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5 08:12 山西日报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拚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宋·苏轼《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2022年4月5日03时20分03秒,壬寅年“清明”。
“清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唯一演变为民间节日的节气,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作为节气,“清明”反映物候变化,此时草木萌动,桃红柳绿,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万物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古时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作为节气,早在汉代前已出现。《淮南子·天文训》中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里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清明来到,随着桐树开花,各种春花竞相开放,芬芳馥郁,美景怡人。此后五日,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至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至阳的鴽(鹌鹑类)小鸟,在大地上活跃起来。再五日,彩虹出现。虹乃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始见。
顺应大自然的律动,清明时节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清明”之名,不仅指地上万物生长清洁明净,也指这一时期的太阳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好日子到来了。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拚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宋·苏轼《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2022年4月5日03时20分03秒,壬寅年“清明”。
“清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唯一演变为民间节日的节气,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作为节气,“清明”反映物候变化,此时草木萌动,桃红柳绿,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万物皆清洁而明净】
“清明”,古时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作为节气,早在汉代前已出现。《淮南子·天文训》中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里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清明来到,随着桐树开花,各种春花竞相开放,芬芳馥郁,美景怡人。此后五日,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至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至阳的鴽(鹌鹑类)小鸟,在大地上活跃起来。再五日,彩虹出现。虹乃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始见。
顺应大自然的律动,清明时节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清明”之名,不仅指地上万物生长清洁明净,也指这一时期的太阳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好日子到来了。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时至“清明”,气温升高,我国南方地区清爽温暖,春和景明,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进入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此时,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开始拔节,生长进入最旺盛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春阳照临,春风吹动,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做好病虫防治。
【祭祖踏青意韵深厚】
“清明”有双重意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作为民俗节日,清明节出现于唐代,是对上巳节、寒食节习俗活动的继承和融合,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如今,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古时别称“扫墓节、踏青节、柳节”等,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其两大礼俗主题,这与寒食节诸风俗的融入有关。
历史上介之推的传说,赋予寒食节厚重的文化内涵。春秋时,晋献公之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陷害,曾由大臣介之推陪同,颠沛流离19年。重耳继位后,原想报恩于介之推,不料将介之推及其老母,烧死在我省介休绵山的一株柳树下,留下了“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佳话。后为纪念介之推设立了寒食节,唐宋以来,清明节融合寒食节而成为节日。当下的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各行各业组织规模不同的活动,缅怀革命先烈、为英烈前辈扫墓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加入,又为清明节注入了时代特色。
【清明养生先养肝】
清明时节,清气上升之时,多雨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谓之“春困”。同时也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这也是古人“寒食节”的养生之道。
清明前后,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春捂”不能丢。但“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随时增减衣服,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
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养生保健应以养肝为主。养肝有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不同方式。清明踏青时,一个重要活动是采摘野菜。用野菜做成的青团,是清明节必吃的传统美食。
慎终追远,祭拜先祖是清明之民风,是乡俗,是文化,是孝心,是责任,更是民族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记者安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