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山西>地市链接

大同市云州区:绿水青山又一春

2022-02-28 19:45 人民网-山西频道  

塞上暖风融融,沃野生机勃勃。沐浴着虎年的阳光,云州大地一片春色。

易地搬迁的群众,借助小黄花做成了大产业,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刚刚重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工地,正在积极备料,做着开工准备;经过整合的学校已经如期开学,天真烂漫的孩子在阳光下诵读......一个个生动变化、一张张生活剪影,浓缩了云州区2021年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在2021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云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含开发区)达到167.98亿元,增速10.7%,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开发区)完成42.51亿元,增速19.3%,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亿元,增速36.1%,全市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43元,增速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2元,增速11.9%。

回望蓝图,追抚初心。2021年3月29日,区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确定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思路,要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生态文旅样板区、幸福宜居典范区、创新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全力推动云州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区”战略不谋一时、不为一事,而是着眼长远和全局,开启了创新、协调、特色、共享发展的新境界。

“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级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区”,“小黄花、大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大同市云州区加强对黄花全产业链的帮扶”被省政府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大同黄花”入选“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和“人民优选十大产业示范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一项项殊荣尽收囊中,成为了奋斗云州2021最美的答卷。

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守正创新,埋头苦干,争先进位,全力以赴做好云州的事情。”说起发展,区委书记宁文鑫饱含深情。

通过推广水肥齐攻、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在忘忧大道沿线建设5个面积2500亩的黄花标准园。投资3400万元实施了数字农业项目、智能节水灌溉项目,实时监测水肥、气象等情况。

组织参加“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黄花产品展销活动、山西省农交会黄花主场推介活动、云州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展销活动、成龙国际电影周黄花产品展销活动,提高了该区黄花产品知名度。

为开拓消费市场,新建“大同黄花”直营店10个,与8家企业和经销商签订合作协议,在供销e家、脱贫地区832平台等上架黄花产品。认真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的“大同黄花”消费帮扶工作,2021年全区黄花总产值13.42亿元,较2020年增长20%,农民人均收入4756元,比2020年4100元增长16%。

以黄花和肉鸡养殖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4月份获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截至目前,新建产业项目投资2.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14.1%。

与此同时,云州区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提升农业生产体系水平。2021年全区粮食种植48.25万亩,总产量达3.2亿斤。推广节水灌溉、选用优种、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渗水地膜及侧膜播种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全区有机旱作农业达12.7万亩,亩均收入1000—1500元。因地制宜种植露地蔬菜1.2万亩,亩均收入超1万元。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认证7家绿色食品,注册7个品种,高质量完成780个批次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100%,37家在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注册,上市农产品545.54吨。

乡村振兴先行区争创一流

“转思想,转格局,转目标,转做法,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开创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普跃满怀信心。

春已至,万物苏。许堡乡大王村两委一班人已经动手谋划,把备耕生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农资储备充裕,争取丰产丰收主动权。该村预计今年种植玉米4000亩、有机旱作高粱、谷子、黍、绿豆等小杂粮3000亩,新增黄花255亩。

“去年,我种的黄花和玉米、高粱有机旱作农业收成非常好,今年准备种植旱作农业350亩。”大王村种植大户寇济林说,眼下虽然不是最忙的季节,但一项项准备工作让他忙得停不下来。

前些年,村内也种植黄花和有机旱作物,温饱虽不成问题,但离富裕还有一定距离。现状让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年人压力倍增。后来,区里调整种植规划,他享受到了黄花种植的甜头。在云州,像他这样因黄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农民举不胜举。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区里出台有效机制防止返贫人口出现。建立健全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一平台、两制度,做到“三早一宝”,2021年9月下旬全省防返贫现场会在云州区召开。在全省率先开发了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采取“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比对、信访舆情”和联户长干部结对摸排的“4+1”方式,对所有农户信息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设立了“云州防贫宝”,由财政、企业和社会三方筹资,采用基金管理的模式,购买保险公司服务,将所有农业人口纳入范围,年底测算收入低于监测线以下的农户由防贫宝补齐,资金亏损由政府、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当年结余自动滚入下年度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救助帮扶126户,发放103.5万元,惠及286人。

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产业支撑兜底,还要全力整治脱贫中的短板弱项。

云州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拉网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排查,着手建立了13个长效机制。针对农村老龄化,在西沙窝、小王村试点,对年老体弱、鳏寡孤独残关怀帮扶,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集中供养,或者成立“养老助困服务队”,采取“有偿服务+义务互助”的模式开展服务。每两年全面排查一次危房,按照住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分类进行改造或新建。鼓励农民流转或者托管土地,规划建设后续扶持项目,合理增加公益岗位。规范庭院养殖,科学选址建设养殖园区,实现粪污处理标准化,解决人畜混居问题。

为了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全区对整体搬迁的9个村投入了后续产业发展资金375万元,一方面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有14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成立扶贫车间30个,解决了903人的就业。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总投资4380万元,完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医疗卫生设施和力量,实现子女就近入学;优化和新增农村客运候车厅12座,提供各类文化、娱乐器材,帮助指导成立广场舞队等组织,配套必要生活服务设施,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短板。

漫步在移民搬迁后的东沙窝村村道上,沿着进村的一条笔直水泥公路走下去,春阳和煦温暖,道路干净整洁,数条纵横交错的村道静静地伸向巷子深处。进入村内,亮眼的是几十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房”,造型时尚,整齐有序。

塞上暖风融融,沃野生机勃勃。沐浴着虎年的阳光,云州大地一片春色。

易地搬迁的群众,借助小黄花做成了大产业,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刚刚重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工地,正在积极备料,做着开工准备;经过整合的学校已经如期开学,天真烂漫的孩子在阳光下诵读......一个个生动变化、一张张生活剪影,浓缩了云州区2021年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在2021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云州区地区生产总值(含开发区)达到167.98亿元,增速10.7%,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含开发区)完成42.51亿元,增速19.3%,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亿元,增速36.1%,全市排名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43元,增速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12元,增速11.9%。

回望蓝图,追抚初心。2021年3月29日,区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确定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思路,要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先行区、生态文旅样板区、幸福宜居典范区、创新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全力推动云州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转型出雏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区”战略不谋一时、不为一事,而是着眼长远和全局,开启了创新、协调、特色、共享发展的新境界。

“云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创建”,“国家级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区”,“小黄花、大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大同市云州区加强对黄花全产业链的帮扶”被省政府作为典型经验通报表扬,“大同黄花”入选“2021乡村振兴示范案例”和“人民优选十大产业示范基地”,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一项项殊荣尽收囊中,成为了奋斗云州2021最美的答卷。

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守正创新,埋头苦干,争先进位,全力以赴做好云州的事情。”说起发展,区委书记宁文鑫饱含深情。

通过推广水肥齐攻、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在忘忧大道沿线建设5个面积2500亩的黄花标准园。投资3400万元实施了数字农业项目、智能节水灌溉项目,实时监测水肥、气象等情况。

组织参加“大同黄花”丰收活动月黄花产品展销活动、山西省农交会黄花主场推介活动、云州区中国农民丰收节展销活动、成龙国际电影周黄花产品展销活动,提高了该区黄花产品知名度。

为开拓消费市场,新建“大同黄花”直营店10个,与8家企业和经销商签订合作协议,在供销e家、脱贫地区832平台等上架黄花产品。认真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的“大同黄花”消费帮扶工作,2021年全区黄花总产值13.42亿元,较2020年增长20%,农民人均收入4756元,比2020年4100元增长16%。

以黄花和肉鸡养殖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4月份获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截至目前,新建产业项目投资2.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5.08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14.1%。

与此同时,云州区大力开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提升农业生产体系水平。2021年全区粮食种植48.25万亩,总产量达3.2亿斤。推广节水灌溉、选用优种、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渗水地膜及侧膜播种等有机旱作集成技术,全区有机旱作农业达12.7万亩,亩均收入1000—1500元。因地制宜种植露地蔬菜1.2万亩,亩均收入超1万元。持续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认证7家绿色食品,注册7个品种,高质量完成780个批次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100%,37家在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注册,上市农产品545.54吨。

乡村振兴先行区争创一流

“转思想,转格局,转目标,转做法,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努力开创乡村发展的新局面。”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普跃满怀信心。

春已至,万物苏。许堡乡大王村两委一班人已经动手谋划,把备耕生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农资储备充裕,争取丰产丰收主动权。该村预计今年种植玉米4000亩、有机旱作高粱、谷子、黍、绿豆等小杂粮3000亩,新增黄花255亩。

“去年,我种的黄花和玉米、高粱有机旱作农业收成非常好,今年准备种植旱作农业350亩。”大王村种植大户寇济林说,眼下虽然不是最忙的季节,但一项项准备工作让他忙得停不下来。

前些年,村内也种植黄花和有机旱作物,温饱虽不成问题,但离富裕还有一定距离。现状让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年人压力倍增。后来,区里调整种植规划,他享受到了黄花种植的甜头。在云州,像他这样因黄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农民举不胜举。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区里出台有效机制防止返贫人口出现。建立健全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一平台、两制度,做到“三早一宝”,2021年9月下旬全省防返贫现场会在云州区召开。在全省率先开发了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采取“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比对、信访舆情”和联户长干部结对摸排的“4+1”方式,对所有农户信息进行分析,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设立了“云州防贫宝”,由财政、企业和社会三方筹资,采用基金管理的模式,购买保险公司服务,将所有农业人口纳入范围,年底测算收入低于监测线以下的农户由防贫宝补齐,资金亏损由政府、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当年结余自动滚入下年度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救助帮扶126户,发放103.5万元,惠及286人。

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让产业支撑兜底,还要全力整治脱贫中的短板弱项。

云州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拉网式、全方位、全覆盖的排查,着手建立了13个长效机制。针对农村老龄化,在西沙窝、小王村试点,对年老体弱、鳏寡孤独残关怀帮扶,利用现有公共设施集中供养,或者成立“养老助困服务队”,采取“有偿服务+义务互助”的模式开展服务。每两年全面排查一次危房,按照住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分类进行改造或新建。鼓励农民流转或者托管土地,规划建设后续扶持项目,合理增加公益岗位。规范庭院养殖,科学选址建设养殖园区,实现粪污处理标准化,解决人畜混居问题。

为了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全区对整体搬迁的9个村投入了后续产业发展资金375万元,一方面增加土地流转收入,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有140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增收,成立扶贫车间30个,解决了903人的就业。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总投资4380万元,完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医疗卫生设施和力量,实现子女就近入学;优化和新增农村客运候车厅12座,提供各类文化、娱乐器材,帮助指导成立广场舞队等组织,配套必要生活服务设施,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短板。

漫步在移民搬迁后的东沙窝村村道上,沿着进村的一条笔直水泥公路走下去,春阳和煦温暖,道路干净整洁,数条纵横交错的村道静静地伸向巷子深处。进入村内,亮眼的是几十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房”,造型时尚,整齐有序。

 

生态文旅样板区高瞻远瞩

“微信收款到账160元!”在云州区电商服务中心做旅游商品销售的店主阿红手机响起语音播报。这是游客离店给他结算的款项。

阿红,本名孙福,是近年来黄花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后出现的网红,是一批新业态、新形式的文旅商品销售创业者。

49岁的阿红原来做过煤运物流,开过饭店,生意做得像模像样。2019年正在东梁开饭店的他,捕捉到黄花发展的新商机——“直播+农业+电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他当机立断,关掉红火的饭店,在县城北环路开店经营文旅产品,线上线下,同时售卖。说到他的文旅产品销售额日渐增长,阿红饱含激情地说:“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业绩,一是感谢党的政策好,另一个就是感谢区委区政府对旅游生态的大力支持。”

云州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荒漠化治理1万亩,实施1500亩东山生态修复工程,打造3.5公里的东山防火隔离带和森林景观,经济林提质增效1.3万亩。为保护全区水资源安全,争取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资金450万,新建水源工程40处,节水工程50处;投入150万元对11座水库进行维修养护,投入92万元对部分机关、酒店以及学校更换了节水型用具和管网改造。

持续抓好环境治理。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开展全域垃圾清零行动、农村“六乱”整治和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推动历史积存垃圾实现动态清零,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制定垃圾清零长效考核奖励办法,治理成效受到群众普遍认可。

实施覆盖3.3万户的农村清洁取暖工程,通过科学选择设备和扎实组织施工,在全市率先完成任务,有力保障了群众温暖过冬,有效缓解了西坪城区冬季烟雾缭绕的问题。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气数达到309天,同比增加19天;PM2.5平均浓度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

污水处理厂扩容搬迁项目基本完工,三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认真落实“河长制”,开展河流“清四乱”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共清理垃圾4400多方。

把“忘忧七村”农旅项目作为旅游的引爆点,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成功举办黄花丰收节、全国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大同黄花美食音乐节、云州区杏果采摘节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媒体网络推广、参会赴展、设立大型广告牌等线上线下立体式宣传。积极推进云州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完成64公里长城板块旅游公路建设。

唐家堡黄花公园及周边种有黄花2万余亩,是集乡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业和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随着旅游设施日趋完善,盛夏时节,不仅大同本地观光者前来游玩,也逐渐吸引了北京、河北、内蒙古、陕西等诸多周边地区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大同市民在周末,“全家总动员”前来黄花公园,进行文化体验、户外拓展、亲子研学,以触摸文化、健身休闲、生态康养等方式,清心洗肺、释放压力。

目前,全区以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桑干河国家湿地公园、杜庄土林和特色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幸福宜居典范区科学擎画

2月25日,坊城新村。

“现在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很多了,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用水用电都方便。以前住在土窑洞,现在3间大瓦房又宽敞又舒服。还有公交车,哪都能去,跟住在城里没什么两样。”在外打工30多年的刘有仁2021年回到坊城新村,在村集体合作社有了一份喜欢的工作,说起环境整治,兴奋地说个不停,“听说村里下一步还要发展旅游业,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守卫青山绿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宜居,是关乎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

2021年,云州区委、区政府把幸福宜居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在较短的时间内书写了城乡环境面貌华丽“蝶变”的篇章。

依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云州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高标建设,建出了美丽环境,建出了舒适生活,建出了良好形象。

建成区新建15座分类垃圾亭,开通6条建成区道路,建设3个村的雨污管网,建成5座水冲式厕所、2个停车场、2个标准化便民市场,整治传统风貌区水头村片区,不断提高城市质量。在8个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提升服务居民的水平。推动1300套城市棚户区改造续建工程,主体建成;启动城市棚户区改造430套新建工程,三条涧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工作已完成。

以乡村建设为契机,确定一批人口多、留得住、有特色的中心村,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对象,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完成15个示范村、25个整治提升村的编制工作。

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疫苗接种率等指标排名全市前列。新建区人民医院主体完工,争取到北京万和公益基金会价值5600万元医疗设备捐赠。新建区养老中心得到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农村“颐养工程”试点效果初步显现。

改善人居环境,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下力气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扭转了区一中教学质量下滑态势,撤并2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大力推进中小学寄宿制改造和卫生厕所建设,投资94万元打造以城镇三小为试点的数字校园示范校。深化县管校聘改革,群众对云州教育的信心逐步恢复。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扎实推进,改造6条建成区道路,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顺利推进,高质量完成了区人代会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

说起民生实事,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就是最好的实例。穿过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移民搬迁房,来到西坪镇瓜园村关爱服务中心,正是上午闲暇时间,在休息娱乐室,几位老人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场景温馨美好;厨房里,厨师正在准备着可口的午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我今年84岁了,手脚不太灵便,在家做饭也成了问题。搬到这儿住了2个月,吃穿住行都有人管,聊天都不用串门,比自己呆在家里强多了。”闫映廷老人乐呵呵地说,关爱服务中心是他们养老的“幸福院”。

创新发展引领区砥砺前行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创新发展是引领。云州区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不断壮大产业集群,一幅幅“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

发展态势更强。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形成多元产业发展态势,区域竞争力更加凸显。紧盯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项目闭环管理和帮办代办制,现代农业示范区平稳开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黄经世家中医康养小镇、西紫峰黄花肉鸡养殖基地、大维瓦楞纸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国电大同湖东电厂“上大压小”和华兴农博园等重大项目基本完成前期手续,成功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获7000万元资金支持。

综合环境更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选址新建高标准办事大厅,建设数字政府等作为2021年改革重大事项积极推进。

产业动能更劲。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分类处置、规范操作”的原则,完成5家企业的改制,注销12家企业,完成37家涉改企业申请破产的准备工作。整合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厂资产,探索成立了水务集团,集中运营供排水。

协调水平更高。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为企业担保贷款5800万元,磋商协议融资约1.5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1492万元,挖掘培育“小升规”企业8家,发展更加协调。

宜居优势更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小网格”助推“大治理”,全区分成263个网格,2133个楼巷区,打造55个“枫桥经验”试点村、社区治理工作室、派出所。全面深化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司法系统远程视频服务系统、便民服务大厅的职能作用,为更多困难群众提供多层次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吸引人才更多。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公开选调事业干部和优秀教师,高标准招录到村任职大学生,制定出台农村“两委”主干待遇和离岗补助标准,为城市社区充实了一大批高素质年轻化工作人员。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人财物实现“三统一”管理。创新校地合作机制,引进12名博士生组成研发团队,与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签订了西册田村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合同,与北京大学建立地校实习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开展考古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生态监测站,积极吸引内蒙古工大、中国农大参与乡村振兴。

文化魅力更足。厚植乡风文明,注重本土典型挖掘,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进区级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社区、“星级文明户”创评,村风民风得到了显著提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深化“双读”和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区志愿服务总队,登记在册志愿服务者达24694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进入2022年,五区建设必将继续绽开更加艳丽的理想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之果。(郭利)

(责任编辑:赵芳)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