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

防疫特别“服务队”大家熟睡时他们还在防疫一线忙不停

2022-04-11 09:27   作者:王洪江

4月6日凌晨0点30分,刚刚准备休息一下的王梅接了一个电话,再次走出了房间。她是成都市青羊区西御河街道的一名干部,来到酒店临时启用的物资存放室后,同事看着一脸疲惫的她,劝她回去休息一会儿。她摇摇头,拒绝了,“马上换班了,我等下再走。”

“两点一线”的“服务队”

凌晨的街道,没有一个行人。在顺城大街富力广场,有核酸检测点拉起的警戒线,也有停靠在一旁24小时值守的警车……因为疫情,这里成为被管控的隔离点之一。

凌晨1点,几辆车缓缓停在酒店外,车上下来了10多个人,走到亮着灯的物资存放室外。有人打开门外放着的一个纸箱,开始分发防护服。领到衣服的人,自顾自地找一个角落,熟练地穿戴起来。

特别服务队“换班”出发。青羊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群王梅口中“换班”的人,是由青羊区西御河街道、区级单位部门下派干部和公安干警组成的特别“服务队”。他们一共有76人,被分为4组,从每天凌晨1点30分开始,6个小时轮班一次。他们承担着隔离点前期入户排查、为隔离人员送快递外卖、分发物资、安抚情绪等多种工作。因为要进入隔离区服务,这76人从4月1日便开始了隔离点到休息酒店的“两点一线”生活。

“谁还要纸巾?”正在穿防护服的人群中,有人拿着纸巾,将它叠到合适的大小,裹住了挂在耳朵处的口罩绳,“防护服头上勒得很紧,口罩戴久了耳朵勒得非痛,这样垫一下好一些。”

4月6日凌晨0点30分,刚刚准备休息一下的王梅接了一个电话,再次走出了房间。她是成都市青羊区西御河街道的一名干部,来到酒店临时启用的物资存放室后,同事看着一脸疲惫的她,劝她回去休息一会儿。她摇摇头,拒绝了,“马上换班了,我等下再走。”

“两点一线”的“服务队”

凌晨的街道,没有一个行人。在顺城大街富力广场,有核酸检测点拉起的警戒线,也有停靠在一旁24小时值守的警车……因为疫情,这里成为被管控的隔离点之一。

凌晨1点,几辆车缓缓停在酒店外,车上下来了10多个人,走到亮着灯的物资存放室外。有人打开门外放着的一个纸箱,开始分发防护服。领到衣服的人,自顾自地找一个角落,熟练地穿戴起来。

特别服务队“换班”出发。青羊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群王梅口中“换班”的人,是由青羊区西御河街道、区级单位部门下派干部和公安干警组成的特别“服务队”。他们一共有76人,被分为4组,从每天凌晨1点30分开始,6个小时轮班一次。他们承担着隔离点前期入户排查、为隔离人员送快递外卖、分发物资、安抚情绪等多种工作。因为要进入隔离区服务,这76人从4月1日便开始了隔离点到休息酒店的“两点一线”生活。

“谁还要纸巾?”正在穿防护服的人群中,有人拿着纸巾,将它叠到合适的大小,裹住了挂在耳朵处的口罩绳,“防护服头上勒得很紧,口罩戴久了耳朵勒得非痛,这样垫一下好一些。”

西御河街道干部甘伟是这群人中的其中一位,进入“服务队”后,他已经几天没回家了,也没有见过家中的两个孩子。但在对话之中,他对此只字不提,只能从旁人口中了解一二。

“酒店楼上地形很特殊,有很多通道入口。”因为通道口多,为了避免有人从通道偷偷出去,甘伟和小组其他人会分守在每一个通道口处。那里没有凳子或休息的地方,站累了也只能靠着墙壁稍作休息;穿着防护服,没有办法喝水、上厕所,只能少喝水,在忙碌中撑过这6个小时。

待大家“换装”完毕后,同样穿着防护服的西御河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员马辉将大家召集到了一起,“进去后,大家要注意自身防护安全,其次注意隔离人员的需求和情绪,尤其是一些特殊情况的隔离人员……”

就在这组队员进去不久,另一组十多名队员陆续从另一个通道口走了出来。所有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取下隔离面罩,摘下头套和隔离服的帽子。动作熟练且快速地脱下防护服,统一放进指定的医疗废弃收纳袋后,再更换上新的口罩。在换戴的间隙,所有人疲惫的脸上都看得到被勒得很深的印记。然后,一些人忙着去上厕所,一些人走到不远处大口喘气……

西御河街道干部蓝滨是这一组的组长,脱下防护服后,他用手挠了挠被压得扁平的头发,隔着一定的距离给王梅说了一句“一切顺利,没什么事”,然后招呼着现场其他的组员,坐上了回酒店的转运车。回酒店短暂休息后,他们又将开始新一轮的轮班,重复着这几天来同样的工作,继续“两点一线”的生活。

凌晨上楼采样800人

嘴上说着“等会儿就走”的王梅,离开酒店时,已经是凌晨1点45分。坐上街道城管的电动巡逻车,她却来到了顺城大街另一栋楼下,“这栋楼今晚要做核酸检测,有800多人。”

虽然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搭起了帐篷,但因为是突发任务,核酸检测点设置现场的各项工作都还在紧急准备和进一步细化之中。

“从这边走出来,然后依次去做核酸,这样一个动线行不行?”“不行不行,下来的人和做完回去的人不能有交集。”“他们只有一个出入口,那用隔栏从大门中间隔起来,下来的走右边,回去的走左边”……西御河街道干部余明阳与鼓楼社区书记宋德斌正对核酸检测点行动线路进行着讨论。黑眼圈很明显的宋德斌,穿着明显小一号的志愿者红色马甲,来回在行动路线上走着,试图寻找出最合理的行进轨迹。

疫情之下,一些人出不了的门,是很多人回不去的家。自4月1日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这位鼓楼社区居民的“大家长”便没有一刻空闲。

站在宋德斌身旁的余明阳,因为没回过家,身上的衣服穿了好几天也未曾更换过。“特殊情况下,街道社区很多人都没有回家,前两天好多人都是通宵。”余明阳指了指篷下的志愿者和城管工作人员说:“他们也一样。”

现场贴标签。青羊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顺着余明阳所指之处看去,几名街道城管队员和志愿者围着一张长桌,聚在一盏灯下正在忙碌着。桌子上是整盒的核酸检测试剂瓶,几人将一长串的条码标签一一撕下,再一个个地贴到试剂瓶上。“楼上有800多个人,我们就贴900个。”一名城管队员说。

这些天,类似于这些繁琐的小事,他们经常重复着,脸上有些许倦怠,却看不见一丝丝的不耐烦。凌晨2点半,太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协助进行登记的社区工作人员开始穿上防护服。就在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后,疾控中心的专家赶到,并给出建议:“最好上门采样。”

从专业角度给出的建议不能不遵守,于是,采样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立即收拾检测需要的所有物品,“走,爬楼”。

此时的大楼外,王梅和余明阳看着刚刚布置的核酸检测点,两人商量着什么。“现场需要撤吗?”“不用,后面还有几次检测,还能用上。”“行,那就等完全不需要了再撤。”

喉咙撑起的数据

凌晨2点半,西御河街道骡马市社区工作人员肖娜出现在了正在做核酸检测的楼下。“我来帮帮忙。”肖娜的声音嘶哑,说话的同时,放下手中的物品,脱掉了身上的外套,拿过一套防护服就开始穿起来。当记者准备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时,肖娜却慌忙躲避着镜头,笑着说道:“你别拍我,我有好几天都没洗头了。”

凌晨3点过,各项数据汇总。青羊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肖娜当晚原本在鼓楼社区统计数据,听说这边缺人手,就自告奋勇前来帮忙。算上当晚,这已经是肖娜这些天第4次参加核酸检测工作。她的声音,是每天200通左右电话的“杰作”。“4月1日是通宵,3日忙到凌晨4点,白天要守核酸检测点位,晚上就去统计数据。对了,他们现在都还在统计数据。”

疫情之下,新闻中播报的各种数据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今天流调多少?”“核酸检测数据出来没?”……就在肖娜在楼栋忙碌的同时,鼓楼社区办公室里,是另一番景象。

办公区域的大厅里,西御河街道辖区升平社区、鼓楼社区、西华门社区、骡马市社区、陕西街社区的工作人员都汇集于此,并各自在一台电脑前操作着。他们眼睛盯着电脑上的表格,时而翻开手机上的信息进行对比,时而在旁边的计算器上敲打几下,整个办公室内能清晰地听到键盘敲击声和不时响起的微信提示音。

按照统一安排,这些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晚上都会到鼓楼社区的办公室集合,将一天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上报。

“先算好各自社区的数据,再汇聚成街道的总数据,集中上报。”这些天,西御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彪每晚都会和这些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坚守。作为街道领导干部,他明白社区工作人员的辛苦,更知道这些一串串汇聚而成的数据意味着什么。

刘彪说,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打一两百个电话,有些是与相关部门进行工作对接,有些是行踪调查,大部分都是来自辖区居民的电话,居民需要咨询一些问题或者需要解决实际困难,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有时候,我们都打不通这些社区干部的电话。” 不过,刘彪也明白这些数据很重要,“有了它们,才知道该找谁,该隔离谁,该管控哪些地方,而我们就是一手数据的第一道关口,必须慎之又慎……”

凌晨3点过,随着键盘敲击声音渐渐平息,意味着一天数据报送工作的结束。但在西御河街道的其他地方,还有人在坚守着、忙碌着。作为防疫体系的“最后一公里”,街道社区面临的任务细碎、繁杂,在忙碌和坚守中的工作人员们,也和你我一样,共同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