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07:36 四川日报
20年的时间里他多次重走长征路,总行程达6万里
重走长征路上,他收集了350余件(套)珍贵的红色文物
2008年,他开始创办“长征书院”——逐渐成为一个红色文化综合性教育基地
在成都都江堰市幸福街道永寿社区,有一座特别的农家小院。借鉴古代书院形式,小院被命名为“长征书院”。书院主人李崎,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因为年轻时的红色梦想,他在20年的时间里多次重走长征路,总行程达6万里,沿途收集了350余件(套)珍贵的红色文物。
“人们一提到书院,往往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但书院不应该只能传授四书五经,革命文化也应该成为当今书院的传播内容,于是我创办了这所长征书院。”李崎对书院有着自己的理解。
近日,记者来到都江堰,实地探访这座集红色文物展陈、红色文化传播等内容于一体的长征书院。
1深受长征故事熏陶从小萌生“红色梦”
长征书院掩映在一片颇具川西特色的林盘中,从远处看去,与周边普通的农家院落并无不同。沿着乡间道路往里走,逐渐增多的写有红色标语的石碑和墙面油漆字,开始向来访者展示此地的与众不同。
“2011年,我租下这座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在热心人士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始打造我理想中的长征书院。”李崎告诉记者,创办长征书院的想法缘起于2008年,亲身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重建后,李崎认为红军在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展现出的蓬勃精神力量,能够给大灾之后的故乡群众以精神上的鼓舞,鼓励大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加之我自己也对长征非常着迷,多年的行走中收集了大量与长征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所以我就在当时灌口镇的板房安置点里办起了最初的长征书院。”
从结束板房过渡到选址幸福街道永寿社区,其间长征书院还经历过两次搬家,从青城山下搬到泸州,再搬回都江堰。虽然周折不断,但因为对长征、对红色文化的执着,李崎从未想过放弃。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他从幼年时代起就深受熏陶的红色故事。
20年的时间里他多次重走长征路,总行程达6万里
重走长征路上,他收集了350余件(套)珍贵的红色文物
2008年,他开始创办“长征书院”——逐渐成为一个红色文化综合性教育基地
在成都都江堰市幸福街道永寿社区,有一座特别的农家小院。借鉴古代书院形式,小院被命名为“长征书院”。书院主人李崎,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因为年轻时的红色梦想,他在20年的时间里多次重走长征路,总行程达6万里,沿途收集了350余件(套)珍贵的红色文物。
“人们一提到书院,往往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但书院不应该只能传授四书五经,革命文化也应该成为当今书院的传播内容,于是我创办了这所长征书院。”李崎对书院有着自己的理解。
近日,记者来到都江堰,实地探访这座集红色文物展陈、红色文化传播等内容于一体的长征书院。
1深受长征故事熏陶从小萌生“红色梦”
长征书院掩映在一片颇具川西特色的林盘中,从远处看去,与周边普通的农家院落并无不同。沿着乡间道路往里走,逐渐增多的写有红色标语的石碑和墙面油漆字,开始向来访者展示此地的与众不同。
“2011年,我租下这座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农家小院,在热心人士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始打造我理想中的长征书院。”李崎告诉记者,创办长征书院的想法缘起于2008年,亲身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重建后,李崎认为红军在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展现出的蓬勃精神力量,能够给大灾之后的故乡群众以精神上的鼓舞,鼓励大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加之我自己也对长征非常着迷,多年的行走中收集了大量与长征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所以我就在当时灌口镇的板房安置点里办起了最初的长征书院。”
从结束板房过渡到选址幸福街道永寿社区,其间长征书院还经历过两次搬家,从青城山下搬到泸州,再搬回都江堰。虽然周折不断,但因为对长征、对红色文化的执着,李崎从未想过放弃。支撑他坚持下来的,是他从幼年时代起就深受熏陶的红色故事。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读书。在邻居、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的父亲从本不宽裕的家庭收入中拿出钱,为我订了两份杂志,我从这些杂志里第一次读到了革命英雄们的故事。”这些故事像一粒粒种子,在幼小的李崎心中,播种着对于长征历程、对于革命岁月的敬仰。
除了阅读,李崎的父亲同样是他“长征”路上的引路人。李崎告诉记者,他的父亲虽然没有参加过长征,但曾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我小时候学习、劳动产生惫懒情绪时,父亲时常会通过讲红军故事的方式勉励我。”
从红军长征中经常忍饥挨饿,到面临敌人围追堵截时的险象环生,再到沿途老百姓与红军的深厚情谊,通过这些故事,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的长征场面在李崎面前铺开。
父亲和书本故事中的雪山、草地、赤水河、娄山关等,构成了幼年李崎对于革命峥嵘岁月的最初印象。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长征故事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他学会了忆苦思甜,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当时我就想,红军长征中那么多的困难都坚持下来了,我们现在有吃的有住的,条件比红军长征时不知道好了多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2追寻红军长征足迹20年行走不息
长征故事一直萦绕在李崎脑海中,让他产生了重走长征路的想法,亲身到实地去感受长征路上的艰辛。
37岁那年,已经在新闻行业工作多年的李崎觉得,是时候开始自己的“长征”了。“重走长征路,对我而言,是偶然又是必然。2002年,当时在一家媒体做记者的我,无意中看到了一本描写长征路上的女红军的书,书中所描述的女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及其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之后,我又数次在不同场合碰到了一些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这种机缘巧合让我觉得,这条路值得我去重走和了解。”
开始重走长征路时,李崎是抱着一边行走一边工作的态度完成的,他把重访红色遗迹作为自己的选题,通过实地走访发回了大量聚焦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红军长征途经地历史文化的报道。“我第一次踏足的长征故地,是去往川南的古蔺县,重回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现场。出发前,我就做好计划,路线如何走、沿途要参观哪些遗迹、拜访哪些人。从那之后,我便每年利用自己的公休假,少则三次,多则五次,不定期重走长征路。”
20年来,李崎不断追寻红军长征足迹,在这个过程中,他夜宿农家、晨走圣地、探访红军、寻找证人、查史料书……“这个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沿途老百姓的淳朴、善良,像他们的祖辈们曾经热情地帮助红军一样,他们也热情地帮助我。”“早些年交通并不发达,而红军经过的地方又大多偏僻,我经常都是坐班车到镇上,剩下的路程全靠双腿。”
一次行程中,有一个夜晚令他印象尤其深刻。“那天,我一个人在山里赶路,但山中人烟稀少,我走了几个小时都没有发现人家,当时天色已经黑了,我也是又累又饿。”李崎说,一直到当晚7点过,他才走到了一座彝族村庄。“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敲开了一户彝族同胞家的门,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只能进行一些零星、简单的对话,我简单地告诉他们我是来重走长征路的。”这家的主人在明白李崎的经历后,很热情地收留了他,在家里为李崎打起了地铺,让他在夜里降温前有了落脚地。
重走长征路,李崎不仅看到了那些人迹罕至处的奇绝风光,更感受到了沿途百姓的心灵之美。他告诉记者,持续20年的行走中,他在娄山关上遥望“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奇景象,在白龙江边回望天险,在陕北高原感知“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慢慢地,李崎结识了越来越多同样有志于重走长征路的伙伴们,他的坚持与精神也为他赢得了“红色徐霞客”的赞誉。
李崎读过《徐霞客游记》,也很欣赏徐霞客那种亲身体验奇绝风光的生活方式。20年来,几件换洗衣物、一张详细标注访问点位的行程表、一台相机、一些自己写的作品集基本就是李崎出发时携带的全部物资,“我喜欢轻便地出发,所以行李都是省之又省,之所以要带上我自己写的作品集,主要是为了在那些交通与通信尚不发达的地方,向老乡们证明我不是坏人。”
3靠辛苦也看缘分收集红色文物350多件套
在长征书院的展厅中,李崎将自己旅途中收获的长征和红色文物一一整理编目,展柜旁边由他制作的卡片上,清楚记录着这件文物与红军长征的关联。而在展厅的墙面上,李崎则用心梳理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艰辛历程。展厅之中,实物与资料相结合,无声地向参观者诉说着红军长征的辛苦与伟大。
20年来,李崎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行走,收集了红军长征及其他革命和建设年代相关的文物350余件(套)。李崎是如何获得这些文物的?收集这些物件实属不易,除了要亲自到达长征旧地,还要看自己与文物的机缘巧合。李崎告诉记者,2006年时,他行走到位于甘肃东南部的陇西县,去逛了一家位于县城的旧书店,想淘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一番拣选之后,他挑中了6本书,其中有一本解放初期出版的比较厚实的书。“当时因为还有行程没有走完,没有细翻,就把这些书寄回家了。”
结束那次行程回家之后,李崎腾出时间来仔细翻阅自己在陇西买回来的书。随后,他在那本书的封皮后面,发现了一张被仔细折叠的纸张,当他把这张纸展开时,眼前的画面让他十分惊讶,“这是一张红军侦察员手绘的若尔盖到哈达铺的行军路线图!”李崎向记者展示了这张路线图,上面清晰标注着沿线的村寨、河流、道路、每个村庄有多少人,乃至什么地方可能会有敌人放冷枪,同时,对各个点位之间的距离也有测算。
还有一件让李崎颇为得意的藏品来自贵州锦屏县。李崎在当地寻访时,曾来到一户苗族同胞家里。“长征途中的条件非常艰苦,很多时候连干净的饮用水都没有,所以红军中有很多人感染过疟疾。这家主人告诉我,当年红军经过锦屏县时,他爷爷曾用苗药治好了红军首长的疟疾。”而当年为红军首长熬药的药罐,则被苗医用心保留了下来,“他爷爷一直把药罐收在橱柜里,也没有用过,直到老人去世前,才把当年他为红军首长治疟疾的事告诉了子女。”
李崎第一次去这户人家时听说了这个故事。隔了几年,他第二次来到这户人家时,当地正面临拆迁,“那位苗医的孙子对我说,两次的相处,让他相信我是一个能为他爷爷妥善保存药罐的人,所以在拆迁之前,决定把药罐送给我。”
但是更多时候,李崎是靠着从别的收藏家手上购买的方式来获得那些让他心动的物件的。“这些年来,我花在行走和收藏上的钱不在少数。”李崎说,自己的爱好也曾不被家人理解,“看着我的同事们纷纷买车买房了,而我却买了一堆‘老古董’回来。一开始,我老婆觉得我有点不务正业,直到后来长征书院开门,越来越多的参观者,乃至专家、学者对我的藏品表示肯定之后,她才逐渐放下心结。”
现在,每年都会有各地从事党史研究的专家慕名来到长征书院,透过李崎的藏品和藏书去研究长征途中尚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细节。
4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
李崎耗费半生心血建起了长征书院,拥有红色书籍、文献、资料30000余册,其中,长征题材书籍、文献、资料5600册。这座书院是否实现了李崎的梦想?李崎告诉记者,从书院搬迁到现址的11年间,已经累计接待参观者接近40万人次。而书院的设施也不断完善,11年里,李崎从红色文物展陈做起,逐渐使长征书院成为一个包含南光长征文史博物馆、英雄文化陈列室、水利文化陈列室、青少年红色教育陈列室、抗震救灾精神陈列室、地下党历史陈列室及家庭红色档案资料馆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基地。
在长征书院的教室里,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李崎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研究设计了100个微党课课件。这些微党课以讲授、讲述红军长征历史、弘扬传承长征精神为主,同时兼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情报科技、水利文化等内容。浏览李崎的课程目录后记者发现,这些微党课中既有对长征途中红军医院、红军大学、后勤保障等微观细节的呈现,也有关于长征路上的红军将领的故事讲述,还有对红军长征在四川的细节挖掘。
2021年4月,长征书院被都江堰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授予“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被都江堰市全民阅读指导小组授予“红色阅读空间”。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也将长征书院作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长征精神都备受推崇。它能综合体现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等各方面的追求。”作为长征书院的创办者,李崎这样表达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但在当下,年青一代很容易忽略长征精神。所以,从2016年开始,我经常在长征书院开展红色亲子教育活动及红色讲座,面向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讲长征故事。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重新吃二遍苦、受二遍罪,但至少需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明白长征是什么,要让他们确立自己的信仰,培养艰苦奋斗、勇于和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做斗争的精神,这就是我所期待的长征书院的意义。”
主角名片
李崎,生于1964年,现为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受童年时代所听的红色故事和曾为解放军战士的父亲的影响,他从2002年开始重走长征路。
20年来,李崎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行走,收集了红军长征及其他革命和建设年代相关的文物 350 余件(套)。
2008年起,李崎以自己的行走经历和藏品为基础创办“长征书院”。
如今,“长征书院”已逐渐成为一个红色文化综合性教育基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