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 09: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焰 徐 靖
202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成为中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有长达1200多年的建城史。桐城古城东大街、北大街、胜利街、南大街传统街区是纵贯历史城区的主干街巷,两侧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
漫步城中,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屋瓦接堞。砖砌墀头,斜撑承檐,平铺额枋,木格象眼,错落有致。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桐城从点滴入手,一街一巷、一坊一屋、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试图最大程度尊重历史。
恢复建筑传统特色
朱女士家的老宅正好位于主干街道上,她被告知,修缮房子要遵循统一的风格。“要先报社区居委会,然后政府统一规划、出图纸,原来什么样,就建什么样。要按照原来的样式来购买砖、瓦、木材,然后才能施工。”朱女士说,“这是好事儿,这是咱们的历史文化,得保护。”
为保护建筑物、街巷及环境不受破坏,桐城各种建设活动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古街巷保持原有尺度、地面铺装逐渐恢复传统特色,采用麻条石铺砌。电线杆和电线等逐步转入地下或移位。
考虑到街巷两侧建筑功能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桐城市还鼓励发展传统商铺和手工作坊,传统民居保持原有空间形态及建筑格局。
202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成为中国第13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有长达1200多年的建城史。桐城古城东大街、北大街、胜利街、南大街传统街区是纵贯历史城区的主干街巷,两侧建筑多为前店后住形式。
漫步城中,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屋瓦接堞。砖砌墀头,斜撑承檐,平铺额枋,木格象眼,错落有致。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桐城从点滴入手,一街一巷、一坊一屋、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试图最大程度尊重历史。
恢复建筑传统特色
朱女士家的老宅正好位于主干街道上,她被告知,修缮房子要遵循统一的风格。“要先报社区居委会,然后政府统一规划、出图纸,原来什么样,就建什么样。要按照原来的样式来购买砖、瓦、木材,然后才能施工。”朱女士说,“这是好事儿,这是咱们的历史文化,得保护。”
为保护建筑物、街巷及环境不受破坏,桐城各种建设活动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古街巷保持原有尺度、地面铺装逐渐恢复传统特色,采用麻条石铺砌。电线杆和电线等逐步转入地下或移位。
考虑到街巷两侧建筑功能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桐城市还鼓励发展传统商铺和手工作坊,传统民居保持原有空间形态及建筑格局。
“桐城处于江淮之间的皖江文化圈,虽然建筑局部受徽派建筑影响,但在平面格局、构架形制、细部装饰等方面独具特色,总体呈现朴素简洁的风貌特征。”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立新说。
近几年来,桐城市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完成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牌8处;普查公布、建档挂牌、落实保护措施历史建筑206处;配齐配强19名专职网格管理员,健全巡查保护机制,管理触角更精细。
桐城古城的中心是文庙。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年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年建于桐城市广场北端,距今已有近 700 年历史。2018年7月,桐城对文庙周边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保护。
“简言之,就是对区域内的墙面、门窗等进行修缮时,要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修旧如旧。”桐城市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董言峰说。
说起来容易,讲究可多着呢。“修缮工作的细节很多,比如墙面,我们都是按照过去的规制,三堵一眠或者五堵一眠的方式去修,简单来说,就是三块砖或者五块砖立着,一块砖横着,就这样一层一层垒起来。”董言峰说。
挖掘六尺巷文化内涵
提到桐城,不能不提六尺巷。相传,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人家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的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家人于是给在京城做官的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书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以此告诫家人要谦和礼让,与邻里和睦相处。张英家人细读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地,吴家获悉后,深深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地,成就了“六尺巷”的传世佳话。
六尺巷,位于古城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胜利街。全长 100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
由于年久失修,张氏和吴氏住宅早就不复存在。为此,桐城市2017年至2020年间筹资4亿元,用于历史地段六尺巷风貌恢复工程。
“六尺巷风貌恢复主要是恢复张氏和吴氏住宅的风貌和格局。”董言峰说,考虑故事发生时间,建筑恢复主要参考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复建后,我们对建筑功能重新划分,以六尺巷故事传递出的廉政文化、礼让文化和家族文化为主体进行布展。预计2022年年内可以对游客开放。”
如今,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的文化内涵,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续写新的六尺巷故事。如,桐城公安打造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以六尺巷典故启发人,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将六尺巷文化运用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桐城还设立 “六尺巷调解工作室”,评选道德模范、桐城好人。
让“桐城派”翰墨流芳
桐城文风昌盛,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开创的“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文统源远流长,文论博大精深,著述丰厚清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近年来,桐城重点梳理了“桐城派”的发展历史,挖掘对应的时空节点,通过雕塑、小品、街头公园和博物馆等形式讲述“桐城派”文化,突出“桐城派”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原址复建了“七省通衢坊”“凤仪坊”等一批历史地标性建筑,投入1500万元,集中整治文庙周边风貌,建成开放了国家三级博物馆“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将其作为桐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
位于文庙西北隅,有一座老宅静谧古朴,院内绿意幽幽,颇为静雅,这里是“桐城派”文物陈列馆。陈列馆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及实物,全景式地展现“桐城派”的历史发展脉络。
“接下来,桐城市将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2022年,启动历史建筑维修第一批示范工程,位于历史城区权属市房管中心的公房共38处先行示范试点。启动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街面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李立新说,“未来5年,我们还将探索完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全面保护工作。针对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保护对象,建立保护制度,健全保护措施,实施保护修缮、推进保护传承。规范名城标识,促进文旅事业发展。”
古城保护,要下绣花功夫
徐 靖
一座古城,承载着太多,是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的完美结晶。保护古城,要拿出绣花的功夫,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大到城市格局、街道设计、建筑风格,小到门窗边框、城墙砖瓦、路面石条,都历经岁月侵蚀,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对待历史文化遗存,要尽可能保留原貌,使其“延年益寿”,望其“返老还童”,而不是“破旧立新”。古城保护,保护的是古城,更是文化和历史。时代不同,需求会变,审美会改,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的基因和回忆,自会岿然不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1月20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