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9 08:48 光明日报
教育部6月28日举办“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十年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居于主体地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事业,是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
“六纳村处于大石山区,其地理位置和语言习惯导致当地群众与外界交流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发布会上,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介绍了六纳村“推普助力脱贫”的情况。该村通过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普通话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掌握普通话。
“那些经过培训的群众很多都走出了大山,他们在县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普通话推广惠及当地群众160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39人次,他们均实现了脱贫。”吴桂彬说。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介绍,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三区三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实现全覆盖,中央财政专项支持986支团队1.1万余名大学生开展推普志愿服务,辐射带动数十万高校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线。目前,民族地区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85%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传承语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甲骨文等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
自2020年11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启动实施以来,16家高校和文博单位组织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首部论文精选《传承中华基因: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甲骨学论文精选及提要》、首次注明甲骨重量的《吉林大学藏甲骨集》等成果。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久远、唯一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即便从殷商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来汉字也没有中断使用。可以说,每一个来源古老的汉字本身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产出了一大批基于专业研究、可以永续留存、正在走向世界的语言文化成果。
放眼国际,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外国人人数近2亿。
建设规范标准,服务人民需求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年来,伴随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满足信息时代人民群众语言生活需求的智能语言产品走进大众。比如包括35款历代书法名家字体的“中华精品字库”,转换准确率达99%的“汉字简繁文体智能转换系统”,涵盖古今各个时期8万多个汉字的形、音、义、用、码信息的“汉字全息资源系统”,收录各类语言资源近千项的“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等。
十年来,伴随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多元化、数字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拓展。例如,《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一次在通用层面明确了“规范汉字”的范围;《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汉语拼音的国际影响和作用;《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让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满足了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地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柴如瑾)
教育部6月28日举办“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第六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和经验。十年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居于主体地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事业,是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
“六纳村处于大石山区,其地理位置和语言习惯导致当地群众与外界交流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发布会上,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介绍了六纳村“推普助力脱贫”的情况。该村通过推普公益课堂、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共同学习普通话等方式,帮助当地群众掌握普通话。
“那些经过培训的群众很多都走出了大山,他们在县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实现了脱贫致富。据统计,普通话推广惠及当地群众1600多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539人次,他们均实现了脱贫。”吴桂彬说。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介绍,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三区三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实现全覆盖,中央财政专项支持986支团队1.1万余名大学生开展推普志愿服务,辐射带动数十万高校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线。目前,民族地区幼儿园已基本实现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85%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传承语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甲骨文等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
自2020年11月“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启动实施以来,16家高校和文博单位组织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首部论文精选《传承中华基因: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甲骨学论文精选及提要》、首次注明甲骨重量的《吉林大学藏甲骨集》等成果。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久远、唯一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即便从殷商甲骨文算起,三千多年来汉字也没有中断使用。可以说,每一个来源古老的汉字本身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年来产出了一大批基于专业研究、可以永续留存、正在走向世界的语言文化成果。
放眼国际,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外国人人数近2亿。
建设规范标准,服务人民需求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年来,伴随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满足信息时代人民群众语言生活需求的智能语言产品走进大众。比如包括35款历代书法名家字体的“中华精品字库”,转换准确率达99%的“汉字简繁文体智能转换系统”,涵盖古今各个时期8万多个汉字的形、音、义、用、码信息的“汉字全息资源系统”,收录各类语言资源近千项的“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等。
十年来,伴随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多元化、数字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拓展。例如,《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一次在通用层面明确了“规范汉字”的范围;《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了汉语拼音的国际影响和作用;《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让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满足了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地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
(本报北京6月28日电 本报记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