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读图

半个世纪的守边情

2022-07-11 08:39 新华社  


这是尼玛老人的家(2022年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6日,尼玛在家门口目送儿子哈达布和去巡边。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6日,尼玛在家门口目送儿子哈达布和去巡边。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0年10月15日,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在巡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5日,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右)和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巡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5日,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右)和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巡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4日,尼玛在家中给儿子哈达布和打电话。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照料骆驼。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1年1月7日,尼玛在放牧。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0年10月14日,尼玛在家门口拾柴,准备做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4日,尼玛在家门口拾柴,准备做饭。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星空下的尼玛老人的家(2020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971年,25岁的蒙古族妇女尼玛响应号召,带着3岁的儿子,从200公里外的老家搬迁到中蒙边境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最北端,开始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半个世纪,她像胡杨一样在这片戈壁扎下了根,她说:“守边是我在国旗下接受的任务。”就是这样一句誓言,尼玛用一生来作答。夏天,酷暑时节地表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巡边时只有口渴难耐,她才舍得抿一小口水;冬天,戈壁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水壶里的水和口粮都冻成了硬块……

如今,尼玛年事已高,儿子哈达布和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着巡边工作。多年来,母子接力守边护边,累计巡护边境线18万多公里,向边防连队报告多起边境可疑人员行迹,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上千人次。尼玛嘱咐儿子:“将来我去世后,一定把我埋葬在守护了一辈子的边境上。”


这是尼玛老人的家(2022年7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边境地区的山顶向远处眺望(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6日,尼玛在家门口目送儿子哈达布和去巡边。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6日,尼玛在家门口目送儿子哈达布和去巡边。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0年10月15日,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在巡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5日,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右)和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巡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5日,尼玛的儿子哈达布和(右)和边境派出所民警在巡边。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4日,尼玛在家中给儿子哈达布和打电话。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1年1月8日,尼玛在照料骆驼。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1年1月7日,尼玛在放牧。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2020年10月14日,尼玛在家门口拾柴,准备做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2020年10月14日,尼玛在家门口拾柴,准备做饭。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星空下的尼玛老人的家(2020年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1971年,25岁的蒙古族妇女尼玛响应号召,带着3岁的儿子,从200公里外的老家搬迁到中蒙边境的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最北端,开始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半个世纪,她像胡杨一样在这片戈壁扎下了根,她说:“守边是我在国旗下接受的任务。”就是这样一句誓言,尼玛用一生来作答。夏天,酷暑时节地表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巡边时只有口渴难耐,她才舍得抿一小口水;冬天,戈壁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水壶里的水和口粮都冻成了硬块……

如今,尼玛年事已高,儿子哈达布和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着巡边工作。多年来,母子接力守边护边,累计巡护边境线18万多公里,向边防连队报告多起边境可疑人员行迹,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上千人次。尼玛嘱咐儿子:“将来我去世后,一定把我埋葬在守护了一辈子的边境上。”

(责任编辑:陈悦)
分享到:
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

精彩推荐