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天津

河南文旅“融”出一片新天地

2022-07-11 15:46 人民网-河南频道  作者:尚明桢 王佩

信阳新县西河湾村风光。张因权摄

行走在信阳新县西河湾村,沿着“胜利路”蜿蜒向上直到山顶,就是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遗址——玉皇寨。眺望对面的下尉湾,九位烈士在那里抛头颅洒热血;山脚下,一棵“红军树”吸引无数游客流连于此。

村中,一幢幢黑瓦青砖的豫南民居临河而立,其中不少是别致的民宿。“去年疫情平稳,民宿加上农家乐,我半年就挣了五六万元。”今年59岁的张思忠是红军烈属,前半辈子辗转各地打工糊口。他说,自从村里依靠深挖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成功转型,家家户户就都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村里开了30多家农家乐、30多家民宿,深厚的红色资源同青山绿水相融,成为西河湾村的“金字招牌”,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河南坚定文化自信,打造“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品牌,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古老文化频频破圈,新兴业态逐渐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为经济发展赋能蓄力。

坚定文化自信 古老文化破圈而出

当三千年前的编钟遇上《孤勇者》,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不止编钟,还有笛、瑟、笙、琵琶……消去电音,用9种古乐器重新编曲,流行音乐《孤勇者》被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绎得荡气回肠,走红网络。网友直呼“求音频版!想在我的耳朵里单曲循环!”“太有排面啦,我要再看亿遍!”“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在历史的长河中孤勇前行!”

这不是河南省博物院第一次“整活”,更不是河南文化第一次出圈。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演出现场。河南博物院供图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文化“家底”丰厚,然而却长期面对“有说头,没看头”的尴尬。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河南坚定文化自信,用更多的创意表达“活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解码文化宝藏。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河南创新诠释传统文化打造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屡次破圈,被外交部多次向海外推介。不仅如此,“一盒难求”的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上瘾,“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甲骨文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让人边吃边长知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表达,以恰当、有趣的形象融入百姓生活,可近可亲。

“手握千年文化王牌,河南当‘潮’不让、‘出圈’有底气。”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传统文化频频出圈的背后,是近年来民众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河南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将“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确定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河南全域文化旅游品牌。为更好地塑造这一品牌,今年,河南策划推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涉及578处文物和文化资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表示,迈进“十四五”,河南将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立足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推出人类起源、姓氏寻根、治黄史诗、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等14条主题文化线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叫响“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主题形象。

擦亮文旅品牌 新兴业态培育壮大

“粮食多,交通四通八达,除此之外,我对河南一直没什么别的感知。但这次到了‘只有河南’,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原来,河南有这么多厚重璀璨的文化。”7月1日,到河南旅游的成都大学生陈洁感慨地说。

从视频平台上刷到“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后,陈洁被深深吸引,一放暑假,便约着同学直奔河南看剧。“来对了!在这里,感觉时间和空间被折叠了,我好像跟着剧情穿越回那些历史时刻,跟着远去的灵魂一起哭,一起笑。”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一隅。张昊摄

火车站剧场,令陈洁印象深刻。观众不是坐在台下看,而是参与其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她从被新颖的形式吸引,到被剧情展现的“河南人舍小我取大义”的故事所感动,再到最后看到金色麦浪以智能控制的方式在眼前翻滚那一刻的泪流满面。她仿佛触摸到了那种历尽苦难依然生生不息的河南精神。这里带给她的心灵震撼“是以往任何旅游景点从来没有过的”。

从“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出来后,陈洁和同伴决定再去河南博物院、洛阳天子驾六遗址、开封清明上河园游玩,“河南是一个文化宝藏,值得我们探寻。”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是河南文旅融合新业态的代表之一。其以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用“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做载体,将华夏文明的璀璨辉煌和历史变迁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表现、传承。自2021年6月首演以来,虽因疫情先后4次闭园,依然挡不住来自全国235个城市的观众的热情,省内外总观剧人次近300万,三分之一游客为观剧专程来河南,成为游客感知中原文化的新窗口。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创新的实践中,涌现出数字博物馆、元宇宙文旅项目、创意设计美学空间等新业态、新概念。

博物馆文创数字藏品成为新风潮,文物“装进”了元宇宙。河南博物院先后发布妇好鸮尊、青玉虎形佩等文创数字藏品,每次上线即被“秒光”。从元宇宙智慧旅游大会“虚拟人”参会,到虚拟数字人“刘伶”云台山元宇宙世界奇幻旅程,再到打造《堡垒之夜》的沉浸式游戏音乐节,河南省多个新文旅场景相继亮相。

新业态呈现出具象化、可感知、读得懂的共同特点,“有说头,没看头”变成了“有说头,更有看头”。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汪振军认为,河南文旅文创融合的关键是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实现由资源、产品到品牌的创意转化,由高地、高原到高峰的创新转化,最终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用活红色资源 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

地处豫南的信阳既是革命老区也是生态新城。近年来,信阳坚持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游”,唱响“红色游”,提升“绿色游”。“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渐成品牌。

检查房间消杀、确认餐食配备、排查安全隐患,7月5日一大早,信阳新县大别山少年军校负责人杨家升忙得满头大汗。“可以了,都准备好了。”终于,他长吁一口气,安心等待着中午即将到来的信阳某中学百人研学团队。

2013年,在外奋斗十多年的信阳新县人杨家升,怀着对大别山骨子里的眷恋返乡创业。他流转1000多亩土地,搞生态农业。起初两年,还算顺利。第三年,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导致150亩丰收在望的猕猴桃、葡萄毁于一旦,直接损失两百余万元。好不容易缓过劲儿,刚盖起的民宿,又在一场极端暴雪天气中损坏严重,差点让项目夭折。

“动过放弃的念头,但我还是选择坚持。”杨家升说,自小在这片山里长大的他始终觉得,守着这么好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6月28日,河南省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探访红色足迹。陈安茹摄

2019年前后,红色研学游兴起。杨家升顺势而为,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以国防教育为主的大别山少年军校,每年接待学员数万人,带动不少群众家门口就业,各色农副产品就地转化。

在少年军校研学5天4夜,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献甫说:“孩子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记忆,丰富了生命体验和成长体验,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

近年来,随着新县文旅产业的发展,累计有3000余人返乡创业。仅在新县吴陈河镇耕读小镇里,奇龙岭民俗文化园、新星火青少年传统文化基地、茅屋冲农场、天竺蘑菇种植基地等返乡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抱团发展。

6月29日,全国行程码“摘星”,让更多人将出游的计划变为行动。“7月1号到6号,我这边陆续接待了将近1000学员,市场复苏明显,前景喜人。”新星火青少年传统文化基地负责人胡新明介绍,他负责研学培训,奇龙岭民俗文化园内的农家乐负责餐食,其他几个基地则作为学员素质拓展、采摘研学、农耕教育的场所。

新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汪宗军介绍,全县每年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近30万人次。目前,该县已先后入选全国12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1—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34.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77亿元。

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表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信阳市坚持文旅融合,着力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和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信阳优良生态的“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经济价值”,助力打造“两山”理念的信阳样板。

信阳是河南用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河南省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光资源,不断提升文旅层次和吸引力。通过整合绿色生态资源,将红色旅游、乡村游、绿色生态游相融为一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旅力量。

春风浩荡战鼓急,百舸争流自当先。从“农业大省”到“文化大省”,河南立足自身优势,挖掘潜在动能,不断创新表达,将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诗和远方,“豫”见美好,“老家河南”正大步走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之路上。

信阳新县西河湾村风光。张因权摄

行走在信阳新县西河湾村,沿着“胜利路”蜿蜒向上直到山顶,就是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遗址——玉皇寨。眺望对面的下尉湾,九位烈士在那里抛头颅洒热血;山脚下,一棵“红军树”吸引无数游客流连于此。

村中,一幢幢黑瓦青砖的豫南民居临河而立,其中不少是别致的民宿。“去年疫情平稳,民宿加上农家乐,我半年就挣了五六万元。”今年59岁的张思忠是红军烈属,前半辈子辗转各地打工糊口。他说,自从村里依靠深挖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成功转型,家家户户就都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村里开了30多家农家乐、30多家民宿,深厚的红色资源同青山绿水相融,成为西河湾村的“金字招牌”,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河南坚定文化自信,打造“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品牌,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古老文化频频破圈,新兴业态逐渐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为经济发展赋能蓄力。

坚定文化自信 古老文化破圈而出

当三千年前的编钟遇上《孤勇者》,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不止编钟,还有笛、瑟、笙、琵琶……消去电音,用9种古乐器重新编曲,流行音乐《孤勇者》被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绎得荡气回肠,走红网络。网友直呼“求音频版!想在我的耳朵里单曲循环!”“太有排面啦,我要再看亿遍!”“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在历史的长河中孤勇前行!”

这不是河南省博物院第一次“整活”,更不是河南文化第一次出圈。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演出现场。河南博物院供图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文化“家底”丰厚,然而却长期面对“有说头,没看头”的尴尬。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河南坚定文化自信,用更多的创意表达“活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解码文化宝藏。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河南创新诠释传统文化打造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屡次破圈,被外交部多次向海外推介。不仅如此,“一盒难求”的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上瘾,“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甲骨文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让人边吃边长知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表达,以恰当、有趣的形象融入百姓生活,可近可亲。

“手握千年文化王牌,河南当‘潮’不让、‘出圈’有底气。”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传统文化频频出圈的背后,是近年来民众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河南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定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十大战略”之一,将“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确定为“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河南全域文化旅游品牌。为更好地塑造这一品牌,今年,河南策划推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涉及578处文物和文化资源。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表示,迈进“十四五”,河南将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立足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地位,推出人类起源、姓氏寻根、治黄史诗、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等14条主题文化线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叫响“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主题形象。

擦亮文旅品牌 新兴业态培育壮大

“粮食多,交通四通八达,除此之外,我对河南一直没什么别的感知。但这次到了‘只有河南’,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原来,河南有这么多厚重璀璨的文化。”7月1日,到河南旅游的成都大学生陈洁感慨地说。

从视频平台上刷到“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后,陈洁被深深吸引,一放暑假,便约着同学直奔河南看剧。“来对了!在这里,感觉时间和空间被折叠了,我好像跟着剧情穿越回那些历史时刻,跟着远去的灵魂一起哭,一起笑。”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一隅。张昊摄

火车站剧场,令陈洁印象深刻。观众不是坐在台下看,而是参与其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她从被新颖的形式吸引,到被剧情展现的“河南人舍小我取大义”的故事所感动,再到最后看到金色麦浪以智能控制的方式在眼前翻滚那一刻的泪流满面。她仿佛触摸到了那种历尽苦难依然生生不息的河南精神。这里带给她的心灵震撼“是以往任何旅游景点从来没有过的”。

从“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出来后,陈洁和同伴决定再去河南博物院、洛阳天子驾六遗址、开封清明上河园游玩,“河南是一个文化宝藏,值得我们探寻。”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是河南文旅融合新业态的代表之一。其以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用“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做载体,将华夏文明的璀璨辉煌和历史变迁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表现、传承。自2021年6月首演以来,虽因疫情先后4次闭园,依然挡不住来自全国235个城市的观众的热情,省内外总观剧人次近300万,三分之一游客为观剧专程来河南,成为游客感知中原文化的新窗口。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创新的实践中,涌现出数字博物馆、元宇宙文旅项目、创意设计美学空间等新业态、新概念。

博物馆文创数字藏品成为新风潮,文物“装进”了元宇宙。河南博物院先后发布妇好鸮尊、青玉虎形佩等文创数字藏品,每次上线即被“秒光”。从元宇宙智慧旅游大会“虚拟人”参会,到虚拟数字人“刘伶”云台山元宇宙世界奇幻旅程,再到打造《堡垒之夜》的沉浸式游戏音乐节,河南省多个新文旅场景相继亮相。

新业态呈现出具象化、可感知、读得懂的共同特点,“有说头,没看头”变成了“有说头,更有看头”。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汪振军认为,河南文旅文创融合的关键是由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实现由资源、产品到品牌的创意转化,由高地、高原到高峰的创新转化,最终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用活红色资源 为乡村振兴赋能蓄力

八百里大别山,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绿色森林多。

地处豫南的信阳既是革命老区也是生态新城。近年来,信阳坚持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游”,唱响“红色游”,提升“绿色游”。“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渐成品牌。

检查房间消杀、确认餐食配备、排查安全隐患,7月5日一大早,信阳新县大别山少年军校负责人杨家升忙得满头大汗。“可以了,都准备好了。”终于,他长吁一口气,安心等待着中午即将到来的信阳某中学百人研学团队。

2013年,在外奋斗十多年的信阳新县人杨家升,怀着对大别山骨子里的眷恋返乡创业。他流转1000多亩土地,搞生态农业。起初两年,还算顺利。第三年,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导致150亩丰收在望的猕猴桃、葡萄毁于一旦,直接损失两百余万元。好不容易缓过劲儿,刚盖起的民宿,又在一场极端暴雪天气中损坏严重,差点让项目夭折。

“动过放弃的念头,但我还是选择坚持。”杨家升说,自小在这片山里长大的他始终觉得,守着这么好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前景一定是广阔的。

6月28日,河南省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探访红色足迹。陈安茹摄

2019年前后,红色研学游兴起。杨家升顺势而为,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以国防教育为主的大别山少年军校,每年接待学员数万人,带动不少群众家门口就业,各色农副产品就地转化。

在少年军校研学5天4夜,河南省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献甫说:“孩子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缅怀革命先烈、感悟红色记忆,丰富了生命体验和成长体验,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

近年来,随着新县文旅产业的发展,累计有3000余人返乡创业。仅在新县吴陈河镇耕读小镇里,奇龙岭民俗文化园、新星火青少年传统文化基地、茅屋冲农场、天竺蘑菇种植基地等返乡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抱团发展。

6月29日,全国行程码“摘星”,让更多人将出游的计划变为行动。“7月1号到6号,我这边陆续接待了将近1000学员,市场复苏明显,前景喜人。”新星火青少年传统文化基地负责人胡新明介绍,他负责研学培训,奇龙岭民俗文化园内的农家乐负责餐食,其他几个基地则作为学员素质拓展、采摘研学、农耕教育的场所。

新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汪宗军介绍,全县每年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近30万人次。目前,该县已先后入选全国12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2年1—6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34.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77亿元。

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表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信阳市坚持文旅融合,着力建设全国著名的红色和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信阳优良生态的“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经济价值”,助力打造“两山”理念的信阳样板。

信阳是河南用活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河南省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风光资源,不断提升文旅层次和吸引力。通过整合绿色生态资源,将红色旅游、乡村游、绿色生态游相融为一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旅力量。

春风浩荡战鼓急,百舸争流自当先。从“农业大省”到“文化大省”,河南立足自身优势,挖掘潜在动能,不断创新表达,将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加快转变为发展优势。诗和远方,“豫”见美好,“老家河南”正大步走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之路上。

(责任编辑:张静淇)
分享到:

查看全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