作者之一、四川农业大学曾维忠教授。

记者:进入全面乡村振兴新阶段,专著中的观点建议会不会过时了?

曾维忠:没有过时。虽然我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有绝对贫困存在。已有出版社和同行学者联系我,想将这本专著翻译成英文出版,就是因为森林碳汇是世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和反贫困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双赢”,需要不断深化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分享。

现在没有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但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还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对贫困治理、实现共同富裕等重任,相关工作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西南民族地区森林碳汇下一步该如何重点发力?

曾维忠:西南民族地区是当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分布区,其宜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

过去我们重点关注碳汇造林再造林,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发展森林经营碳汇。从国际经验看,具备碳汇造林再造林“土地合格性”的宜林地是有限的,更大的潜力则在于通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改进森林管理,在实现额外固碳增汇的同时,助力西南民族地区全面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同富裕。

记者:森林碳汇扶贫项目已经结题,相关研究的下一步重点、方向是什么?

曾维忠:“非碳效益”。具体而言,是指森林碳汇中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既包括经济与非经济收益的作用,也包括宏观与微观、正向与负向、长期与短期的影响。

从国内来看,积极顺应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林业议题已从森林碳效应延伸到对非碳效应关注的客观要求,不断深化对森林碳汇多重非碳效益的认识,科学评估和增进其非碳效益,确保项目社区和农户公平合理地分享参与利益,防止出现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外部化、去相对贫困农户化、社会福利“隐性”损失等问题就极为重要。(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

(责任编辑:罗昱)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