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教育

校企同心同向才有高质量就业

2022-06-10 08:28 光明日报  

【记者手记】

2022年求职季,似乎与往年有些不同。95后、00后成为求职主体,毕业人数首次超千万;疫情影响仍在,线上笔试、AI面试成为招聘主流;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用工规模有所调整,中小微企业校招规模收缩明显。那么,真实的就业市场情况是怎样的?求职者、用工方、高校各有哪些诉求与隐忧?在就业的大盘中,各方如何迈出关键一步?本报报道组正在行动,力图寻找深层答案。

客观来看,疫情延缓了校招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聘效果。然而,可喜的是一部分新兴科技公司用人规模呈现逆势上扬态势,比如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总数由2020年711人扩展到2022年1400人,校招比例也相应增加。此外,技工人才受到“热捧”,需求量较大,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相吸纳的“香饽饽”。可以说,岗位供给的“蓄水池”时有波澜,但就业形势总体趋稳。

访谈中记者发现,许多人在求职中并不存在“有没有”的烦恼,更多是心怀“好不好”的犹疑。年轻一代有拼劲、敢创新,却有“等一等、缓一缓”的心理,向往灵活就业的自由,或者对下基层、“进工厂”有所顾虑。说到底,还是个人预期与岗位条件之间存在偏差,这也是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求职者心存“好不好”的纠结之时,用工方则更在意“能不能”的问题,即个人能力是否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当求职者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时,“人岗错配”现象便体现得更为明显。有的用工方感叹,招到的毕业生“简历很丰富,仔细一问、上岗一干,实际却很苍白”。个中原因与个人综合素质有关,但更多是对“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能否真正匹配的深度考问。现实中,部分院校课程内容滞后,与时代发展脱节;盲目注重热门专业的外延式扩展,忽视内涵式建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无法落实、落细,难以融入其求学、择业的整个人生轨迹之中……

补齐校企之间育人、用人的“断点”,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有益探索正如雨后春笋般昭示着生机与希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正在开展,市场需求与人才资源深度对接,为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先行探路;形式多样的“见习计划”在各大企业出现,企业向高校提出研发课题,学生在企业实习推动课题实施,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双师”互动的旋转门开启,引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行业专家也参与学校教学。

说到底,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工程,只有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各方紧密配合,才能破除教与用“两张皮”的现象,在紧跟产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的过程中为国家培育用得上、用得好的人才。

我们相信,在校企携手护航下,每一种青春都会焕发光彩,每一位青年都有光明未来。

(记者 李晓)

【记者手记】

2022年求职季,似乎与往年有些不同。95后、00后成为求职主体,毕业人数首次超千万;疫情影响仍在,线上笔试、AI面试成为招聘主流;经济下行压力之下,用工规模有所调整,中小微企业校招规模收缩明显。那么,真实的就业市场情况是怎样的?求职者、用工方、高校各有哪些诉求与隐忧?在就业的大盘中,各方如何迈出关键一步?本报报道组正在行动,力图寻找深层答案。

客观来看,疫情延缓了校招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聘效果。然而,可喜的是一部分新兴科技公司用人规模呈现逆势上扬态势,比如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总数由2020年711人扩展到2022年1400人,校招比例也相应增加。此外,技工人才受到“热捧”,需求量较大,成为众多用人单位争相吸纳的“香饽饽”。可以说,岗位供给的“蓄水池”时有波澜,但就业形势总体趋稳。

访谈中记者发现,许多人在求职中并不存在“有没有”的烦恼,更多是心怀“好不好”的犹疑。年轻一代有拼劲、敢创新,却有“等一等、缓一缓”的心理,向往灵活就业的自由,或者对下基层、“进工厂”有所顾虑。说到底,还是个人预期与岗位条件之间存在偏差,这也是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求职者心存“好不好”的纠结之时,用工方则更在意“能不能”的问题,即个人能力是否与岗位需求相匹配。当求职者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时,“人岗错配”现象便体现得更为明显。有的用工方感叹,招到的毕业生“简历很丰富,仔细一问、上岗一干,实际却很苍白”。个中原因与个人综合素质有关,但更多是对“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能否真正匹配的深度考问。现实中,部分院校课程内容滞后,与时代发展脱节;盲目注重热门专业的外延式扩展,忽视内涵式建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无法落实、落细,难以融入其求学、择业的整个人生轨迹之中……

补齐校企之间育人、用人的“断点”,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有益探索正如雨后春笋般昭示着生机与希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正在开展,市场需求与人才资源深度对接,为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先行探路;形式多样的“见习计划”在各大企业出现,企业向高校提出研发课题,学生在企业实习推动课题实施,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双师”互动的旋转门开启,引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行业专家也参与学校教学。

说到底,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工程,只有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各方紧密配合,才能破除教与用“两张皮”的现象,在紧跟产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的过程中为国家培育用得上、用得好的人才。

我们相信,在校企携手护航下,每一种青春都会焕发光彩,每一位青年都有光明未来。

(记者 李晓)

(责任编辑:郝孟佳)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