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文化

弃商重归学海 周明撰奇书解奇书

2022-03-25 09:56 四川日报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古籍,《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流传甚广,“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蚩尤大战天神”……很多都家喻户晓。但要真正读懂《山海经》中40个方国、550座山、300多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的传奇,却非易事。千百年来,国内海外学术界研究《山海经》的著述不计其数。

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研究员周明所辑撰的《山海经集释》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书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神话研究文库》之一,以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传》十八卷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并将历代多位学者对《山海经》的注释研究作了整理,汇集为一册。2021年末,这部具有很高研究参考价值的著作,获得四川省第十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A

先秦奇书

内容庞杂 前人爬梳不畏艰深

“世传禹、益所作之奇书《山海经》,无疑是众多先秦典籍中尤为独特和重要的著作之一。”周明介绍,秦汉之前,《山海经》以《山经》《海经》的形式独立存在和分别流传,篇目、卷次、流传地域也各不相同。至西汉成帝、哀帝之世,刘向、刘秀父子,将《山经》和《海经》合二为一,增加了“本逸在外”的《大荒经》四篇及《海内经》一篇,并校订为十八篇,定名为《山海经》。大约到了东晋元、康年间,山西河东郡术士郭璞依刘秀校订体例,作《山海经传》十八卷,系统梳理注释,就是现存的各种《山海经》的蓝本了。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古籍,《山海经》的神话传说流传甚广,“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蚩尤大战天神”……很多都家喻户晓。但要真正读懂《山海经》中40个方国、550座山、300多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的传奇,却非易事。千百年来,国内海外学术界研究《山海经》的著述不计其数。

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研究员周明所辑撰的《山海经集释》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书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神话研究文库》之一,以南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传》十八卷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并将历代多位学者对《山海经》的注释研究作了整理,汇集为一册。2021年末,这部具有很高研究参考价值的著作,获得四川省第十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A

先秦奇书

内容庞杂 前人爬梳不畏艰深

“世传禹、益所作之奇书《山海经》,无疑是众多先秦典籍中尤为独特和重要的著作之一。”周明介绍,秦汉之前,《山海经》以《山经》《海经》的形式独立存在和分别流传,篇目、卷次、流传地域也各不相同。至西汉成帝、哀帝之世,刘向、刘秀父子,将《山经》和《海经》合二为一,增加了“本逸在外”的《大荒经》四篇及《海内经》一篇,并校订为十八篇,定名为《山海经》。大约到了东晋元、康年间,山西河东郡术士郭璞依刘秀校订体例,作《山海经传》十八卷,系统梳理注释,就是现存的各种《山海经》的蓝本了。

爬梳这个过程,不难发现,自《山海经》成书,也就是从刘秀到郭璞,这中间隔着有三百余年时间,竟没有其他注释面世。对此,周明解释道:“因为《山海经》内容庞杂,人神混杂,奇禽、奇兽、奇草、奇木、奇物、奇事迭现;加之历时弥久,简册错乱,传抄刊刻间,讹误繁多,导致晦涩难懂,读者越来越少。”对这一现象,清朝著名学者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叙》中也有交代:“郭作《传》后,读家稀绝,途径榛芜。迄于今日,脱乱淆讹,益复难读。”基于这些原因,注家寥寥可数。郭璞之后,古代学人间或论及《山海经》,多为断章摘句,一般针对某人、某事、某物而言,或猎奇,或引证,或考据,或校刊,或批判,系统梳理注释者则甚少。

好在郭璞初作《山海经传》以后,至清末,一些学者不畏艰深,尝试对这部奇书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校勘和注释解说。“其中的佼佼者,有明杨慎作《山海经补注》一卷、王崇庆作《山海经释义》十八卷,清吴任臣作《山海经广注》十八卷、汪绂作《山海经存》九卷、毕沅作《山海经新校正》十八卷、孙星衍作《山海经音义》二卷、郝懿行作《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陈逢衡作《山海经汇说》四卷、俞樾作《读山海经》一卷、吴承志作《山海经地理今释》六卷,等等。”周明直言,这些著作,不仅仅只是代表作者个人的研究成果,其注释中还大量引用了前人著述,涉及的人和学术观点都十分广泛,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山海经》研究的最高水平。

B

随神话专家

从誊抄起步 助手萌生集释之念

虽前有古人,但遗憾的是,他们那些研究成果,很少得到系统的整理——这是周明和他追随的先师袁珂穷尽一生心力希望去填补的空白。

1979年,正在读大二的周明,开始读袁珂的力作《中国古代神话》,通过文后的注释,首次接触《山海经》的引文片段,知道了《山海经》这部先秦典籍。1980年暑假回成都,一心想读《山海经》原著的周明,在省图书馆特藏部如愿以偿。在古籍版本学家、特藏部沙铭璞主任的引见下,周明与久负盛名的神话专家袁珂见面,并由此开始了与袁珂长达二十年的师徒之旅。之后,每年的寒暑假,周明都会到袁珂家中,担任业余助手,抄录、誊写或核对资料。而1984年,周明在袁珂的指导下,发表《试论神话范畴的狭义性和广义性》一文,基于对《山海经》及其他大量古籍记载的研究,周明与袁珂在学术观点上高度契合,它直接促成了周明成为袁珂的入室弟子和学术助手。

在对《山海经》的研究过程中,袁珂不断推出自己的学术专著,包括《海经新释》《山经柬释》《山海经校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袁珂又对《山海经校注》进行修订,该书是二十世纪以来国内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山海经》整理本。但是,由于袁珂整理时的出发点不同,认为“《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故其整理注释主要侧重于与神话有关的内容,在选取前人成果时也有所取舍。因此,从注释整理角度看,《山海经校注》并未对历代注释进行全面整理。

这个增补修订过程,作为助手,周明全程参与。为了查证某些旧注,周明在《山海经补注》《山海经释义》《山海经广注》《山海经新校正》《山海经存》《山海经笺疏》等不同版本之间来回倒腾。“那时没有网络,看不到电子版本,查资料都得往图书馆跑,效率非常低,感觉实在不便,因此萌生了要做一本《山海经集释》的念头。”

C

缅怀恩师

弃商重拾学术梦 终集大成于一书

周明告诉记者,他要做《山海经集释》的念头当时根本就没敢给袁珂说,怕被批评不知天高地厚。之后周明辞职下海,这个念头被深深埋藏,但逢年过节每每与袁珂相见,老先生总是希望周明能回来重操旧业,“那种目光,多年以来都一直闪烁在我眼前,而自己心中那种愧疚,实在难以言表。”周明感叹。

2001年,袁珂去世。省社科院神话研究学科后继无人,希望周明能回来,完成袁珂未竟的事业。至此,周明多年前萌生的辑撰《山海经集释》的念头也越发强烈。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忘却从各种渠道收集古人注释《山海经》的不同版本,并抽空翻阅,陆续做了一些读书笔记。

2015年初,周明从商海退出,重归书斋。他集中精力撰写《山海经集释》,这次,本着传统集注之意,周明将历代主要学人对《山海经》经文的注释集于一册,以利于读者比对参考。在书中,周明将郭璞、刘会孟、王崇庆、杨慎、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等数位大家的注释简述辑录。从形式上说,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以集释形式出现的《山海经》整理版本,它为后人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山海经》提供了极大的阅读和比对上的方便。从版本上说,本书以宋本为底本,对宋以后流传的多种版本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校勘研究,纠正了诸多谬误,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从内容上说,本书第一次将历代《山海经》注释者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整理出来,并附以历代各种《前言》《后序》,让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山海经》成书及流传的学术背景。

“借此书向恩师袁珂先生表示深切的缅怀和致以崇高的敬意。我相信,远在天堂的恩师一定乐于见到迷途的学生呈上的这份迟到的作业。”对《山海经集释》,周明感慨万千。(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延伸阅读

钩沉大家精华 历代注释重现光芒

除了将历代《山海经》注释者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整理出来,该书的重大价值还在于,周明将历代《山海经》注释者的注释也进行了辑录,诸位大家之精华被钩沉,重现光芒。据周明介绍,历代《山海经》注释涉及面非常之广,所引经、史、子、集及其他文献典籍数量众多。在此,特简要推介其中几位重要大家的注释,以飨读者。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郡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擅长训诂,亦为两晋间著名方士。其著《山海经传》十八卷,注释1960余条,首开《山海经》注释之先河。由于郭璞去古未远,其注释更近古义,是解读《山海经》之重要依据,故为历代学人所推崇。后世流传之各种《山海经》版本,多附有郭注。但郭注文字简略,经中多条正文甚至无注,为后世注家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号端溪,大名府开州(今河南濮阳)人,官至南京吏、礼二部尚书,有《周易议卦》《五经心义》《海樵子》等著作遗世。其著《山海经释义》十八卷,是明代唯一逐条对《山海经》经文进行注释的学者。然而严格来说,王崇庆的著作名为“山海经释义”,但内容多为批判性的评论,且以生活常理判定经文内容的真伪,因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注释,直可谓“山海经批判”。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为明代三才子之首,著述宏富。除《山海经补注》一卷外,杨氏还有仿郭璞《山海经图赞》的《异鱼图赞》四卷、《异鱼图赞补》三卷等相关著作。《山海经补注》名为一卷,但内容涉及《山海经》十八篇,分篇分条注释,只不过总体篇幅不及郭璞十八卷内容完备。杨氏文字训诂功力深厚,移于《山海经补注》,亮点颇多。

●汪绂(1692~1759),字灿人,号双池,又号重生,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乾隆初年诸生,未入仕途,博学通儒,一生著述颇丰,是清代著名的平民学者。其《山海经存》九卷注释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地理山水考释。以前注《山海经》者,并未将历史和现实对应,汪氏则将他认为能够明确的山水,与清代山水名称或所在地域对应。其余考释,也不乏新意。

●毕沅(1730~1797),字纕蘅,亦字秋颿,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陕甘总督、湖广总督等,是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毕氏治学范围甚广,遍及经、史、小学、金石、地理等。其著《山海经新校正》十八卷,依郭璞旧例排列,用力在地理考释,旁及其他。其学生、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读后“及见先生,又焚笔砚”(均见《〈山海经新校正〉后序》)之慨叹。后世从地理角度研究《山海经》者,莫不受益于毕氏。

(责任编辑:袁菡苓)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