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一键解绑”,对过度营销说“不”

2022-06-22 08:06   作者:李帛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试运行的“一键解绑”功能。图片来源于网络

手机绑定APP太多,经常遭受“短信轰炸”?近日,工信部直属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试运行“一键查询”和“一键解绑”功能。上述功能可用于查询该手机号注册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情况,选择是否解除持有手机号与互联网账号之间的绑定或关联关系。

营销短信备受诟病

线上购物、手机导航、在线刷剧……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5G进一步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同时,受到防疫期间居家生活模式等影响,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激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52万款。其中,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社交通讯类APP数量分别达37万款、24.8万款和21.1万款。

业内人士认为,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也应注意到,互联网应用大多需要通过手机号码进行注册。而应用平台往往“默认”注册用户同意直接发送促销信息,“短信轰炸”使得消费者权益严重受损,这种现象在“6·18”“双11”期间尤为明显。

去年10月,有机构发布《垃圾短信状况调查报告(2021)》,近七成受访者表示电商促销期间收到垃圾短信的频率明显更高;四成受访者反映网络平台存在不同意接收营销短信就无法注册的情况。从受访者收到的垃圾短信类型来看,零售商品类的推销短信最多,占比达74.76%;其次是金融保险类的推销短信,占比43.42%;房地产和汽车推销短信、电信业务宣传短信、餐饮类推销短信等其他推销短信也备受消费者诟病。

对“短信轰炸”出重拳

网友反映的“短信轰炸”现象,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的法规体系正在完善。去年10月,工信部要求规范电商平台“双11”短信营销行为,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营销短信。今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指出,工信部正强化应用程序关键责任链的管理,进一步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

侵扰了私人生活安宁,是不少网友反映较为强烈的内容。“所谓私人生活安宁权,就是自然人享有的维持安稳宁静的私生活状态并排除他人不法侵扰、侵害的权利。不被打扰就是安宁的核心。”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彭伶认为,持续的网络人身攻击、电话骚扰、短信轰炸等应当属于侵犯公民安宁权的行为。《民法典》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王雷认为,“短信轰炸”的源头有可能是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未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超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消费者同意,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第3款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若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切实实施消费公益诉讼等方式降低个人信息维权成本,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示范效应。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服务公告,表示“一键解绑”服务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系统功能和性能仍需进一步完善。此举获得网民的关注与支持。

王雷认为,推出“一键解绑”功能,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限制在与互联网账号注册目的直接相关和最小必要范围,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以及可能衍生的“短信轰炸”等不良后果。

彭伶说,“一键解绑”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平台以及广告商是否能够依法进行商业行为。应用平台“默认”注册用户同意直接发送促销信息、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发送营销短信等问题,还需要技术层面的完善。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也应主动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试运行的“一键解绑”功能。图片来源于网络

手机绑定APP太多,经常遭受“短信轰炸”?近日,工信部直属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试运行“一键查询”和“一键解绑”功能。上述功能可用于查询该手机号注册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情况,选择是否解除持有手机号与互联网账号之间的绑定或关联关系。

营销短信备受诟病

线上购物、手机导航、在线刷剧……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5G进一步普及,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同时,受到防疫期间居家生活模式等影响,移动互联网应用需求激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52万款。其中,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社交通讯类APP数量分别达37万款、24.8万款和21.1万款。

业内人士认为,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也应注意到,互联网应用大多需要通过手机号码进行注册。而应用平台往往“默认”注册用户同意直接发送促销信息,“短信轰炸”使得消费者权益严重受损,这种现象在“6·18”“双11”期间尤为明显。

去年10月,有机构发布《垃圾短信状况调查报告(2021)》,近七成受访者表示电商促销期间收到垃圾短信的频率明显更高;四成受访者反映网络平台存在不同意接收营销短信就无法注册的情况。从受访者收到的垃圾短信类型来看,零售商品类的推销短信最多,占比达74.76%;其次是金融保险类的推销短信,占比43.42%;房地产和汽车推销短信、电信业务宣传短信、餐饮类推销短信等其他推销短信也备受消费者诟病。

对“短信轰炸”出重拳

网友反映的“短信轰炸”现象,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相关的法规体系正在完善。去年10月,工信部要求规范电商平台“双11”短信营销行为,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营销短信。今年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信部总工程师韩夏指出,工信部正强化应用程序关键责任链的管理,进一步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

侵扰了私人生活安宁,是不少网友反映较为强烈的内容。“所谓私人生活安宁权,就是自然人享有的维持安稳宁静的私生活状态并排除他人不法侵扰、侵害的权利。不被打扰就是安宁的核心。”中国法学会会员部副主任、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彭伶认为,持续的网络人身攻击、电话骚扰、短信轰炸等应当属于侵犯公民安宁权的行为。《民法典》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王雷认为,“短信轰炸”的源头有可能是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未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超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消费者同意,利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进行精准营销。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第3款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若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众多个人的权益的,人民检察院、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和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切实实施消费公益诉讼等方式降低个人信息维权成本,形成保护个人信息的示范效应。

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服务公告,表示“一键解绑”服务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系统功能和性能仍需进一步完善。此举获得网民的关注与支持。

王雷认为,推出“一键解绑”功能,将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限制在与互联网账号注册目的直接相关和最小必要范围,避免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范个人信息泄露以及可能衍生的“短信轰炸”等不良后果。

彭伶说,“一键解绑”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平台以及广告商是否能够依法进行商业行为。应用平台“默认”注册用户同意直接发送促销信息、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发送营销短信等问题,还需要技术层面的完善。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过程中也应主动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责任编辑:黄晓莹)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