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08:51 作者:李朝波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如果以种树作类比,领导干部应该把养心作为立德修身的“扎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破除不良心态,将正心养心、树立良好心态摆到突出位置,既是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砥砺干事创业精气神的重要路径。
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为官不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尽管这种现象在干部队伍中属于少数,但必须加以重视和纠正。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总是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种刺,遇到困难不伸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仅与党对干部的要求严重背离,难以成事,还可能会在干部队伍中造成“破窗效应”,贻误大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态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大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极大不负责。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这种危害性,更加自觉地摒弃“何必当真”的观念、“得过且过”的想法、“干一下得了”的心态,真正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肩,在干事创业中做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心骨。
有的领导干部不敢抓不敢管,抱着“鸵鸟心态”,唯恐得罪人、丢选票。敢抓敢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应然要求,也应该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实然状态。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只有做到敢抓敢管、善抓善管,才能确保良好的政治生态、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及领导工作的质效,进而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可与拥护。相反,领导干部不敢抓不敢管,一旦在政治生态等方面导致出现问题,不仅容易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也会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因此,必须摒弃这种“鸵鸟心态”,努力做到担责尽责、敢抓敢管。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劣者惩的良好用人环境,把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视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领导责任,建立融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关心关爱于一体的干部激励和保护机制,对尽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在干部队伍中推动形成敢抓敢管、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还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这种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具体地表现为,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总体来看,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既不利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也不符合党对干部的作风要求,对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及获得个人的进步发展也是无益的。应自觉摒弃这种不良心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主动融入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全局,坚守自我革命的根本政治方向,淬炼自我革命的锐利思想武器,丰富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打好自我革命的主动战和持久战,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贡献力量。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进退得失是个人利益和现实处境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应该加以关注。但如果将个人的进退得失看得太重,就容易牵动敏感神经,引起心态上的波动,甚至诱发心态失衡,最终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贪腐行为,不仅葬送了个人的大好前程,还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应该将保持平和心态作为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向和内容,重视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及守住廉洁自律底线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而要做到保持平和心态,首先要重视加强人格修养,涵养政治人格,锤炼个人品格,不断促进人格完善,用人格力量驱动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世界。其次,认识和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的关系。对这一组关系理不清、理不顺,很容易迷茫和迷路,造成心态上的起伏不定。再次,善于调整自身状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能有“娇”“骄”二气,要定下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负重前行时,学会调控压力、调节情绪、优化认知,做好自我激励,及时化解不必要的心理波动。此外还要注重保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借此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心态。
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自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提出著名的“赶考”命题以来,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这场考试还远没有结束,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出发,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领导干部要继续保持“赶考”心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斗争本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来源:学习时报)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如果以种树作类比,领导干部应该把养心作为立德修身的“扎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破除不良心态,将正心养心、树立良好心态摆到突出位置,既是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必然要求,也是砥砺干事创业精气神的重要路径。
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为官不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尽管这种现象在干部队伍中属于少数,但必须加以重视和纠正。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总是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种刺,遇到困难不伸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仅与党对干部的要求严重背离,难以成事,还可能会在干部队伍中造成“破窗效应”,贻误大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态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大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极大不负责。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这种危害性,更加自觉地摒弃“何必当真”的观念、“得过且过”的想法、“干一下得了”的心态,真正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肩,在干事创业中做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心骨。
有的领导干部不敢抓不敢管,抱着“鸵鸟心态”,唯恐得罪人、丢选票。敢抓敢管是对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应然要求,也应该是领导干部工作的实然状态。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只有做到敢抓敢管、善抓善管,才能确保良好的政治生态、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及领导工作的质效,进而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可与拥护。相反,领导干部不敢抓不敢管,一旦在政治生态等方面导致出现问题,不仅容易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也会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因此,必须摒弃这种“鸵鸟心态”,努力做到担责尽责、敢抓敢管。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优者奖、劣者惩的良好用人环境,把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视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领导责任,建立融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关心关爱于一体的干部激励和保护机制,对尽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在干部队伍中推动形成敢抓敢管、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还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这种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具体地表现为,有的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好好喘口气、歇歇脚,做做安稳官、太平官了;有的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庸政懒政混日子;有的为个人打算多了,患得患失、不敢担当却贪图名利、享受;有的习惯当“传声筒”“中转站”,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总体来看,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既不利于党的事业发展需要,也不符合党对干部的作风要求,对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及获得个人的进步发展也是无益的。应自觉摒弃这种不良心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主动融入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全局,坚守自我革命的根本政治方向,淬炼自我革命的锐利思想武器,丰富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打好自我革命的主动战和持久战,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贡献力量。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保持平和心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心无旁骛努力工作,为党和人民做事。进退得失是个人利益和现实处境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应该加以关注。但如果将个人的进退得失看得太重,就容易牵动敏感神经,引起心态上的波动,甚至诱发心态失衡,最终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贪腐行为,不仅葬送了个人的大好前程,还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应该将保持平和心态作为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向和内容,重视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以及守住廉洁自律底线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而要做到保持平和心态,首先要重视加强人格修养,涵养政治人格,锤炼个人品格,不断促进人格完善,用人格力量驱动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世界。其次,认识和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的关系。对这一组关系理不清、理不顺,很容易迷茫和迷路,造成心态上的起伏不定。再次,善于调整自身状态。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能有“娇”“骄”二气,要定下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负重前行时,学会调控压力、调节情绪、优化认知,做好自我激励,及时化解不必要的心理波动。此外还要注重保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借此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营造良好的心态。
以“赶考”的心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自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提出著名的“赶考”命题以来,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这场考试还远没有结束,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出发,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领导干部要继续保持“赶考”心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斗争本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接续奋斗,勇毅前行,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