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记者调查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2022-01-17 11:10   作者:朱虹

过去的一年,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提升。2022年,四川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服务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全面完成国家年度考核各项指标,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美景频现,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021年,初步核算四川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1.8微克每立方米,较三年均值下降4.5%;优良天数率89.5%,较三年均值上升0.1个百分点。“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频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得到黄润秋部长点赞。

一是用好奖惩考核“指挥棒”。定期“晾晒”各城市PM2.5、优良天数率及在全国排名情况,对空气质量改善不力的市州分管领导以及季度排名全省后三位的县(市、区)领导分别约谈5人次和6人次,发出警示函29份。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空气质量激励约束办法,进一步发挥大气资金激励作用。2021年,乐山、达州等6个城市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100位。

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整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37.9%下降到27%、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超39%。实施绿色货运配送、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等国家示范工程,推广新能源车20余万辆。完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900万千瓦,全面实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完成水泥生产线深度治理64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6家。整治死灰复燃“散乱污”企业627家。

三是突出科学精准治理。统筹疫情防控、电煤保供和大气攻坚,不搞“一刀切”。依托全省空气质量综合决策平台和数智环境管控系统,发挥四川(成都)院士工作站等专家团队作用,日分析、日研判、日调度,每日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实施差异化管控,对工艺水平低、治理设施落后的,从严管控。全省夏季臭氧浓度同比下降5.6%,秋冬季PM2.5浓度较预测下降5.9%-11.3%,累积抢回90个优良天。

过去的一年,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提升。2022年,四川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服务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全面完成国家年度考核各项指标,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

美景频现,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021年,初步核算四川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1.8微克每立方米,较三年均值下降4.5%;优良天数率89.5%,较三年均值上升0.1个百分点。“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频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得到黄润秋部长点赞。

一是用好奖惩考核“指挥棒”。定期“晾晒”各城市PM2.5、优良天数率及在全国排名情况,对空气质量改善不力的市州分管领导以及季度排名全省后三位的县(市、区)领导分别约谈5人次和6人次,发出警示函29份。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空气质量激励约束办法,进一步发挥大气资金激励作用。2021年,乐山、达州等6个城市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100位。

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整治。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37.9%下降到27%、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超39%。实施绿色货运配送、空铁公多式联运物流港等国家示范工程,推广新能源车20余万辆。完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900万千瓦,全面实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完成水泥生产线深度治理64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6家。整治死灰复燃“散乱污”企业627家。

三是突出科学精准治理。统筹疫情防控、电煤保供和大气攻坚,不搞“一刀切”。依托全省空气质量综合决策平台和数智环境管控系统,发挥四川(成都)院士工作站等专家团队作用,日分析、日研判、日调度,每日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实施差异化管控,对工艺水平低、治理设施落后的,从严管控。全省夏季臭氧浓度同比下降5.6%,秋冬季PM2.5浓度较预测下降5.9%-11.3%,累积抢回90个优良天。

四是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经信、生态环境、住建、交通等部门分别牵头开展工业源、移动源和扬尘源专项整治,全省排查点位95万余个,推动12.8万余个问题整改。抽检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587万辆。公安部门牵头开展为期半年的打击伪劣油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查处非法加油站近150个,涉案金额6.2亿元。

率先提出构建Ⅱ类水质格局,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2021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中195个达标、优良率96.1%,近七成水质达到II类,Ⅴ类、劣Ⅴ类断面全面稳定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9.3%。成都府河黄龙溪断面、“老大难”自贡釜溪河碳研所断面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一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目标。编制长江、黄河、赤水河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谋划三年实施项目140个、总投资93亿元。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以Ⅱ类水为主体的“十四五”水质目标,统筹推进城市、乡镇美丽河湖建设,凉山州邛海申报全国美丽河湖示范创建目前已进入全国18强。在成都、德阳和宜宾三市开展城市公园水体综合治理试点整治工作。

二是推动水质达标攻坚。以保护优良水体、整治不达标水体、巩固临界水体为主线,开展小流域限期达标、消灭污水直排口、整治入河排污口、城镇污水及农村面源污染攻坚等专项行动。启动铜钵河、琼江、濑溪河等流域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工作,组织川渝两地省(市)、市县开展联合巡河督导。按月开展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全年约谈水质不达标的市(州)人民政府8个。

三是深化水环境监管。对黄河、赤水河等重点流域开展多轮次暗访暗查,发现问题全部移交地方并指导地方加快整改。开展长江“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回头看”,督促53个问题企业完成整治。指导划定泸沽湖搬迁区域,统筹推动泸沽湖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省105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推动出台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全面启动岷江流域保护立法工作;发布四川省泡菜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引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四川印发《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细化落实六大措施,一手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服务保障。

一是优化环评服务经济发展。全省21个市(州)完成“三线一单”优化完善成果发布,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争取将成都、乐山纳入国家“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聚焦钢铁、建材、石化等“两高”行业,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方法,推动将碳达峰目标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相融合。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建立拟建、在建、存量三类“两高”项目台帐,强化源头准入把关。向成都等12个省重点项目推进和投资运行“红榜”城市赋予部分省级环评审批权激励政策,向成都及7个区域中心城市再下放35项省级权限。持续试行环评预审,对5个重点项目、3148个拟签约项目出具预审意见。建立国省重点项目年度清单,专人专班联络服务。目前,全省已完成6717个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投资约1.53万亿元。确保乐山机场、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清峪口水库等一批国省重点项目顺利开工。

二是夯实绿色环保发展基础。四川省政府出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行动计划,预计两年投入20亿元,补齐各级监测、执法、应急装备短板。撬动政银合作,确保3年内向生态环境领域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项目融资额,支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拟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已先期推动落实60亿元。会同四川省财政厅落实第一批专项债券、一般债券87亿元投入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218个,撬动地方和企业投资超160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统筹2.5亿元财政贴息资金撬动400亿元绿色信贷。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拟于2022年上半年举办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已包装招商项目101个,总金额1238亿元,资金需求830亿元。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四川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全省不断夯实生态本底,坚决维护生态安全。

一是系统谋划。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守牢全省14.92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启动编制《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5年)》,开展优先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率先优选“五县两山两湖一线”(黄河流域5县,青藏高原贡嘎山、海子山,泸沽湖、邛海自然保护区,川藏铁路沿线)等重要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

二是强化监管。作为全国5个试点省份之一,启动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对1208个生态破坏疑似问题开展现场核查处理。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对海螺沟小水电提出明确处理意见,对海子山“格聂之眼”生态破坏问题坚决叫停;开展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成效评估试点,更好履行生态保护统一监管职能。

三是优化考核。区别于重点生态功能县考核,制定实施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考核结果纳入党政同责目标考核,权重占20%,排名前10位的县(市),择优命名为省级生态县,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相关链接——

【文旅篇】2021,十分安逸走四川

【交通篇】四川: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绘就绿色低碳发展蓝图

(责任编辑:袁菡苓)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