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 20:42 人民网-湖北频道
湖北省西南部的武陵山余脉群山苍茫,层峦叠嶂,满目青翠。松滋河田坪的山岭上,一根根银线穿山越岭,高高的铁塔耸入云端,把光明输送到千村万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荆州电网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河田坪变电站,也是早期松宜煤矿唯一的供电电源。
进入河田坪变电站旧址,道路两侧是两排白石灰粉刷的35千伏高压室和6千伏高压室。紧邻高压室的是户外变电设备区。据了解,河田坪变电站1984年“寿终正寝”,至今已有38年。
原河田坪电厂车间主任胡昌海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松宜煤矿一穷二白,矿区没有电灯照明,没有机械设备,没有道路通车,矿工们吃不饱米饭,用铁镐钢钎、扁担背篓,一镐镐挖,一篓篓背,将乌金一样闪亮的煤送出大山”。
松宜煤矿当时被誉为鄂西南煤仓,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向全国输送优质煤炭7500万吨。
据了解,松宜煤矿在1956年迎来一套100千瓦蒸气发电机组,煤矿生产第一次用上了电;在1958年掀起办煤高潮,从武汉汉口电厂调来一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筹建河田坪电厂,同年10月,电厂首台机组发电,电流源源不断输送到煤矿、钢厂。
在山坳里建电厂,其难度不言而喻。没有图纸,厂里“土专家”自行设计;山路崎岖,大型机械设备进不了山,电杆、变压器、开关、电线等全凭牛马驮运和肩挑背扛;没有道路,用铁锤钢钎凿石开路、修建厂房,在崇山峻岭间立杆架线,硬生生在山坳里建成电厂,将电能输送到松宜煤矿和3家兵工厂。
湖北省西南部的武陵山余脉群山苍茫,层峦叠嶂,满目青翠。松滋河田坪的山岭上,一根根银线穿山越岭,高高的铁塔耸入云端,把光明输送到千村万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荆州电网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河田坪变电站,也是早期松宜煤矿唯一的供电电源。
进入河田坪变电站旧址,道路两侧是两排白石灰粉刷的35千伏高压室和6千伏高压室。紧邻高压室的是户外变电设备区。据了解,河田坪变电站1984年“寿终正寝”,至今已有38年。
原河田坪电厂车间主任胡昌海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松宜煤矿一穷二白,矿区没有电灯照明,没有机械设备,没有道路通车,矿工们吃不饱米饭,用铁镐钢钎、扁担背篓,一镐镐挖,一篓篓背,将乌金一样闪亮的煤送出大山”。
松宜煤矿当时被誉为鄂西南煤仓,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向全国输送优质煤炭7500万吨。
据了解,松宜煤矿在1956年迎来一套100千瓦蒸气发电机组,煤矿生产第一次用上了电;在1958年掀起办煤高潮,从武汉汉口电厂调来一台2000千瓦发电机组,筹建河田坪电厂,同年10月,电厂首台机组发电,电流源源不断输送到煤矿、钢厂。
在山坳里建电厂,其难度不言而喻。没有图纸,厂里“土专家”自行设计;山路崎岖,大型机械设备进不了山,电杆、变压器、开关、电线等全凭牛马驮运和肩挑背扛;没有道路,用铁锤钢钎凿石开路、修建厂房,在崇山峻岭间立杆架线,硬生生在山坳里建成电厂,将电能输送到松宜煤矿和3家兵工厂。
河田坪电厂建成通电,矿区迎来了蓬勃生机。“当时,矿区粉尘弥漫、气味难闻。工人们的衣服上落满细细的颗粒状的黑色粉末,窗台上树叶上积满了粉尘。”时任河田坪电厂第一任值长的娄俊林感触颇深。在国家大办钢铁的指引下,松滋依山采矿,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电厂日夜不停运转、满发满供。
“没通电前,矿场使用斜井法采煤,全靠铁镐钢钎挖,全凭工人一篓篓背出来。一篓煤重达一二百斤,井下矿工很辛苦。通电后,采用竖井挖煤,用上了垂直提升机,矿工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娄俊林说。
松宜煤矿是一座深井采煤式的大型煤矿,属于高危一类用户,采煤过程中地下渗水量非常大,需要大功率水泵不间断排水。一旦停电超过半小时,井下矿工必须立即向上转移。伴随着松宜矿区的不断发展壮大,河田坪变电站担负向矿区供电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1984年10月,国家投资104万元,在原35千伏河田坪变电站基础上升压扩建,建成110千伏河田坪变电站,安装1台31500千伏安变压器,有5回35千伏出线,与西斋水电站联络并网,同时为10座35千伏变电站提供电源。
从矿务局的电厂改造成省电力工业厅的变电站,从35千伏变电站到110千伏变电站,从100千瓦发电机组到62000千伏安变压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不仅是电压等级和变压器容量数字的变化,更是一部电力企业的发展史、奋斗史、跨越史。
如今,荒山野岭和简陋的矿区变成欣欣向荣的城镇,山坳里的河田坪电厂、变电站被一座崭新的110千伏河田坪变电站所替代,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大幅提升。原35千伏河田坪变电站虽已退出运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这座曾经为湖北工业经济良好起步而“先行”探路的变电站及当年电力工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拼搏精神,正激励新一代电网人奋勇谱写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新篇章。(周志勇、袁艳子、万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