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财经

瞧!金融服务“大礼包”

2022-03-22 07:0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岭

28项举措,覆盖创业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多领域金融需求——全国近3亿新市民收到金融服务“大礼包”!

3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从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等多个方面提出28项具体措施,以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业就业,信贷支持跟得上

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新市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这一过程中,尽管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新市民家庭来说,就业是生存之本。让新市民更好地在城市扎根,需要足够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稳定就业、稳定增收。”董希淼说。

金融如何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通知》给出了多项具体举措——

28项举措,覆盖创业就业、住房养老、教育医疗多领域金融需求——全国近3亿新市民收到金融服务“大礼包”!

3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从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助力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等多个方面提出28项具体措施,以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业就业,信贷支持跟得上

新市民主要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大量新市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这一过程中,尽管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提升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新市民家庭来说,就业是生存之本。让新市民更好地在城市扎根,需要足够的金融服务帮助他们稳定就业、稳定增收。”董希淼说。

金融如何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通知》给出了多项具体举措——

看行业:今后将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行业的金融支持,聚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看企业:将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小微企业“首贷户”拓展和信用贷款投放,支持吸纳较多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信贷资金。鼓励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健全完善与商业银行合作的转贷款业务模式,加大对相关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创业方面,将加强对新市民创业的信贷支持。支持地方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落实担保、贴息等政策,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按规定免除反担保相关要求。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

提升金融服务,好处实实在在。在天津创业的福建小伙王小伍,这几年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现在政府部门给了个体户很多政策优惠,对我们帮助很大。无论大小生意,资金周转都十分重要。这其中,新市民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因为户籍和过往信用记录的关系,我在老家办贷款会更容易,而在其他地方就会相对繁琐。《通知》提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对我们来说是直接的利好。”王小伍说。

购房信贷,出台更便利政策

如何让新市民来得了、留得下?此次出台的新政策在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方面做出全面部署,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助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鼓励银行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支持力度。

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银行保险机构将通过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助力政府部门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等方式,推动增加长租房源供给,完善住房租赁市场供应体系。

新市民合理购房信贷需求将得到更好满足——《通知》明确支持商业银行因城施策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合理确定符合购房条件新市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的标准,提升借款和还款便利度;鼓励商业银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多维度科学审慎评估新市民信用水平,符合购房政策要求且具备购房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新市民,合理满足其购房信贷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金融机构已着手布局。

来自广东陆丰的林小燕和丈夫在深圳打拼多年。如今,一家4口住在一处名为“领御社区”的保障性人才公寓,日子过得其乐融融。“每月租金只要2000多元,比市场价低了不少,而且周围的公园、绿地、游乐设施一应俱全,环境非常舒心!”林小燕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住房租赁业务经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行不仅为领御社区项目建设提供了贷款支持,在项目建成后还积极参与运营。截至去年底,建行深圳市分行已通过各合作平台为18.7万间房源提供了运营、系统、品牌、支付等一揽子综合赋能,推出了一大批高品质的长租房源。“下一步,我们将按《通知》要求,重点聚焦租赁用地开发、集体用地开发、产业园配套宿舍改造、城中村规模化租赁改造等领域,为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提供匹配的金融支持,全力支持更多保障性住房建设。”该负责人说。

国家开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该行已完成授信492亿元、发放112亿元,支持北京、深圳、苏州等地共55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可新增供给约12万套。其中,针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利润率较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的特点,国开行提供最长可达25年的长期信贷产品,支持以重资产运营为主的各类企业通过新建、改建、改造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在新市民住房安居问题上,《通知》给出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有利于提升相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最终扩大有效房源的供给规模。这一过程中,《通知》明确鼓励商业银行依法合规为专业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降低住房租赁企业资金成本;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出租人责任险、承租人责任险等保险业务;引导信托公司发挥自身优势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这些有助于高质量解决新市民群体多元化的居住需求。”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对本报记者说。

养老医疗,金融产品更多样

金融服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风险保障日益受到广大新市民群体的重视。

有的希望获得更强的风险保障。来自河北的肖先生今年38岁,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说:“像我们这样在大城市打拼的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最担心的就是家人罹患重大疾病从而造成巨大开支。因此,我十分关注意外险和重疾险等产品。之前我购买过新华保险的重疾险产品,希望随着服务新市民政策的落地,保险公司能够出台更多适合新市民的高性价比纯保障型产品。”

有的看重保险自带的服务,希望更优质更全面。几年前,家住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张洪艳为了照顾卧床不起的老父亲,将他接到了身边居住。通过购买中国人寿寿险东营分公司“长护险”相关产品,得到了血糖血压监测、家用无创呼吸机的佩戴等20余项个性化居家照护服务。“老人生活比以前更舒心了,好的保险产品一定要有好的服务!”张洪艳说。

不少新市民注意到,《通知》对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障力度、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做了细致规划。

健康保险如何更全面更易获得?主管部门鼓励保险机构加强与医保部门合作,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开发不与户籍挂钩的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满足新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如何满足其健康保险需求?银保监会鼓励保险机构主动对接新市民所在企业,提供灵活、实惠、便利的团体健康保险产品。

新市民的养老服务如何跟上?《通知》提出,助力培养一批发展可持续、运营规范、市场口碑良好的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支持新市民在常住地就地养老;配合地方政府推广新市民长期护理保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异地投保和快速理赔,满足新市民差异化养老需求。

“未来,相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全国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平台,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成本。银行及保险机构应当紧紧围绕《通知》要求,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推出更多优质服务‘大礼包’。”董希淼说。

(责任编辑:李强强)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