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08:09 人民日报 作者:陈世涵
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二氧化碳怎么变成淀粉?黑土地为何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元二次方程与规范场论究竟有何联系……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中国科学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的内容,吸引了全网260万用户观看。得益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信息时代的科普形式实现了从图文、漫画到视频的更新迭代,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得以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科普视频正是一项有益尝试。从内容来看,场景视觉化、表达趣味化、内容专业化,是科普视频不断“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吹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铁锅模拟“中国天眼”工作机制、把液氮加入塑料瓶展示“第一宇宙速度”……专家学者借助社交平台积极科普,以日常生活器物为教具,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既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让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优质的科普视频,往往会根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做细人群分类,做精视频内容,进而起到有的放矢、提升科普效能的积极作用。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为主题,组织制作了老年健康教育系列科普视频。又比如,作为无数人童年回忆的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60周年之际推出短视频版,让孩子们心里的科学种子,以更丰富的形式萌发生长。
科普视频受到欢迎,折射出公众对其背后人文情怀的青睐。70多岁的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快手上化身“科学姥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成为B站上的“网红院士”……科普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让人们看到科学家的坚持与科普工作者的执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的艰难摸索、现代工程师设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超级工程时的曲折经历……科普视频讲述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触动。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科普视频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分享知识所能产生的正向价值。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普视频大有可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8日 13 版)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二氧化碳怎么变成淀粉?黑土地为何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元二次方程与规范场论究竟有何联系……这些有趣的问题都是中国科学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的内容,吸引了全网260万用户观看。得益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信息时代的科普形式实现了从图文、漫画到视频的更新迭代,原本“高冷”的科学知识得以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科普视频正是一项有益尝试。从内容来看,场景视觉化、表达趣味化、内容专业化,是科普视频不断“圈粉”的重要原因之一。吹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铁锅模拟“中国天眼”工作机制、把液氮加入塑料瓶展示“第一宇宙速度”……专家学者借助社交平台积极科普,以日常生活器物为教具,拆解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既让高深科学知识“轻量化”,也让前沿科学热点“大众化”。科普视频降低了公众获取和理解知识的门槛,拓展了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边界,有助于营造全民科普的良好氛围。
优质的科普视频,往往会根据受众对科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做细人群分类,做精视频内容,进而起到有的放矢、提升科普效能的积极作用。例如,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提升健康素养,乐享银龄生活”为主题,组织制作了老年健康教育系列科普视频。又比如,作为无数人童年回忆的科普图书《十万个为什么》在出版60周年之际推出短视频版,让孩子们心里的科学种子,以更丰富的形式萌发生长。
科普视频受到欢迎,折射出公众对其背后人文情怀的青睐。70多岁的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在快手上化身“科学姥姥”、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成为B站上的“网红院士”……科普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让人们看到科学家的坚持与科普工作者的执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研制“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的艰难摸索、现代工程师设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超级工程时的曲折经历……科普视频讲述的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走进观众内心,引发触动。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科普视频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分享知识所能产生的正向价值。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普视频大有可为。
《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8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