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 07:45 人民日报 作者:吕忠梅
核心阅读
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使两者相互配套、良性互动,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新征程上,必须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平安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风险防控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资源力量,有效防范应对相关安全和法律风险,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采取有力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等活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有力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实现了反恐怖斗争形势根本性好转。推动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
坚决铲除社会毒瘤,扫黑除恶净化环境。经过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2020年12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打掉的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28倍;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8.97万起、立案处理11.59万人,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47万个,排查清理存在“村霸”、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干部4.27万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使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有组织犯罪历史上都是不寻常的成就。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矛盾总量呈现拐点。坚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总数、民事诉讼案件数在持续增长15年后首次实现“双下降”。加快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面对社会矛盾集中多发高发的复杂局面,我们通过不懈努力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使社会矛盾总量出现历史性拐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全国刑事立案总量已实现5年连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已实现6年连降,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居民对当前15个主要民生领域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排在第一位。
用平安保障发展和稳定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国际力量对比调整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使两者相互配套、良性互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们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继续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要保持沉着冷静,综合运用我国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手段,着力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驾驭风险本领。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安全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持续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
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们要准确把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丰富内涵,认真谋划推进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树立系统思维,建设统筹层次更高的平安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既牢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把安全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实现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的全方位之治;又牢记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安全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找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点,做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使发展成就可期、安全风险可控,实现发展和安全的互促共进。
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安全稳定局面更巩固的平安中国。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平安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平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担负起守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聚焦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综合治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创新方式方法,建设人民更满意的平安中国。平安建设人人有关、人人有责。我们要认真总结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经验,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提供更多渠道、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条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促进平安建设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提升法治保障水平,加大平安建设领域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09 版)核心阅读
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使两者相互配套、良性互动,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新征程上,必须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平安成为亮丽的国家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风险防控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资源力量,有效防范应对相关安全和法律风险,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采取有力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等活动,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有力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实现了反恐怖斗争形势根本性好转。推动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坚定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推动香港局势实现了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快速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中,有力维护了国家政治安全。
坚决铲除社会毒瘤,扫黑除恶净化环境。经过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2020年12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打掉的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28倍;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8.97万起、立案处理11.59万人,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47万个,排查清理存在“村霸”、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干部4.27万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使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反有组织犯罪历史上都是不寻常的成就。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社会矛盾总量呈现拐点。坚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近年来,全国信访总量明显下降。2020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诉讼案件总数、民事诉讼案件数在持续增长15年后首次实现“双下降”。加快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改革和建设,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面对社会矛盾集中多发高发的复杂局面,我们通过不懈努力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使社会矛盾总量出现历史性拐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20年,全国刑事立案总量已实现5年连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查处治安案件数量已实现6年连降,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是枪爆犯罪最少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全国居民对当前15个主要民生领域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排在第一位。
用平安保障发展和稳定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国际力量对比调整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环境,使两者相互配套、良性互动,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牢牢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我们面临的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继续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要保持沉着冷静,综合运用我国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手段,着力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促进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驾驭风险本领。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确保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主动适应人民群众对安全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持续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
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我们要准确把握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丰富内涵,认真谋划推进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树立系统思维,建设统筹层次更高的平安中国。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把握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既牢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把安全发展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实现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的全方位之治;又牢记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安全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找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点,做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使发展成就可期、安全风险可控,实现发展和安全的互促共进。
提升治理效能,建设安全稳定局面更巩固的平安中国。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平安中国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平安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担负起守护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聚焦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精准施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综合治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创新方式方法,建设人民更满意的平安中国。平安建设人人有关、人人有责。我们要认真总结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经验,为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提供更多渠道、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条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促进平安建设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提升法治保障水平,加大平安建设领域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行使权力,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