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广西>广西要闻

画出最大同心圆

2022-04-13 08:45 广西日报  

民族团结活动日,百色市右江区汪甸安置点居民集体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蒋东兴/摄

阳春三月,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千户瑶寨安置点,依山而建的332栋独具民族特色的联排天地楼格外耀眼。村里四通八达,坡上坡下绿树环绕,绿草茵茵,不时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鸟鸣。

2017年,南丹县启动了“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仅耗时6个月就完成了3个片区507栋2322套安置房的建设,创造了南丹模式。“千户瑶寨”项目总投资4.5亿元,里湖王尚安置点是项目中最大的安置区,占地约1200亩,安置了1121户5876人,其中白裤瑶群众占90%。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惯”,该安置点较好地保留了白裤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婚恋文化、歌谣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等白裤瑶民族文化,并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元素,融合歌娅思谷国家4A级景区资源,按照5A景区标准建设,大力发展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里比老家好多了,交通方便,通水通电,附近就有学校,孩子上学也很近。”从苦居深山到搬入城镇社区,从破旧房屋到崭新楼房……如今,该村群众安居乐业,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民族团结活动日,百色市右江区汪甸安置点居民集体制作传统的手工艺品。蒋东兴/摄

阳春三月,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千户瑶寨安置点,依山而建的332栋独具民族特色的联排天地楼格外耀眼。村里四通八达,坡上坡下绿树环绕,绿草茵茵,不时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鸟鸣。

2017年,南丹县启动了“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仅耗时6个月就完成了3个片区507栋2322套安置房的建设,创造了南丹模式。“千户瑶寨”项目总投资4.5亿元,里湖王尚安置点是项目中最大的安置区,占地约1200亩,安置了1121户5876人,其中白裤瑶群众占90%。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惯”,该安置点较好地保留了白裤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婚恋文化、歌谣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等白裤瑶民族文化,并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元素,融合歌娅思谷国家4A级景区资源,按照5A景区标准建设,大力发展白裤瑶民俗文化旅游,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这里比老家好多了,交通方便,通水通电,附近就有学校,孩子上学也很近。”从苦居深山到搬入城镇社区,从破旧房屋到崭新楼房……如今,该村群众安居乐业,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广西是多民族聚集地区,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十三五”时期,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万人中,有壮、苗、瑶、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51.43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的72.42%。

近年来,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聚焦大中型安置区,按照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的原则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画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共同建设壮美广西,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各族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以教育促共识。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各族搬迁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开展“致富之星”“五好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各族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讲好各族搬迁群众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安置点活动,用中华文化浸润人心。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办好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侗族冬节、苗族芦笙节、打同年、打油茶、唱苗歌、吹芦笙、吃百家宴等民俗活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以平台促交融。搭建“乡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固定宣传屏幕宣传展板、日常民俗节庆活动等,留住“乡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建设环境。搭建关爱平台,建立对各族搬迁群众的关爱机制,加大帮扶力度,由帮扶干部牵头,组织县乡干部和搬迁户结对共建“认亲戚”,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融入安置地社区环境。加强对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的关爱关照,强化兜底服务能力建设。搭建服务平台,统筹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健全安置点“九个中心”(即社会治安治理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平价购物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服务管理机制,为各族搬迁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以扶持促发展。加大安置点后续产业扶持力度,根据安置点的资源禀赋,明确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落实政策措施,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1个以上。落实优惠政策,推动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扶持搬迁户在安置地发展生产。加大就业创业帮扶,有针对性地对各族搬迁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拓展各族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在大力抓好转移就业的同时,争取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人口实现充分就业。用好原址资源增收,宣传和引导搬迁户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原址耕地,确保搬迁户按照惠农政策和法律法规享受的耕地林地各项权益不变。引导和推动规模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化联合体等各类经营主体,以租地、吸纳入股等方式,积极参与搬迁户原址耕地林地开发利用,助推搬迁群众增收。

以组织促治理。进一步发挥安置点党组织、自治组织和工青妇等各类组织的作用,依法有序组织各族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培养并选配一批各族搬迁群众代表进入党组织、村(社区)两委班子和工青妇等组织,不断发挥各族搬迁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依法有序组织各族搬迁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提升社区智慧治理能力,推进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在社区应用,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效能。强化法治建设,增强各族搬迁群众法治观念,提供相关法律服务。健全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式解决机制,及时了解各族搬迁群众思想动态、利益诉求等,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罗试坚)

(责任编辑:李敏军)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