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09:12 光明日报 作者:甘生统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思政课教师职责与使命时引用的一句古语。《求是》杂志发表的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句最早见于东晋袁宏所著《后汉纪》一书。《后汉纪·灵帝纪上》记载:东汉末年的郭泰为士林领袖,前来投奔他的人很多,有个叫魏昭的年轻人自愿为他做杂使,郭泰为考验他,假装严词训斥,魏昭回答:“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郭泰为其诚意感动,便收他为弟子。西魏时,著名学者卢诞“幼而通亮,博学有词彩”,后因功业显赫,“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魏帝特下诏书进行嘉奖,评价他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令狐得棻等《北周书·卢诞传》)这两处文献的记述稍有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相较而言,《北周书》中的表述更为通俗,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就更广。
这句被经常称引的句子,虽然仅有八字,但意蕴极为丰富。
首先,“经师”与“人师”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经师”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专指讲诵宗教经典的人;一是特指汉代地方官学中传授儒学的教官。“经师易求”中的“经师”就指后者而言。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这一概念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原意基础上被不断丰富,唐宋以后其意义逐渐固定,成为那些某领域的“专门名家”和“教授有师法者”(胡三省《资治通鉴·汉纪》注)的代名词。“人师”一词的出现较“经师”要早,先秦时期大儒荀子的《儒效》篇就已明确提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韩诗外传》也说人师是“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从句意看,“人师”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受人拥戴,能招远附近,大家乐于与其相处,又乐于服从其安排。两相比较,“经师”的特征是业务精熟,主要职责是授业、解惑;“人师”的特点是德行高洁,主要任务是弘道、树人。“经师”与“人师”虽有不同,但并非势同泾渭,而是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天然的互补,“经师”在专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人师”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优势,是构成完整教育体系必不可少之两翼。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思政课教师职责与使命时引用的一句古语。《求是》杂志发表的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句最早见于东晋袁宏所著《后汉纪》一书。《后汉纪·灵帝纪上》记载:东汉末年的郭泰为士林领袖,前来投奔他的人很多,有个叫魏昭的年轻人自愿为他做杂使,郭泰为考验他,假装严词训斥,魏昭回答:“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郭泰为其诚意感动,便收他为弟子。西魏时,著名学者卢诞“幼而通亮,博学有词彩”,后因功业显赫,“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魏帝特下诏书进行嘉奖,评价他说:“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令狐得棻等《北周书·卢诞传》)这两处文献的记述稍有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相较而言,《北周书》中的表述更为通俗,因此其传播范围也就更广。
这句被经常称引的句子,虽然仅有八字,但意蕴极为丰富。
首先,“经师”与“人师”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经师”一词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专指讲诵宗教经典的人;一是特指汉代地方官学中传授儒学的教官。“经师易求”中的“经师”就指后者而言。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这一概念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在原意基础上被不断丰富,唐宋以后其意义逐渐固定,成为那些某领域的“专门名家”和“教授有师法者”(胡三省《资治通鉴·汉纪》注)的代名词。“人师”一词的出现较“经师”要早,先秦时期大儒荀子的《儒效》篇就已明确提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韩诗外传》也说人师是“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从句意看,“人师”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受人拥戴,能招远附近,大家乐于与其相处,又乐于服从其安排。两相比较,“经师”的特征是业务精熟,主要职责是授业、解惑;“人师”的特点是德行高洁,主要任务是弘道、树人。“经师”与“人师”虽有不同,但并非势同泾渭,而是有密切关系:一方面,两者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天然的互补,“经师”在专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人师”在人格培养方面的优势,是构成完整教育体系必不可少之两翼。
其次,相对于“经师”,“人师”难得。自古迄今,因教师要“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礼记·学记》),不仅要“教人以道”(《周礼·地官》郑玄注),还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礼记·文王世子》),因此,难以培养,不易求得。“经师”和“人师”自然也是如此,但二者的培养难度因职责等的不同而有着较大差异,虽然“经师”——即受过专业化训练,知识渊博又素养极高的“专门名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凤毛麟角,但因“经师”重在学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重视练“技”和授“业”的教育体系中,比较容易培养。相对而言,“人师”的培养难度更大,为“人师”者,要“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胡三省《资治通鉴·汉纪》注)其最主要标志,就是要具备富有感召力的人格。虽然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极为丰富的人格养成理论,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样清晰的养成路径,也有圣人、君子、大丈夫、成人等一系列可供效仿的践行标准,但由于人本身的局限性和现实的复杂性,理想人格的养成在实践中并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其艰巨程度,从孔子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第七)的感喟中便可略见一斑。因此,在培养“人师”的过程中,往往是“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数量上的稀缺造成了客观上的“难得”。
最后,理想之师是“经师”和“人师”的完美统一。由于“经师”“人师”各有优长,因此,理想之师就是教育家徐特立所说的“‘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模范”的养成,在实践层面,要做到“学”与“养”并重,“尊德性”和“道问学”并行不悖;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重视传道、树人,既要学富五车又要虚怀若谷,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理想之师,既是理想人格的践行者,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德才兼备人才的缔造者。
此篇重要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部分,文章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这六点,既是今天思政课好老师的基本标准,也形成了“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时代性内涵。总之,面向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使命,这一古老的命题依然散发着灿烂的理性之光。
(作者:甘生统,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