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科技

姜振宇:让世界科幻大会带动成都科幻“支棱”起来

2022-01-06 07:49 成都商报电子版  

网友创作的《当成都遇上元宇宙》视频截图

一戴上那副颇具未来感的眼镜,姜振宇就感觉自己很“drama”(戏很足)。他站在一幅艺术作品前仰望,墙上投射出一块斗篷形状的阴影,就像科幻电影里常出现的场景一样。

在科幻圈,提起姜振宇,人们总习惯性地带着“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的头衔。但姜振宇说,他其实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头衔。

姜振宇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拿到了儿童文学专业科幻方向的学位,也因此成了“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目前,他任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

在姜振宇看来,这个头衔“挺尴尬的”,因为国内目前的学科设置还不足以支撑这个称呼。“但它又具备非常强烈的社会传播效应,可以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他说,“这会让人觉得,搞科幻也是一件正经事儿。或者是,哎,中国的科幻,一下子‘支棱’起来了。”

岁末年初,在成都一家社区美术馆旅舍里,姜振宇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新的一年里,他将奔赴的星辰大海。

不停追赶“最后期限”的2021年

脱稿演讲 成了他的专长

姜振宇说话语速快且急,说着说着就开始“聊八卦”,聊着聊着就开始笑。和他聊天时,你很难将他和“搞学术研究的”这几个字联系起来。

采访那天,他挂着明显的黑眼圈,笑称那是因为在过去一年里,“不停追赶deadline(最后期限)”所致。

在他的deadline中,老师、研究者、成都申幻成员、奶爸等各种角色交织,工作、家庭相互“挤占”。“后来发现当浸入每个角色,尤其是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平衡每一个头衔和每一个‘斜杠青年’了,只有靠不睡觉。”说完,他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时间很少,脱稿演讲,也因此成了他的专长。

网友创作的《当成都遇上元宇宙》视频截图

一戴上那副颇具未来感的眼镜,姜振宇就感觉自己很“drama”(戏很足)。他站在一幅艺术作品前仰望,墙上投射出一块斗篷形状的阴影,就像科幻电影里常出现的场景一样。

在科幻圈,提起姜振宇,人们总习惯性地带着“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的头衔。但姜振宇说,他其实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头衔。

姜振宇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拿到了儿童文学专业科幻方向的学位,也因此成了“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目前,他任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

在姜振宇看来,这个头衔“挺尴尬的”,因为国内目前的学科设置还不足以支撑这个称呼。“但它又具备非常强烈的社会传播效应,可以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他说,“这会让人觉得,搞科幻也是一件正经事儿。或者是,哎,中国的科幻,一下子‘支棱’起来了。”

岁末年初,在成都一家社区美术馆旅舍里,姜振宇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新的一年里,他将奔赴的星辰大海。

不停追赶“最后期限”的2021年

脱稿演讲 成了他的专长

姜振宇说话语速快且急,说着说着就开始“聊八卦”,聊着聊着就开始笑。和他聊天时,你很难将他和“搞学术研究的”这几个字联系起来。

采访那天,他挂着明显的黑眼圈,笑称那是因为在过去一年里,“不停追赶deadline(最后期限)”所致。

在他的deadline中,老师、研究者、成都申幻成员、奶爸等各种角色交织,工作、家庭相互“挤占”。“后来发现当浸入每个角色,尤其是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平衡每一个头衔和每一个‘斜杠青年’了,只有靠不睡觉。”说完,他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时间很少,脱稿演讲,也因此成了他的专长。

事实上,在学校,上课只占了姜振宇十分之一的工作量。他还有大量的学术会议要参加,以及读论文、写论文,指导学生读论文、写论文。这之外,泡在川大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里搞研究,成了他乐此不疲的一件事。他常在他所在的“数字大文学与场景沉浸”分实验室里熬通宵,摸索项目管理的逻辑,设计具体实验方案,甚至包括安排实验室里的设备和布置等等。

简单来说,这个实验室,就是面对数智时代,利用各类AI、算法、建模,将文学研究中关键性的文本、概念、事件、线索等,整合在同一个研究框架当中。“算法得出的结果,远超靠直觉阅读所得到的结论。”

姜振宇将这份工作形容为“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实验场景变成了现实。我在做的,简直就是小说里写的事儿”。他透露,今年,实验室将陆续有相关成果和论文推出。

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花落成都

绝佳契机 推动文化“升维”

2021年年底,经过了两年的努力,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最终花落成都,姜振宇深度参与了成都的前期申幻工作。申幻成功后,如何让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留下更多东西,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们提起成都时,第一反应永远是火锅和熊猫。”他说,事实上,让很多人忽略的是,成都其实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过去几年里,姜振宇一直在参与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调研工作。他发现,成都具备良好的科幻产业发展条件。一个细节是,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发现科幻迷,他们散布于各个产业。而当天采访所在美术馆的老板,就是一位科幻迷。

那么,是否有可能利用科幻来实现成都文化“升维”,让成都拥有一个更现代的、面向未来的文化状态,并撬动更多产业?在他眼中,世界科幻大会将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大会过后,当成都在世界范围内被冠以‘科幻之都’的标签时,外界可能会对成都抱有更多关于科幻的期待。”他说,科幻需要“破圈”,但目前,成都还未出现标志性的、可进入的科幻场景,“成都科幻氛围挺好的,可到底有啥是可以去看、去玩的科幻内容呢?”

怎样做?他认为,成都可以整合周边区域的文旅资源,如将既有的自贡恐龙园、成都科技馆,以及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方合力形成新文化空间。此外,许多高科技介入的场景,也有很大想象空间。比如,游客在成都吃火锅看变脸的时候,能不能加点未来感;或者,在一些园区可以探索落地一些可步入的、含有科幻元素的空间,让不具备太多科幻知识背景的普罗大众,也可以近距离感知科幻,等等。

“在舒适的环境里自然地呈现科幻元素”

新年计划 科幻艺术进社区

一些想法和实践,今年也将迎来新进展。

姜振宇有一个持续了五六年的科幻作家访谈计划,眼下已经积累了包含刘慈欣在内的十余位知名科幻作家,有几家出版社正在接洽,这个项目将对中国科幻历史和科幻文化进行普及和教育。

他也计划将科幻艺术推进社区。在他的设想中,未来可以和一些先锋社区合作,“在舒适的环境里自然地呈现科幻元素”。比如,和国内各地的高校合作设计一场科幻毕业作品全国巡展,最后落地成都社区,成为常展。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和圈内小伙伴一起,让中国科幻在国际上拥有一定话语权,变成有别于欧洲科幻和美国科幻的又一类科幻。他坚信,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审美逻辑都异于前两者,一定会有一种独属于中国科幻的某种特质。找到这种特质,并且把它讲出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

姜振宇习惯在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科幻圈活动的时候都带着女儿,一方面,他希望女儿提前进入科幻的宇宙,但同时也希望她做一些寻常小朋友会做的事情。

“那你希望未来她也走科幻这条路吗?”记者问。

“我希望科幻是她生活的组成部分,但不要被科幻所限制。”他说,当下科学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科幻作者的想象力。科幻是他们的标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搞科幻。比如,在实验室里,他偶尔也客串平面设计。

从女儿的成长之路上,他也惊喜地发现,科幻,正走进大众生活。最直接的展现是,动画片里出现了大量科幻元素。比如,《汪汪队》里的“超威狗狗”;重制版的《舒克和贝塔》,故事情节虽然一样,但开的坦克和飞机,已经不是原来的坦克和飞机了。

他又提及,孩子刚出生时,他焦虑找不到好的科幻绘本,于是自己亲自动手翻译了一个外来科幻绘本,还参与制作了配套的AR模型。可等到孩子长到读绘本的年纪时,他发现这几乎都用不上了,因为“到处都有科幻绘本”。“所以等她长大后,应该也不需要专门来搞科幻了。因为那时候,生活到处都有科幻。”(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

(责任编辑:高红霞)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