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社会

求真|2022全国高考今日开考 这些诈骗类型需警惕

2022-06-07 10:4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 (周静圆)今日上午,2022年高考正式拉开帷幕。人民网“求真”栏目整理了五种常见的与高考相关的骗局,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当心一些不法分子借高考之名实施诈骗。

骗局一:网售“高考答案”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的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的不法分子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真相】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求真”栏目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购买所谓“高考绝密答案”等。据了解,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骗局二:伪造虚假查分网址

高考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点。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查分网址,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等信息。不法分子再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就可以经网购消费变现或者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等方式获得钱财。

【真相】“求真”栏目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官方指定的查询方式、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同时谨慎对待各类涉及查分、录取等短信,核实来源。

骗局三:声称提前批次录取,需先缴纳学费

不法分子冒充某大学招生办给考生及家长打电话,声称本学校为提前招生,如果想被录取,需要提前缴纳学费,否则会被退档,无法录取,后果自负。

【真相】据了解,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工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求真”栏目提醒,对于收到的任何以招生为由的电话短信,需要谨慎。考生可通过官网查询录取信息,避免“病急乱投医”。

骗局四:谎称花钱可获取“补录名额”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对考生及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真相】“求真”栏目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考生和家长也不要被一些假冒“文件”哄骗,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

骗局五: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真相】“求真”栏目提醒,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求真观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研究员曲晓程表示,试卷、分数、录取通知书,围绕着高考所展开的话题是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披着“高考”外衣的网络诈骗行为更加突出。这些骗局巧妙地利用了家长、考生们的焦虑心理,精准实施诈骗。

曲晓程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需要监管部门“跑在骗局前”,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先期研判治理;二是加大惩治力度,提升诈骗成本,强化法律震慑作用;三是媒体机构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消解虚假信息的生存土壤;四是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等也应加大内容风险把控,降低骗局的传播可能。考生及家长也应提升理性辨别能力,识别骗局套路。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 (周静圆)今日上午,2022年高考正式拉开帷幕。人民网“求真”栏目整理了五种常见的与高考相关的骗局,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当心一些不法分子借高考之名实施诈骗。

骗局一:网售“高考答案”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平台或交流群中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的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的不法分子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真相】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求真”栏目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更不要购买所谓“高考绝密答案”等。据了解,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出售、使用无线作弊器材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骗局二:伪造虚假查分网址

高考分数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重点。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发送带有木马链接的虚假查分网址,一旦点击进入,木马病毒便会自动植入手机,从而获取手机所关联的银行卡等信息。不法分子再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就可以经网购消费变现或者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等方式获得钱财。

【真相】“求真”栏目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官方指定的查询方式、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同时谨慎对待各类涉及查分、录取等短信,核实来源。

骗局三:声称提前批次录取,需先缴纳学费

不法分子冒充某大学招生办给考生及家长打电话,声称本学校为提前招生,如果想被录取,需要提前缴纳学费,否则会被退档,无法录取,后果自负。

【真相】据了解,高考提前批次的录取工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求真”栏目提醒,对于收到的任何以招生为由的电话短信,需要谨慎。考生可通过官网查询录取信息,避免“病急乱投医”。

骗局四:谎称花钱可获取“补录名额”

“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对考生及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

【真相】“求真”栏目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可能是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考生和家长也不要被一些假冒“文件”哄骗,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

骗局五: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

【真相】“求真”栏目提醒,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求真观察】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研究员曲晓程表示,试卷、分数、录取通知书,围绕着高考所展开的话题是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披着“高考”外衣的网络诈骗行为更加突出。这些骗局巧妙地利用了家长、考生们的焦虑心理,精准实施诈骗。

曲晓程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需要监管部门“跑在骗局前”,运用数字科技手段先期研判治理;二是加大惩治力度,提升诈骗成本,强化法律震慑作用;三是媒体机构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消解虚假信息的生存土壤;四是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等也应加大内容风险把控,降低骗局的传播可能。考生及家长也应提升理性辨别能力,识别骗局套路。

(责任编辑:温璐)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