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卫生

小伙酒后呼吸心跳骤停30分钟 医生“再争取一下”终将他救回

2022-03-24 08:17 成都商报电子版  

3月2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小李(化名)成功拔除了鼻饲管,可以自行进食了。尽管协调性稍差,但总算能自己走路了。

对于数十天前,因饮酒后窒息、呼吸心跳骤停长达30分钟,几乎已经在死亡边缘的小李来说,能恢复到现在的状态,已经很令人欣慰了。

医院急诊部门口

病人呼吸心跳骤停

2月12日凌晨2点30分左右,一辆救护车从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向泸州城区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疾驰而去。刚到医院急诊部门口,救护车上的患者呼吸心跳骤停!

原来,2月11日晚上,家住纳溪区的32岁小伙子小李外出和朋友聚餐,饮酒后出现异常,怎么喊也喊不醒。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卫生院,然后转到区医院,最后又直接由救护车转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医院急诊医学部门口,小李呼吸心跳没有了!

赶紧心肺复苏!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床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建立静脉通道、注射急救药物……“抢救了二十五六分钟,患者仍然没有任何生命体征迹象。”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曹洪英回忆说,心脏停跳超过30分钟,一般希望就不大了。但看到患者这么年轻,家属又告知,这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曹洪英更加坚定地想“再争取一下”!

终于,在自动心肺复苏机和呼吸机、药物等措施不间断抢救下,在第31分钟,小李心跳恢复了!

3月21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小李(化名)成功拔除了鼻饲管,可以自行进食了。尽管协调性稍差,但总算能自己走路了。

对于数十天前,因饮酒后窒息、呼吸心跳骤停长达30分钟,几乎已经在死亡边缘的小李来说,能恢复到现在的状态,已经很令人欣慰了。

医院急诊部门口

病人呼吸心跳骤停

2月12日凌晨2点30分左右,一辆救护车从四川泸州市纳溪区向泸州城区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疾驰而去。刚到医院急诊部门口,救护车上的患者呼吸心跳骤停!

原来,2月11日晚上,家住纳溪区的32岁小伙子小李外出和朋友聚餐,饮酒后出现异常,怎么喊也喊不醒。家人赶紧把他送到当地卫生院,然后转到区医院,最后又直接由救护车转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医院急诊医学部门口,小李呼吸心跳没有了!

赶紧心肺复苏!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床旁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建立静脉通道、注射急救药物……“抢救了二十五六分钟,患者仍然没有任何生命体征迹象。”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曹洪英回忆说,心脏停跳超过30分钟,一般希望就不大了。但看到患者这么年轻,家属又告知,这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曹洪英更加坚定地想“再争取一下”!

终于,在自动心肺复苏机和呼吸机、药物等措施不间断抢救下,在第31分钟,小李心跳恢复了!

和死神交锋的第一战算是暂时胜利,当务之急是搞清楚小李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这需要做一次CT检查。但是,在去做检查的路上,小李很有可能再次呼吸心跳骤停,怎么办?

于是,医护人员将自动心肺复苏机绑在小李身上,戴上转运呼吸机,医生、护士一路护送,一旦出现骤停,只要按下开关,就可立即持续按压,呼吸机和静脉通道也随时可以提供辅助通气和药物注射抢救。

“经过检查,我们初步考虑是饮酒后误吸呕吐物导致窒息,严重缺氧造成呼吸心跳骤停。”曹洪英说,完成检查后,患者第一时间被转入EICU,进行保护大脑、恢复心肺功能等后续治疗。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医生最担心的就是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功能受损以及全身多器官衰竭。

万幸,因抢救及时,小李未出现器官衰竭等症状。尽早到高压氧舱接受治疗,有效恢复脑细胞,能够帮助小李尽可能减少后遗症。“高压氧舱内部气压大于正常大气压,可以提高溶解氧量,增加脑细胞含氧量,就可以快速纠正缺氧。”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负责高压氧舱的护士陈丹解释说。

经过20多天康复训练

可以自己行走自己进食了

转出EICU的小李继续接受后续维护治疗,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水肿等症状持续好转。但是,因为小李呼吸、心跳停止时间较长,造成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功能受损,出现了肢体运动障碍、吞咽、言语功能障碍、排尿障碍等。

2月28日,在入院16天后,小李正式转入康复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杨敏主任医师回忆说,刚到康复医学科时,小李虽然人是清醒的,但四肢力量较弱,无法行走,还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无法自主进食,说话声音也很小,还有一定的认知障碍。“(当时)鼻饲管、尿管、中心静脉置管都上了。”杨敏说。

康复训练是很细致入微的工作。杨敏举例说,看似简单的吞咽功能障碍,实际上是面部肌肉、舌部肌肉的肌张力问题。除了用仪器刺激,专门的言语治疗师还会针对患者颜面部进行手法训练,改善吞咽功能。“运动训练、手部功能都有专门的康复治疗师。”

经过20多天的高压氧治疗、运动功能训练、言语训练等,小李四肢力量改善了很多,可以行走,只是协调性还稍弱,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吞咽功能改善,已经拔除鼻饲管。“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恢复到病前状态,但生活自理问题不大。”杨敏说,恢复到病前八九成的功能,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

王扬勇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廖炳华

(责任编辑:袁菡苓)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