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09:37 新华社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准备观鸟和拍鸟的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背上装备准备进山拍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鸟类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何晓安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保护区内跋山涉水。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途中取水洗手。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办公室整理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踪迹。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踪迹。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鸟类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何晓安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展示他拍摄的绿尾虹雉。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近400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迁徙过境,共享着这片生机勃勃的“乐园”。
今年55岁的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已有34年,现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部部长。在他看来,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系统地记录下生活在这里的鸟儿种类、习性是一项重要工作。
多年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观察鸟类栖息环境,探寻它们的活动踪迹。截至目前,何晓安已经在卧龙拍摄了293种鸟类,他拍摄的许多照片成为鸟类多样性研究的宝贵资料。
何晓安说,他用拍摄的影像资料做科普宣传,包括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在科普杂志上撰写文章等。希望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工作之中,合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准备观鸟和拍鸟的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背上装备准备进山拍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鸟类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何晓安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保护区内跋山涉水。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途中取水洗手。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办公室整理自己拍摄的鸟类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踪迹。新华社记者 刘琼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寻找鸟类踪迹。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鸟。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鸟类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何晓安 摄)
3月23日,何晓安在展示他拍摄的绿尾虹雉。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近400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迁徙过境,共享着这片生机勃勃的“乐园”。
今年55岁的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已有34年,现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传部部长。在他看来,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系统地记录下生活在这里的鸟儿种类、习性是一项重要工作。
多年来,何晓安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观察鸟类栖息环境,探寻它们的活动踪迹。截至目前,何晓安已经在卧龙拍摄了293种鸟类,他拍摄的许多照片成为鸟类多样性研究的宝贵资料。
何晓安说,他用拍摄的影像资料做科普宣传,包括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在科普杂志上撰写文章等。希望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工作之中,合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