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四川>本地新闻联播

四川广安:父子两代人,青春换青山

2022-04-15 10:15   作者:朱虹 王洪江

1963年,37岁的侯财良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工作。当时,望着光秃秃的荒山,这名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退伍老兵,向荒山宣战,誓要植树造林让山岭重披绿装。

1986年,17岁的侯能强刚从初中毕业,便在父亲侯财良的鼓励下,接过植树的铁锹,循着父亲的足迹,接力植树造林,开始了每天与大山为伍、与森林为伴、用脚步丈量山岭的绿色传承。

59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如今的参天大树,都是这对父子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无言见证。46300亩的青山林海,更是向人们诉说着这两代林业人以青春换青山的传奇故事。

护林人的侯能强(前排一)。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供图

植树造林是水滴石穿的攻坚战

4月的林场,草木繁盛,绿意盎然。作为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李子垭管护区主任,侯能强觉得责任更重,愈加忙碌起来。

闲暇的时候,侯能强经常去看区内父亲当年种下的树。“看着他种的树,感觉很亲切,就像他依然陪在我们身边。”2021年,96岁的侯财良因病去世,侯能强用自己的方式思念着父亲,守护父亲种下的大树。

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成立于1959年,其前身为华蓥市国营东方红林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林场,可不是现在这样。”侯能强依然记得小时候父亲讲述的刚到林场时的景象,“当时山林比较荒芜,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找点好木材做几双筷子都难’”。

正是这个原因,让当时的“侯财良们”下定了植树造林的决心。他们要让青山永续,不能让子孙后代无木材可用。

1963年,37岁的侯财良离开家乡,孤身一人来到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工作。当时,望着光秃秃的荒山,这名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的退伍老兵,向荒山宣战,誓要植树造林让山岭重披绿装。

1986年,17岁的侯能强刚从初中毕业,便在父亲侯财良的鼓励下,接过植树的铁锹,循着父亲的足迹,接力植树造林,开始了每天与大山为伍、与森林为伴、用脚步丈量山岭的绿色传承。

59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如今的参天大树,都是这对父子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无言见证。46300亩的青山林海,更是向人们诉说着这两代林业人以青春换青山的传奇故事。

护林人的侯能强(前排一)。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供图

植树造林是水滴石穿的攻坚战

4月的林场,草木繁盛,绿意盎然。作为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李子垭管护区主任,侯能强觉得责任更重,愈加忙碌起来。

闲暇的时候,侯能强经常去看区内父亲当年种下的树。“看着他种的树,感觉很亲切,就像他依然陪在我们身边。”2021年,96岁的侯财良因病去世,侯能强用自己的方式思念着父亲,守护父亲种下的大树。

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成立于1959年,其前身为华蓥市国营东方红林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林场,可不是现在这样。”侯能强依然记得小时候父亲讲述的刚到林场时的景象,“当时山林比较荒芜,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找点好木材做几双筷子都难’”。

正是这个原因,让当时的“侯财良们”下定了植树造林的决心。他们要让青山永续,不能让子孙后代无木材可用。

荒山披绿装,绝非易事。“那时父亲常跟我们说,在林场工作,巡护只是日常工作,植树造林才是最辛苦的。”多年以后,侯能强才真正明白父亲这句话的意思。

“植树造林是非常辛苦的。我们每天天麻麻亮就要起床,召集好队伍人扛肩背上山栽树;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到集体宿舍,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侯能强说,林业人工作条件艰苦,还体现在地势偏僻、荆棘丛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方面。

“那时,父亲他们很不容易,住的是茅草棚,干活连双手套也没有,一双手生了很厚的老茧,每天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基本一个月就要穿坏一双解放鞋……”

但越是条件艰苦,越是磨励人的意志和品质。在东方红国有林场,以侯财良为代表的老一辈林业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靠着和同事们20多年如一日的坚持,种下了千百万棵树木。树木郁郁葱葱,将昔日的荒芜山林点缀得多姿多彩。

“我父亲他们那一辈老林业人是最辛苦的!”侯能强说,没有老一辈几十年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葱郁青山。

工作中的侯能强。华蓥市东方红国有林场供图

守护青山要一代接着一代干

年少时,作为父亲呵护下的“小树苗”,侯能强不曾想过,将来自己也会和这片林子结缘。

1986年,侯财良从林场退休。作为唯一的儿子,侯能强在父亲的鼓励下,接过父亲植树的铁锹,开始了他和林场的故事。

初到林场,侯能强和他同一批的3个年轻人就接到了种植10亩松树的任务。种树本身不难,难的是每天背着沉重的树苗,往返那偏远的山头,路上来去就要花6个小时左右。而且林区道路不便,甚至很多地方都是陡峭山壁,无路下脚。一天下来,年轻的侯能强全身的骨头就像散了架似的,他终于明白父亲说的“造林比巡护苦”的意思了。

后来,由于太辛苦,加上工资待遇不高,与侯能强一起来的很多同事都辞职了,但他坚持了下来。他说:“父亲教导我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能吃苦,不能给老侯家丢脸。”

“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侯能强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自己的栽种任务完成了,就主动去帮助其他同事。由于踏实刻苦又富有责任心,3个月后,侯能强被正式推荐成为护林员,这一干,就是36年。

36年来,护林员的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他们那辈人主要是种树,我们这一辈更多是护树。”侯能强说,从“砍树人”到“种树人”再到“护树人”,每一代林业人都有鲜明的使命。

巡护山林的个中辛苦,只有侯能强自己知道。1996年夏天,在一次巡护过程中,侯能强在林区遇到5个人正在偷偷砍伐树木。出于工作职责,即使孤身一人,侯能强依然决定上前劝阻。一番劝阻后,对方为了强行拉走树木,将侯能强头部打伤,致使他当即晕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侯能强才满面是血地醒来,回到场部报告。

“我们每一天都要做到无死角巡护,现在林区有道路了,有的地方可以骑摩托车。”一转眼几十年,侯能强每天用脚步丈量自己的责任区域。在林场工作多年,他从没想过去干别的事,巡山护林已经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乐此不疲。在管护区其他同事眼中,侯能强就像一张“活地图”,“片区的人、路、坟、树、标识标牌……他都了如指掌。”“他像一颗‘螺丝钉’,扎根在林区。”

当前,正值四川森林草原防火紧要期。每天清晨,侯能强都会带着防火袖章、宣传标识,拿着工具,进入片区查看情况,同时清理可燃物、排查隐患、开辟隔离带、进行入户宣传等。

“现在巡山和原来不一样了,上山砍柴、偷伐盗伐林木的人少了,主要是防火、防治病虫害等。”侯能强说,这与大家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由于长期从事艰苦的野外工作,侯能强可以在55岁时申请提前退休,但他说,如果政策允许,他想干满60岁,“现在干这行的年轻人太少了,我想多出一份力,也多带一带年轻人。”

每一片绿色都不会辜负辛勤付出的汗水。在侯财良、侯能强两代林业人的艰苦奋斗中,东方红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93%。还有一个好消息,不久前,侯能强带的两位大学生护林员已顺利“出师”了。

(责任编辑:章华维)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