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贵州>地方联播

施秉:苗寨里的课余生活 蓝靛染收获技艺和价值

2022-05-20 16:16   

教授蓝靛染。

黄古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施秉县古村落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村寨,苗族刺绣、纺织、扎染等各项技艺保存完好,民族文化丰富。长期以来,黄古小学把民族文化充分结合到兴趣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学生们通过自制蓝靛染民族校服,组织围巾义卖,收获民族技艺和创作价值,让施秉这座最偏远的村级完小的校园文化充满民族特色。

晾晒的蓝靛染围巾和衣服。

走入距离施秉县城80多公里的黄古小学,蓝白色相间的丝巾挂满木楼长廊,一张张染布随风翻动,如蓝色的海浪,课间的操场上,学生们身着靛蓝色的民族校服,在校园里跳绳嬉戏。在黄古,植物提取的蓝色不仅仅用于五颜六色的苗族姊妹饭上,现在更是广泛运用在学生自制的校服和围巾中。

在一楼的“苗族技艺传授室”,民族课老师万秀英站在染缸旁,上捞或下放成衣及布料进行染色,她养育的几大缸颜料,呈现出土黄水、墨绿丝、蓝色泡,“哄”出有“生命”的蓝色。

晾晒的蓝靛染围巾和衣服。

万秀英介绍说,“如果染料里没有一种(褐)绿色在里面,就是这种一条条绿丝,那么染水就是死的,染布需要有活的,才能上色,没有活的,它就上不了色,这些染水都是有生命的。”

为了养活蓝靛染活菌群,她每天不仅要给每个染缸增加一斤蓝靛泥,还要“喂”一斤米酒,有感情的“哄着”染缸,确保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完成他们的染色“作业”,通过近一年的兴趣课程,学生们学会了蓝靛染,180余名学生穿上了他们自染的校服。

晾晒的蓝靛染围巾和衣服。

来自三年级学生邰秀梅,熟练地拿起染缸上的木棒,一边捞着染缸里的布,一边向我们介绍她所掌握的流程。她说:“这个过程就是拿白色的衣服放进缸里面泡起,然后再拿出来,然后再让水(滤)掉一些,再拿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穿了,现在我们的校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染色的手。

万秀英说:“除了踩缝的时候不让他们踩,其他的(裁量)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学生比较喜欢,平常都爱穿,也就当成他们的校服了。”

完成了自制特色校服穿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的围巾扎染也实现了“量产”,今年初,在浙江临安锦城四中205班同学的联谊下,义卖出80条围巾,换来了60个学习台灯,通过江苏爱心人士孙玉平爱心采购40条围巾,给同学们换来了许多漱口杯、毛巾、脸盆以及60套三件套,并相应派发给学生们。5月14日当天,偏远住校的同学们收到了漂亮的三件套,他们乐开了花。

来自六年级的学生潘雨秋晨和其他学生一样,刚刚领过三件套,脸上正洋溢着笑容,他对我们说:“老师教我们给围巾染色,染完拿去卖,换成了这个三件套,我们都感到很有成就感,感觉手工做的这些东西很有价值。”

此外,除了教授蓝靛染技术,黄古小学还开展了刺绣课及劳动教学课,不仅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织、染、绣的民族非遗技艺,更要学会种菜种地,掌握劳动本领,学会种植食物、珍惜粮食,享受乡村学校自种的四季蔬果。(图/文 杨健、王艺伟)

教授蓝靛染。

黄古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施秉县古村落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村寨,苗族刺绣、纺织、扎染等各项技艺保存完好,民族文化丰富。长期以来,黄古小学把民族文化充分结合到兴趣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学生们通过自制蓝靛染民族校服,组织围巾义卖,收获民族技艺和创作价值,让施秉这座最偏远的村级完小的校园文化充满民族特色。

晾晒的蓝靛染围巾和衣服。

走入距离施秉县城80多公里的黄古小学,蓝白色相间的丝巾挂满木楼长廊,一张张染布随风翻动,如蓝色的海浪,课间的操场上,学生们身着靛蓝色的民族校服,在校园里跳绳嬉戏。在黄古,植物提取的蓝色不仅仅用于五颜六色的苗族姊妹饭上,现在更是广泛运用在学生自制的校服和围巾中。

在一楼的“苗族技艺传授室”,民族课老师万秀英站在染缸旁,上捞或下放成衣及布料进行染色,她养育的几大缸颜料,呈现出土黄水、墨绿丝、蓝色泡,“哄”出有“生命”的蓝色。

晾晒的蓝靛染围巾和衣服。

万秀英介绍说,“如果染料里没有一种(褐)绿色在里面,就是这种一条条绿丝,那么染水就是死的,染布需要有活的,才能上色,没有活的,它就上不了色,这些染水都是有生命的。”

为了养活蓝靛染活菌群,她每天不仅要给每个染缸增加一斤蓝靛泥,还要“喂”一斤米酒,有感情的“哄着”染缸,确保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完成他们的染色“作业”,通过近一年的兴趣课程,学生们学会了蓝靛染,180余名学生穿上了他们自染的校服。

晾晒的蓝靛染围巾和衣服。

来自三年级学生邰秀梅,熟练地拿起染缸上的木棒,一边捞着染缸里的布,一边向我们介绍她所掌握的流程。她说:“这个过程就是拿白色的衣服放进缸里面泡起,然后再拿出来,然后再让水(滤)掉一些,再拿去晒,晒干了就可以穿了,现在我们的校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染色的手。

万秀英说:“除了踩缝的时候不让他们踩,其他的(裁量)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学生比较喜欢,平常都爱穿,也就当成他们的校服了。”

完成了自制特色校服穿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学习的围巾扎染也实现了“量产”,今年初,在浙江临安锦城四中205班同学的联谊下,义卖出80条围巾,换来了60个学习台灯,通过江苏爱心人士孙玉平爱心采购40条围巾,给同学们换来了许多漱口杯、毛巾、脸盆以及60套三件套,并相应派发给学生们。5月14日当天,偏远住校的同学们收到了漂亮的三件套,他们乐开了花。

来自六年级的学生潘雨秋晨和其他学生一样,刚刚领过三件套,脸上正洋溢着笑容,他对我们说:“老师教我们给围巾染色,染完拿去卖,换成了这个三件套,我们都感到很有成就感,感觉手工做的这些东西很有价值。”

此外,除了教授蓝靛染技术,黄古小学还开展了刺绣课及劳动教学课,不仅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织、染、绣的民族非遗技艺,更要学会种菜种地,掌握劳动本领,学会种植食物、珍惜粮食,享受乡村学校自种的四季蔬果。(图/文 杨健、王艺伟)

(责任编辑:陈晶晶)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