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人民日报看四川

救助更及时  帮扶可持续(两会后探落实·帮困难群众排忧解难④)

2022-03-18 08:16 人民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豪新  王  沛  李俊杰

核心阅读

为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地组织多部门协同发力:充分利用政策,多方调动资源,及时帮助因灾遇困群众渡过难关;组织技能培训,发放各项补贴,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常态化摸排,定制化救助,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

充分调动资源

及时开展帮扶

乔大坤家住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唐家梁村,是该村的防止返贫监测户。当他从驻村第一书记向凡手中接过春耕所需的农资时,既欣喜又感动,忍不住连连道谢:“谢谢你们,这些种子、化肥真的太及时了!”

谁能想到,就在上个月,乔大坤还很着急:年初一场霜冻导致两亩农作物受了灾,用于春耕的种子、化肥也迟迟没有着落。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巴中市委组织部开展基层党建“大排查、大整改、大规范”行动,工作组的同志深入该村细致摸排,很快便发现了乔大坤一家的难处。

群众有难处,组织有温度。巴中市委组织部将相关问题及时反馈,与当地干部共同把脉问诊,决定迅速帮乔大坤一家解决春耕物资问题。隔天一大早,当地干部便带着组织的温暖,把种子、化肥、薄膜等农资送到了乔大坤家中。同时还邀请农技员驻村对乔大坤进行一对一的春耕技术指导,解了乔大坤的燃眉之急。

既要解燃眉之急,又要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压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职责,持续巩固后续帮扶,确保受灾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恩阳区纪委监委举一反三,把职能部门对因病、因灾、因残致困群体的帮扶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中,既整理出相关群体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又实地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把帮扶责任落实到位。

随着纪委日常监督的深入,一系列针对乔大坤一家的关怀政策逐步落实:除了原有的低保救助、困境儿童帮扶、就近打工收入外,多个职能部门联动发力,充分利用政策、调动资源,帮助寻求其他支持。一方面,协调对接民政、妇联、残联等职能部门,争取到了相应的临时补助资金近5000元;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把乔大坤一家纳入帮扶重点对象,逢年过节,当地干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乔大坤家,送去米面油,帮忙打扫卫生……

“虽然受了灾,但今年春耕没落下,下个季度务工收入、种植养殖收入估计好几千元,日子又有奔头了,我们很有信心!”面对督察组回访的同志,乔大坤一边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收入、规划未来的生活,一边笑呵呵地说:“有组织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天灾不可怕,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组织技能培训

助力精准就业

“这一天我盼了很久了!”得知有政策精准帮助自己再就业,王涛听得心潮澎湃。王涛今年33岁,身体残疾(一级),失业在家5年多了,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一次“政策找人”,给了王涛新的希望。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社局职业培训科科长徐娜说:“区人社局近年来实施‘政策找人’活动,旨在提高各类帮扶政策的精准性,镇江路街道通过系统比对、筛查,到社区实地了解,王涛被纳入政策扶持范畴。”

讲政策,树信心,市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细致介绍了区里关于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并根据王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再就业多种方案。这让他激动不已。

2018年和2020年,王涛参加了市北区培训科组织的“社区培训班”,先后通过了中式面点(初级)、中式面点(中级)两个技能等级考试和实际操作鉴定,并取得了技能证书。

在街道工作人员的鼓励下,王涛在辖区一家酒店从事面点制作工作,运用所学技能制作出美味的花样馒头、银丝卷、水晶饺子等面点,实现了灵活就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谈到未来规划,王涛信心满满:“等熟练掌握了面点的制作,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后,我要自己开店,自食其力,回馈社会对我的帮助。”

市北区残联就业部负责人高红军说:“对于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要扶上马送一程,提供多元渠道和多种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为了帮扶有就业需求但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市北区残联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实施了“精准就业”行动:联合区人社局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残疾人就业状况认定;主动联系企业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岗位,点对点、面对面招聘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通过落实残疾人个体创业扶持和个体保险补贴政策,降低残疾人创业压力,提高残疾人创业竞争力。

摸排多方联动

救助因人定策

傍晚时分,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上车水马龙。沿街一家烤肉店的后厨里,洗碗工刘思来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倒净残余、入水浸泡,刷洗冲净、沥干消毒,不一会儿工夫,一筐碗碟光洁如新。

见庐阳区街面延伸救助队队长王孝敏来了,刘思来赶忙脱下手套,招呼她在外面坐。“吃得饱,住得暖,越干越有劲,多亏了你们的耐心劝导。”每次见面,刘思来总要连连道谢。

刘思来今年58岁,因与家人产生矛盾,他离家出走后一直露宿街头,以捡废品为生。去年8月,王孝敏在一次巡查中留意到他。“我们连续观察好几天,又向周边的环卫工人和安保人员打听,确定了他是流浪人员。”王孝敏回忆,在那以后,她每天都会去看看刘思来,送上生活物资,聊点家长里短。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摸清信息,建好档案,我们开始劝他回家。”王孝敏说。但刘思来不愿意回去,于是,王孝敏和队员们转换思路,劝他找个工作。“他不反对,但就是迟迟不见行动。眼见天气越来越寒冷,大家只能干着急。”

一天下班路上,队员杨培娟碰巧看到一则招工信息。她二话不说,领上刘思来就去应聘。“我当时很感动,觉得他们是真心想帮我,带着我往正道上走。”刘思来感动地说。

如今,刘思来找到这份洗碗的工作,不仅管吃管住,还多了笔稳定收入。“除去生活费,我每个月还能给家里的母亲寄上一两千块钱。”谈起现在的生活,刘思来满脸笑意。

近年来,为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合肥市民政局收集整理市区街面易出现流浪乞讨人员地点,组建7支街面延伸救助小分队,一天4次巡查,发现一个,救助一个。

“目前,我们已在市、县、区、街道四级形成纵向联动,并与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横向联动,在街面开展常态化摸排,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台账,再根据他们的情况和个人意愿,实施定制化帮扶。”合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陈轶喆介绍,去年3月,他们在合肥市街头共摸排出103名流浪乞讨人员,现已成功劝导返乡76人,联系家属领回6人,联合属地政府接回6人,安排医疗救治12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8日 12 版)

核心阅读

为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地组织多部门协同发力:充分利用政策,多方调动资源,及时帮助因灾遇困群众渡过难关;组织技能培训,发放各项补贴,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常态化摸排,定制化救助,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

充分调动资源

及时开展帮扶

乔大坤家住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唐家梁村,是该村的防止返贫监测户。当他从驻村第一书记向凡手中接过春耕所需的农资时,既欣喜又感动,忍不住连连道谢:“谢谢你们,这些种子、化肥真的太及时了!”

谁能想到,就在上个月,乔大坤还很着急:年初一场霜冻导致两亩农作物受了灾,用于春耕的种子、化肥也迟迟没有着落。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巴中市委组织部开展基层党建“大排查、大整改、大规范”行动,工作组的同志深入该村细致摸排,很快便发现了乔大坤一家的难处。

群众有难处,组织有温度。巴中市委组织部将相关问题及时反馈,与当地干部共同把脉问诊,决定迅速帮乔大坤一家解决春耕物资问题。隔天一大早,当地干部便带着组织的温暖,把种子、化肥、薄膜等农资送到了乔大坤家中。同时还邀请农技员驻村对乔大坤进行一对一的春耕技术指导,解了乔大坤的燃眉之急。

既要解燃眉之急,又要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压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帮扶职责,持续巩固后续帮扶,确保受灾困难群众更有获得感。恩阳区纪委监委举一反三,把职能部门对因病、因灾、因残致困群体的帮扶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中,既整理出相关群体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又实地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把帮扶责任落实到位。

随着纪委日常监督的深入,一系列针对乔大坤一家的关怀政策逐步落实:除了原有的低保救助、困境儿童帮扶、就近打工收入外,多个职能部门联动发力,充分利用政策、调动资源,帮助寻求其他支持。一方面,协调对接民政、妇联、残联等职能部门,争取到了相应的临时补助资金近5000元;另一方面,当地政府把乔大坤一家纳入帮扶重点对象,逢年过节,当地干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乔大坤家,送去米面油,帮忙打扫卫生……

“虽然受了灾,但今年春耕没落下,下个季度务工收入、种植养殖收入估计好几千元,日子又有奔头了,我们很有信心!”面对督察组回访的同志,乔大坤一边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收入、规划未来的生活,一边笑呵呵地说:“有组织和政府的温暖关怀,天灾不可怕,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组织技能培训

助力精准就业

“这一天我盼了很久了!”得知有政策精准帮助自己再就业,王涛听得心潮澎湃。王涛今年33岁,身体残疾(一级),失业在家5年多了,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一次“政策找人”,给了王涛新的希望。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社局职业培训科科长徐娜说:“区人社局近年来实施‘政策找人’活动,旨在提高各类帮扶政策的精准性,镇江路街道通过系统比对、筛查,到社区实地了解,王涛被纳入政策扶持范畴。”

讲政策,树信心,市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细致介绍了区里关于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并根据王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再就业多种方案。这让他激动不已。

2018年和2020年,王涛参加了市北区培训科组织的“社区培训班”,先后通过了中式面点(初级)、中式面点(中级)两个技能等级考试和实际操作鉴定,并取得了技能证书。

在街道工作人员的鼓励下,王涛在辖区一家酒店从事面点制作工作,运用所学技能制作出美味的花样馒头、银丝卷、水晶饺子等面点,实现了灵活就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谈到未来规划,王涛信心满满:“等熟练掌握了面点的制作,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后,我要自己开店,自食其力,回馈社会对我的帮助。”

市北区残联就业部负责人高红军说:“对于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要扶上马送一程,提供多元渠道和多种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增收致富,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为了帮扶有就业需求但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市北区残联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实施了“精准就业”行动:联合区人社局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残疾人就业状况认定;主动联系企业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岗位,点对点、面对面招聘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通过落实残疾人个体创业扶持和个体保险补贴政策,降低残疾人创业压力,提高残疾人创业竞争力。

摸排多方联动

救助因人定策

傍晚时分,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上车水马龙。沿街一家烤肉店的后厨里,洗碗工刘思来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倒净残余、入水浸泡,刷洗冲净、沥干消毒,不一会儿工夫,一筐碗碟光洁如新。

见庐阳区街面延伸救助队队长王孝敏来了,刘思来赶忙脱下手套,招呼她在外面坐。“吃得饱,住得暖,越干越有劲,多亏了你们的耐心劝导。”每次见面,刘思来总要连连道谢。

刘思来今年58岁,因与家人产生矛盾,他离家出走后一直露宿街头,以捡废品为生。去年8月,王孝敏在一次巡查中留意到他。“我们连续观察好几天,又向周边的环卫工人和安保人员打听,确定了他是流浪人员。”王孝敏回忆,在那以后,她每天都会去看看刘思来,送上生活物资,聊点家长里短。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信任就建立起来了。

“摸清信息,建好档案,我们开始劝他回家。”王孝敏说。但刘思来不愿意回去,于是,王孝敏和队员们转换思路,劝他找个工作。“他不反对,但就是迟迟不见行动。眼见天气越来越寒冷,大家只能干着急。”

一天下班路上,队员杨培娟碰巧看到一则招工信息。她二话不说,领上刘思来就去应聘。“我当时很感动,觉得他们是真心想帮我,带着我往正道上走。”刘思来感动地说。

如今,刘思来找到这份洗碗的工作,不仅管吃管住,还多了笔稳定收入。“除去生活费,我每个月还能给家里的母亲寄上一两千块钱。”谈起现在的生活,刘思来满脸笑意。

近年来,为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合肥市民政局收集整理市区街面易出现流浪乞讨人员地点,组建7支街面延伸救助小分队,一天4次巡查,发现一个,救助一个。

“目前,我们已在市、县、区、街道四级形成纵向联动,并与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横向联动,在街面开展常态化摸排,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台账,再根据他们的情况和个人意愿,实施定制化帮扶。”合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陈轶喆介绍,去年3月,他们在合肥市街头共摸排出103名流浪乞讨人员,现已成功劝导返乡76人,联系家属领回6人,联合属地政府接回6人,安排医疗救治12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18日 12 版)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