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10:18
村民采收蔬菜。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画学习工作室。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代农业区。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市一产增加值实现35.96亿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204元,增长10.5%;全年粮食播面67.1万亩,总产28.5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6.4万头,全年出栏43.2万头……2021年以来,四川省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打造大美乡村,全市“三农”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殊荣。
农业提质增效 谱好“惠农强农”曲
“目前,小麦正值抽穗扬花的时候,要抓住晴好天气进行赤霉病的防治……”在绵竹市兴宇家庭农场,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人员正在和农场主吴宇全讲授小春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田间管理,为小麦优质高产夯实基础,确保丰产丰收。
“我种植小麦有800余亩,去年村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村道和沟渠进行了提档升级,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肯定会提升,我很有信心。”吴宇全说,他通过轮种模式实现了增收致富,也吸纳了附近村民就近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汉旺镇红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有2500亩,通过田块整治、沟渠打造、道路修建后,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显松说,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余万元,辐射带动600余户村民发展种植业,大家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越干越有信心。
近年来,绵竹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3.25万亩,计划于今年5月基本完工;统筹推进“田网、渠网、路网”综合整治,2021年新改建灌排渠道13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5万亩,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释放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绵竹市还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强化政策扶持、技术下乡、金融服务、品牌打造,不断推进农业产业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7个,省、市级农业农头企业49家。同时,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早熟梨、茶叶“六大农业园区”,“一带一心四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党建引领促发展 兴业富民添“家底”
在新市镇花园村,因为有成绵高速复线和成兰铁路穿过,形成了大量难以耕作、不便管理,群众积怨较大的“夹心地带”。花园村党支部探索以花为媒、以花为介,以“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30余亩林下立体种植带、20余亩高标准混种农业大棚,改变“夹心地”难以耕种的困境,化解了民怨,带动了村民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
集体兴,各业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绵竹市注重用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探索“镇村联片、村企联动、产业联合”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模式,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治理见效、群众增收,引领带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清平镇创新“1+5+x”党建联盟工作法,引领党员群众转变思维、积极创业,实施村集体经济示范引领项目3个,带动2000余人从事文旅产业,现已开办民宿、农家乐200余家,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过万人,成功走出一条“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孝德镇创新“支部干好平台搭建、部门干好文化推介、协会干好技术培训、村民干好订单生产、企业干好市场运作、集体分配发展收益”五干一分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将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1000余种,年订单量超过30万件,带动村民月增收2000余元,实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通过示范培育,带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建设大美乡村 开启村民幸福生活
绿水青山相映衬,洁净绵竹美如画。走进广济镇云盖村,一股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游客王雪在这里小住几日后,意犹未尽。“我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民宿有着很好的文化气息和浓厚的人文情怀,给人一种心静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云盖村以建设大美乡村为抓手,找准百姓需求,深挖本土“陪嫁湾”文化,培育、发展、壮大民宿产业,充分激活大山里独有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和乡愁乡味,让老村庄焕发出新活力,向八方游客呈现出“山水田园·美丽绵竹”的诗意之美。
近年来,绵竹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按照“1+1+6”的工作思路,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及彩钢棚整治“四大革命”,大力实施村庄清洁、村容村貌、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全市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市新改建农村户厕26292户、乡村公厕93座,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7%,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00个。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绵竹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深入挖掘家规、家风、家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文明乡风。各村(社区)成立腰鼓队、歌唱队、舞蹈队等文艺组织,在节庆期间进行文艺表演,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定期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环境卫生整治、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开展移风易俗,整治陈规陋习,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村美民富产业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绵竹市的一个个小村庄正在经历华丽蜕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美乡村正在形成。2021年,清平镇棋盘村、麓棠镇玫瑰新村获评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清平镇盐井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济镇云盖村、九龙镇清泉村、清平镇棋盘村获评“全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张娟)
村民采收蔬菜。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年画学习工作室。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现代农业区。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市一产增加值实现35.96亿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204元,增长10.5%;全年粮食播面67.1万亩,总产28.5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6.4万头,全年出栏43.2万头……2021年以来,四川省绵竹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打造大美乡村,全市“三农”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殊荣。
农业提质增效 谱好“惠农强农”曲
“目前,小麦正值抽穗扬花的时候,要抓住晴好天气进行赤霉病的防治……”在绵竹市兴宇家庭农场,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人员正在和农场主吴宇全讲授小春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田间管理,为小麦优质高产夯实基础,确保丰产丰收。
“我种植小麦有800余亩,去年村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村道和沟渠进行了提档升级,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肯定会提升,我很有信心。”吴宇全说,他通过轮种模式实现了增收致富,也吸纳了附近村民就近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汉旺镇红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有2500亩,通过田块整治、沟渠打造、道路修建后,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显松说,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余亩,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余万元,辐射带动600余户村民发展种植业,大家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越干越有信心。
近年来,绵竹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3.25万亩,计划于今年5月基本完工;统筹推进“田网、渠网、路网”综合整治,2021年新改建灌排渠道133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5万亩,切实推动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释放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绵竹市还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强化政策扶持、技术下乡、金融服务、品牌打造,不断推进农业产业有机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登记注册家庭农场4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37个,省、市级农业农头企业49家。同时,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早熟梨、茶叶“六大农业园区”,“一带一心四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党建引领促发展 兴业富民添“家底”
在新市镇花园村,因为有成绵高速复线和成兰铁路穿过,形成了大量难以耕作、不便管理,群众积怨较大的“夹心地带”。花园村党支部探索以花为媒、以花为介,以“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30余亩林下立体种植带、20余亩高标准混种农业大棚,改变“夹心地”难以耕种的困境,化解了民怨,带动了村民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
集体兴,各业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绵竹市注重用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探索“镇村联片、村企联动、产业联合”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模式,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治理见效、群众增收,引领带动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清平镇创新“1+5+x”党建联盟工作法,引领党员群众转变思维、积极创业,实施村集体经济示范引领项目3个,带动2000余人从事文旅产业,现已开办民宿、农家乐200余家,高峰期日接待游客量过万人,成功走出一条“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孝德镇创新“支部干好平台搭建、部门干好文化推介、协会干好技术培训、村民干好订单生产、企业干好市场运作、集体分配发展收益”五干一分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将年画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1000余种,年订单量超过30万件,带动村民月增收2000余元,实现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通过示范培育,带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
建设大美乡村 开启村民幸福生活
绿水青山相映衬,洁净绵竹美如画。走进广济镇云盖村,一股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游客王雪在这里小住几日后,意犹未尽。“我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民宿有着很好的文化气息和浓厚的人文情怀,给人一种心静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
云盖村以建设大美乡村为抓手,找准百姓需求,深挖本土“陪嫁湾”文化,培育、发展、壮大民宿产业,充分激活大山里独有的自然风光、文化风情和乡愁乡味,让老村庄焕发出新活力,向八方游客呈现出“山水田园·美丽绵竹”的诗意之美。
近年来,绵竹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按照“1+1+6”的工作思路,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及彩钢棚整治“四大革命”,大力实施村庄清洁、村容村貌、农村基础设施“三大会战”,全市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全市新改建农村户厕26292户、乡村公厕93座,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7%,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00个。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绵竹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不断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深入挖掘家规、家风、家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文明乡风。各村(社区)成立腰鼓队、歌唱队、舞蹈队等文艺组织,在节庆期间进行文艺表演,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志愿服务队,吸纳志愿者定期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环境卫生整治、森林防火、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开展移风易俗,整治陈规陋习,成立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带动广大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村美民富产业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绵竹市的一个个小村庄正在经历华丽蜕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美乡村正在形成。2021年,清平镇棋盘村、麓棠镇玫瑰新村获评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清平镇盐井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济镇云盖村、九龙镇清泉村、清平镇棋盘村获评“全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