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07:39 四川日报
40岁之前,王彪可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重拾家里传承了350多年的皮影。虽然有着祖传的皮影手艺,但在人生迈入不惑之年前,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深圳、北京等地打工,下煤窑、做装卸工、通下水道……啥样的工作都干过。如今,王彪已在家乡阆中组建起了“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并在阆中古城内开办了“王皮影博物馆”,他说:“能亲历非遗的复兴,重新拾起祖辈雕琢、表演过的皮影,很是欣慰。”
已有“皮影戏(四川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名人录”“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加身的王彪,最近进入了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名单。
走过“皮影严冬”,创办皮影艺术团
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我国流派众多,仅四川皮影戏就有成都、川北等分支。王彪家世代传承的王皮影就是川北皮影的典型代表。“皮影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包含了制作、表演等多方面的技术。”王彪说。
王皮影传到王彪这一辈,已是第七代。“我的技艺是跟着爷爷学的。”说起爷爷,他满是敬佩,“10岁那年,我第一次看爷爷表演皮影戏,演的是《水漫金山》,当时就被爷爷的表演深深吸引了。”王彪的爷爷王文坤,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皮影艺人,在皮影制作、皮影操控、剧本台词等方面有很深造诣,1988年曾受邀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表演中国皮影戏,成为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中国农民艺人。
对王彪,爷爷寄予了厚望,把世代相传的绝技倾囊相授,从敲锣打鼓到唱川剧,再到操控皮影、制作皮影,爷爷自己教,也请剧团里的师傅教。“那时还罚站,冬天在外迎着寒风,夏天在大太阳底下。午饭不准吃,只有背好了才可以。”严苛的训练使王彪娴熟地掌握了皮影表演各环节技艺。
40岁之前,王彪可能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重拾家里传承了350多年的皮影。虽然有着祖传的皮影手艺,但在人生迈入不惑之年前,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在深圳、北京等地打工,下煤窑、做装卸工、通下水道……啥样的工作都干过。如今,王彪已在家乡阆中组建起了“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并在阆中古城内开办了“王皮影博物馆”,他说:“能亲历非遗的复兴,重新拾起祖辈雕琢、表演过的皮影,很是欣慰。”
已有“皮影戏(四川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名人录”“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加身的王彪,最近进入了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名单。
走过“皮影严冬”,创办皮影艺术团
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我国流派众多,仅四川皮影戏就有成都、川北等分支。王彪家世代传承的王皮影就是川北皮影的典型代表。“皮影作为一项综合性艺术,包含了制作、表演等多方面的技术。”王彪说。
王皮影传到王彪这一辈,已是第七代。“我的技艺是跟着爷爷学的。”说起爷爷,他满是敬佩,“10岁那年,我第一次看爷爷表演皮影戏,演的是《水漫金山》,当时就被爷爷的表演深深吸引了。”王彪的爷爷王文坤,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皮影艺人,在皮影制作、皮影操控、剧本台词等方面有很深造诣,1988年曾受邀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表演中国皮影戏,成为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中国农民艺人。
对王彪,爷爷寄予了厚望,把世代相传的绝技倾囊相授,从敲锣打鼓到唱川剧,再到操控皮影、制作皮影,爷爷自己教,也请剧团里的师傅教。“那时还罚站,冬天在外迎着寒风,夏天在大太阳底下。午饭不准吃,只有背好了才可以。”严苛的训练使王彪娴熟地掌握了皮影表演各环节技艺。
从学习皮影到继承剧团,似乎应该水到渠成,但成年之后的王彪,首先遭遇的却是“皮影严冬”。“上世纪80年代,皮影确实火过,农村但凡有婚丧嫁娶活动,都会请皮影剧团去表演。但很快,随着电视、DVD普及,丰富的节目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刚刚复苏的皮影很快又在市场冲击下式微了。”
1989年,王彪离开了家乡,外出打工。“对我没能继续表演皮影,爷爷非常遗憾,他曾跟我说,‘这祖传的东西,不能在你们这一代就不搞了呀!’可那时的现实是,靠表演皮影根本没法养家糊口。”
直到2000年,王彪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看到了一副制作精美的陕西老皮影,“当时我就想,家里传了几百年的手艺,不能到我这里就断了。”于是他回到了四川,在成都认识了皮影收藏家赵树同,并在赵树同的支持下,重拾从爷爷那里学来的手艺,演皮影。2004年,已小有名气的王彪回到家乡阆中,创办了“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自任团长,弟弟王舫任副团长。
转变传承思维,在创新中找到发展生机
传统皮影戏的危机,一定程度上和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向转变息息相关。回到阆中后,王彪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赋予皮影这项传统的艺术形式新的表达风格。在他诸多的探索中,比较大胆的尝试是一出被他称为《迪斯科》的皮影新戏。不同于以往皮影戏中的角色都是古装扮相,这出《迪斯科》里,王彪把人物的服装做成了色彩鲜艳的时装,配乐也不再是戏剧的敲锣打鼓,而变成了动感的迪斯科。
与此同时,结合近年来兴起的青少年研学旅行,王彪也利用自己的场地研发起了研学课程,比如他自己编剧并制作皮影形象的《小猴摘桃》,就围绕一只小猴子和一头熊展开,卡通形象搭配着“友谊”故事,寓教于乐。
“现在,我们基本上是根据多数顾客的需求上演不同的戏,外国朋友多的时候我们就演《千里走单骑》等传统皮影剧目,年轻人来了可能就会安排《迪斯科》,小朋友多的时候又有《小猴摘桃》《龟兔赛跑》等儿童剧。”对市场,王彪已很有经验了。
在皮影传承中,几百年来一直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但王彪有意破除之。2006年底,王彪曾招了20多位学徒,打算培养年轻一代的“王皮影”传承者。“因为学习皮影确实苦,而且当时表演皮影赚钱有限,所以这批学员几个月后就走光了。”有些伤心的王彪,直到2011年才第二次招徒。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中国皮影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次,王彪招了6名学员,全是大学毕业生,“我跟他们每个人签合同,承诺在他们完成学业后,可以留在艺术团就业。”这也是王彪转变非遗传承思维的新尝试,“此后,我们还和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持大学生们来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最让他高兴的是,儿子王小兵也加入了王皮影传承人队伍,成了王皮影第八代传人。
2019年,王皮影博物馆在阆中古城内正式开馆。这座占地约4亩的博物馆,古色古香,庭院风格颇具川北特色。王彪告诉记者,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川北皮影创作、传承、发展的中心,还有展览、演艺、销售等多方面功能,是参观者全面了解皮影历史、近距离欣赏皮影艺术的窗口。
达人档案
王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皮影戏(四川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在皮影世家,自幼跟随爷爷学习皮影,系统掌握皮影相关的敲锣打鼓、唱川剧、操控皮影、制作皮影等技艺。2004年,在家乡四川南充阆中市创办“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并任团长。近年来,王彪不断创新皮影戏内容,破除皮影传承中的诸多限制,促进皮影戏的复兴和传播。(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